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0 毫秒
1.
爱家 《社区》2009,(30):10-11
我们每天生活在小区里会发现,身边有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特别爱帮助大家;有的人脾气倔,专门和一些不遵守社区规约的人较量;也有的人爱主持正义,却常常事与愿违。这些人往往在小区中“人头很熟”,但“人缘不好”,对他们的负面评价不少。  相似文献   

2.
卷首絮语     
时间过得真快,“陶渊明研究”专栏已经办到五十期了。回顾十数年的编辑经营。经历与经验,此时最让人感叹的是四个字:“努力”、“坚持”。人不“努力”,一事无成;人不“坚持”,难求发展。时下人心浮躁,追求急功近利;不重视“过程”,却企盼“结果”。可是,天上老不掉“馅儿饼”,“牛奶”不会有的,“面包”也不会有的。八旬老人徐声扬的文章值得一读,“努力”与“坚持”是一个人取之不尽的生命资源;青年学人吴国富的文章值得一阅,“努力”与“坚持”是一个刊物用之不竭的求胜法宝。“卷首絮语”为何老喜爱说陶渊明?为何老偏爱…  相似文献   

3.
侯玉良 《金陵瞭望》2005,(22):33-33
时下不管开什么会.总有人心不在焉:有的人任凭会议发言者讲得声嘶力竭、口干舌燥。他却始终似听似睡地闭目养神。直到会议结束;有的人津津有味地阅读各类小报的花边新闻.会议内容对他显然不重要;有的人则频繁地用手机处理各种“公务”与“私务”。尽管一些地方加大了处罚力度以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也有一觉醒来丢了鸟纱帽的事例,但仍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4.
《今日南国》2014,(1):12-13
他们有的原本高高在上,功成名就,却在倏忽之间“滚落凡尘”,沦为阶下之囚;有的一直默默无闻,却因令人发指的罪行而粗暴地“闯进”公众的视野;有的青春年少,令人期待的未来即将在他们面前展开,一个错误的选择却令那未来戛然而止……他们在法庭之上的形象,成为我们的年度记忆。  相似文献   

5.
我知道张飙是《科技日报》的总编辑,是新闻界少数享受政府的特殊津贴的人之一,也知道他是理工科大学毕业,“弃工从文”,在新闻事业上颇有成就。而且当了总编辑以後仍然不忘写作,报告文学、小说、散文不断问世。但我没有想到的是他“怪招”送出:相骊年他在两家杂志上分别连载两个长篇,一个是科幻小说,一个竟是武侠小说;1994年他出了旧体诗词的《张飙诗词选》;相开年居然在两家报纸上开了专栏,一个专栏谈史念令,篇篇入木三分;另一个却是将自己经历过的点离滴滴写成散文,叫“人生百味”,有的读来让人捧腹大笑,有的看了却让人潸…  相似文献   

6.
诗魂,这样孕育产生——《有的人》探魅崔石岗臧克家的哲理诗《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国写下的第一首诗,也是一首登上了高峰的诗”①。它以深邃的思想力量和隽永的艺术魅力叩击着读者的心灵。这首诗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两种人的描绘...  相似文献   

7.
追寻格里高尔生命的踪迹,我们看到,只有在失去“人形”之后,他才变成了“人”。因此,我们不妨把“人形”看成一种象征,一种平庸而无意义的日常生活方式的象征,一种虽生犹死、令人绝望的社会化生存状态的象征。失去“人形”,既是格里高尔潜意识中的一种企盼,又是他对社会对现实的一种抗争。通过格里高尔并不渴望恢复人形这一荒诞情境,卡夫卡揭示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不是偶然飞来的横祸,而是一种躲藏在日常生活之后的普遍现象;不是从外到内的突变,而是从内到外的一种蜕化过程;人的谋生手段和方式使人异化为非人  相似文献   

8.
钱虹 《今日南国》2008,(21):13-14
9月的南宁,又一轮职场新“行情”启动。 如果你看到“牛市”、“熊市”、“被套”、“解套”这些专业术语,不要以为这一定是指股市。现在,这些股市中的专用词汇已经被借用到职场来形容跳槽的人群。在职场,“牛市”被借喻为每年九十月份的跳槽高峰期,有的人在牛市中成功起跳,取得了转折性的进展;有的人跳入误区,跳进困扰,则喻为“牛市”反成“熊市”;跳错槽一蹶不振被称为“被套”;跳槽失败积极寻找到解决之道则是“解套”。  相似文献   

9.
陈新 《今日南国》2006,(9):21-24
33年前,他因抢险而失去了性功能,从此独身一人;他事业有成,在业界叱咤风云,但感情上却顾影自怜,掩泪装欢;海外学成归来的女博士爱上了他,并让他走进医院接受中国首例老人“命根子”里装机器的“阳刚”再造手术……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大地,精明的温州人转战中原,挺进京沪,低买高卖,把许多地方的房价“抬”上了天。在美国的温州人也一样精于此道。纽约有许多“炒”房的温州人,他们有的买好几套房子,然后租出去,以租养房;有的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从中赚取差价;还有的专门低价买旧房子,把它装修一番后再出租或卖出。  相似文献   

11.
取与舍     
刘墉 《社区》2008,(20):1-1
“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门哲学。没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没有通悟的人,舍不得。 舍之前,总要先取,才有得舍;取多了之后,常得舍弃,才能再取,所以“取”、“舍”虽是反义,却也是一物的两面。 人初生时,只知取。除了取得生命,更要取得食物,以求成长;取知识,以求内涵。  相似文献   

12.
六十岁以上的人,谓之“老年人”。人一旦进入老年人的行列,心理状态往往会发生许多变化。有的老年人心境开始趋向淡泊、宁静,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欲望会逐渐减少;也有的老年人却紧紧抓住人生最后一段宝贵光阴,把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尽情地享受生活。这两种心理状态都会反映在消费行为上。前者,我们把它称之为“传统型消费心理”,也称“满足型消费心理”,后者,我们把它称之为“开放型消费心理”,也称“享受型消费心理”。它们都是老年人特有的两种消费观和消费心理。具有传统型消费心理的老年人,大多数认为自己年纪已大了,人生的…  相似文献   

13.
饶先华 《社区》2014,(3):51-51
冬季,人们都喜欢出门晒太阳,一是因为温暖,二是因为“补钙”,真所谓“阳光是个宝,晒晒身体好”。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晒太阳,有的人怕晒黑自己的脸,所以背对着太阳晒;还有些人则是在树荫下晒太阳;也有些人在家隔着玻璃晒太阳,其实这些都不是科学的晒太阳方法。正确的方法是晒太阳时要做到以下5点。  相似文献   

14.
一次,一位队友在比赛中的表现让我非常失望,父亲知道后劝我:“克雷格,你要记住,不是每个人都会做所有的事情。” 的确,从性格上看,有的人当不了投手,却能当好球队队长;可以从任何位置投入三分球的投手因为控球欲望太强,在场上局势紧张时并不可靠,不能把球传给他。这也能得出一个结论:当球赛进行很长时间后,球员真实的性格就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15.
在写记人的文章时.同学们总是表现不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来。一写弟弟、妹妹,就是“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红红的脸蛋像苹果”;若写是农民的父亲.就有“长着一双厚厚老茧的手”;而妈妈则“唠唠叨叨”说个不停……这些不仅笼统浮泛、言不尽意.使人物失去了光彩照人的形象,而且读者读来也是眉头一皱、甩手喟叹。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人”的与众不同呢?单从正面刻画的角度来说,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王艳群 《今日南国》2007,(14):15-15
什么是职业幸福?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概念和标准。对多数人来说,回答并不甚为难,犹如画家物我两忘地画画,歌唱家幸福地唱歌,创作家忘情地创作,许多人都在工作乐趣中享受着简单的职业幸福。有的人认为能够找份稳定的工作,哪怕工资待遇少点,算是种“安逸”的幸福;也有的人为了解决目前的生活困境,打打临时工,却是一种随手可得的幸福;  相似文献   

17.
老人三题     
关于“六个老有”的论述已经不少了,这里我想谈点老年人“与世无争”、“与人为善”和“与人无求”的思想。与世无争。在老人们的眼里,荣誉、权势、财富和情欲应该渐渐失去光彩,惟独钟爱生活本身。因为这时,只有在这时,老人们才超脱了。要“与世无争”就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把自己的思想纳入社会道德规范。生活上克勤克俭向下看,思想和情操上高瞻远瞩向上看。那些同贪官比财富,同大款比享受的人,必然会干出违法乱纪的事来。要“与世无争”,就要不怕寂寞。有的人退下来感到寂寞,我却认为门可罗雀是天下快事。甘于淡泊安于身轻,没…  相似文献   

18.
“上天让我失去了光明,但是善良的人们却让我在黑暗中看见光明。感谢这群好心人,是他们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便遇到了坎坷,也能挺得过去;即便遇到了危险,也能化险为夷。”24岁的盲校女教师祝艳媚,在自己的日记里,记下对3位好心“的哥”的肺腑感言。  相似文献   

19.
善于刻画     
宋代画院考试画师,以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画师们以为这没什么难的,有的画一只小船系在岸边孤树下;有的画一只鹭鸶栖息在船篷上,使人感到四野无声,万分寂寞。可一幅幅都落选了。只有一幅,画一个船工坐在船尾吹笛。笛音引来了几只小鸟。此外再无一人了。“野渡无人”,并不是连船工也没有,只是说无人渡河。  相似文献   

20.
高恒 《百姓生活》2013,(3):78-78
自从发现了青霉素,人类与疾病斗争便增加了一种“利器”。抗生素不断更新,也使有的人得病之后常常自行使用抗生素“消炎”。抗生素有其抗菌谱,姑且不说选的抗生素是否对症,有的疾病虽然叫“某某炎”,而如果用抗生素治疗,却适得其反:面对这些“炎症”,抗生素有劲也使不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