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仗贱走天涯     
《人力资本》2008,(2):71-74
人贱人爱吗?周馨馨很年轻的时候就打下了基础,初二时她谈了三个男朋友。有一次,她在学校等老大,但是老大和老二同时出现了。她大声吆喝:咳,老大这是老二,老二这是老大,把老三叫上咱们去打麻将。那两个人纷纷对她说:服了你,真被你贱倒了。  相似文献   

2.
晚清中国处于传统向近代转型时期,通货膨胀同样具有过渡形态特点。铸币材料来源的多元化和各级政府对于发行权控制力差异,造成币种之间购买力变化的区别,构成通货膨胀层级性。咸丰朝币种购买力之间的背离和新政时期同向失速形成各自表征。表象化区别掩盖下的是货币政策对财政依附和传统货币思想主导地位。晚清通货膨胀层次性特征折射发行权力离散的状况和程度,在反映物价水平变迁之时深刻揭露中央政府对于发行权的失控。层级性则是货币权力外移和清政府对不同币种控制力差异的主要体现。它通过通胀为舞台将中央权力离散的危害性和传统货币制度、思想的落后性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3.
贱三爷故事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于它是渊源久远机智人物故事在近现代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只有把贱三爷故事置于旧时代衣民进城的特殊背景之上,才能真正理解它的独特风采与价值,《贱三爷故事集》创造了一种具有汉味的口头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4.
丁然 《人力资本》2008,(2):61-64
在长达6年的记者生涯中,我发现这一职业并不如想象中美好,相反,与这一职业相伴随的,是源源不断的压力、紧张、尴尬、惶恐。一个所谓“无冕之王”的高帽子下,有外人不知的磨折和修炼。  相似文献   

5.
贱三爷故事既反映了流民贱三爷在农村帮工时的生活,又反映了他进城做雇工的生活。广大流民被压抑的愿望在贱三爷故事中找到了渲泄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9世纪初至鸦片战争前洋铜价格的变化及洋铜在当时铸钱用铜 中所占比重大小的分析,认为嘉道时期不同身份的商人采办洋铜的价格虽然有升有降,但 总体是下降的,下降幅度并不大。同一时期洋铜自乾隆初期以降输入中国的数量 逐渐减少,到嘉道时期已占不到全国鼓铸用铜的十分之一。因此,洋铜价格的下降没有给铜 钱质量带来多大影响,洋铜价格的下降与鸦片战争前的银贵钱贱之间也没有因果关系 。  相似文献   

7.
清中叶是中国传统社会由盛转衰的重要时期。此一时期中,"银贵钱贱"的社会危机加剧了这一时期转变过程的发生。对于"银贵钱贱"危机发生的原因,学界传统观点认为鸦片贸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如果将这个问题的考察范围扩大到世界经济史当中,我们或许会有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人名是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化学的重要研究资料。古代文献人名中的贱称和佳称,学界至今重视不够。本文以吐鲁番出土文献为例,拈出三例以作尝试,文章考证"■(■)"即"■",亦即"粪",常常用于人名中,属于贱称;"■(■、■、■)"即"零",通"令"或"灵",意思是"美好","■子"即"令子",用在人名中,字面意思是"好孩子",是与贱称相对的一种佳称;"奴"与"子""儿"同义,用在人名末尾,来源于中古时期汉语或民族语言(比如粟特语)的贱称。文章同时对吐鲁番出土文献中与贱称和佳称有关疑难俗字和俗语词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9.
贱三爷故事是广泛流传于武汉及周边地区的机智人物故事。职业和身份的多重性使得贱三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突破地域空间与权力空间的限制,这个形象既是民众的一种“自我塑造”,也是他们理想的投射。贱三爷是广大底层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彻底的反叛者和精神贵族形象。  相似文献   

10.
艺术品是实实在在的,而股票是无形的,这一“虚”一“实”结合在一起,是靠艺术品近些,还是偏股票多些呢?艺术品股票与股票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与作文》2011,(7):35-35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中有一个字:想,很有意思。它想的是什么呢?它在想:怎么才能喝到水呢?这里的“想”,不是单纯的“想”,而是在“看”中“想”——  相似文献   

12.
第三条路     
“我们说的贱是带引号的贱,是指那些执着、放低、宽容……的行为。” “这样有些片面,我们应该真实的把已经有了新的内涵的贱表现出来。比如无厘头,恶搞等等。”  相似文献   

13.
波尔多名庄酒在中国迎来的是“盘整”还是“拐点”?酒商究竟是一如既往地选择名庄酒进行囤货、备货?还是趁机放盘,转向其他国家的名庄酒?  相似文献   

14.
《新少年》2009,(9):21-25
谁都知道,“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嘴巴”是用来发声说话的。那么,植物没有这些器官也具备这些功能吗?是的,植物也会看,听、说,也能表达一定的情绪和感觉。  相似文献   

15.
柏克 《山西老年》2014,(6):35-35
竹子自古称“林”,那它属于树类吗?草木之别,关键是看有无“年轮”。木本植物每过一年,茎干横断面便增添一圈同心轮纹。然而,剖开竹子,里面却是空的,依此可以判断,竹子应该是“草”而非“树”.竹既是“草”,茎干为何长得如此高大呢?  相似文献   

16.
王文波 《社区》2013,(1):50-50
过年了!过年了! 如果不是10岁的儿子在鞭炮声中快乐地呐喊,我似乎感觉不到要过年了。年是什么?年怎么过?过了40个年头,“年”的概念更模糊了,特别是爹娘过世后,年好像越来越远,年味越来越淡,因为一直觉得有爹娘在才像过年。  相似文献   

17.
检验一个人在北京玩得够不够深,只需要问他,张又旭是谁?被许多人称为张爷的张又旭,是个传说中的很神的人,神在三点,首先是有品,其次是有才,最后是有钱。  相似文献   

18.
月之美     
梦幻中,我踏上了追月的征途!我的前面一片迷茫,但我心中的激情已奇迹般激活!我梦见一个庞然大物,我努力问我自己:“那是什么?”被它渲染后的直觉告诉我,那是“月”——是那个满载着千古神话的记事本吗?是千百年来那个见证着人们离合聚散、阴晴圆缺的象征物吗?“月”,你从最遥远的从前走来,与我在这短暂停驻的时空里邂逅,是你感染着我热爱夜晚的缘由!  相似文献   

19.
临生 《山西老年》2013,(12):20-21
“文革”期间,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声中,许多历史文化遗存遭到破坏。什么是牛鬼蛇神?这是个含糊的概念?在这一标准下,历史上许多名人被挖坟辱尸?  相似文献   

20.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古人有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也就是说,你学最好的,充其量也就能有个中等水平。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等而下之了。所以,我们读书,就应该挑最好的读。最好的书是什么呢?经典。所谓“经典”,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而且,它的意义和价值还是永久性的。什么叫“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