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著名学术机构对研究工作的要求是:“想领导之所想,想领导之将想,想领导之未想”,似乎学术研究的潜规则就是“一切为了领导”,“站在领导的角度来思考和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2.
20世纪许多西方现代作家都表现出了对神话的依恋之情,在本话语的重写中寄予着“救赎记忆的愿望”。神话不但具有“哲学”的概念、“诗性”的学本质,它同时还是“情感”的产物。神话最接近学的本质特征。虽然现代作家向神话回归也许并无自觉意识,但神话的确给了学以“无限的深意”,它从某一侧面赋予了西方学以沁人心脾的高品位、高格调,从而在相当程度上确保了西方现代学的“自律性”。  相似文献   

3.
刘剑 《社区》2011,(3):35-36
室内环境的美化与色彩点缀对人体生理和心理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有人认为,居室中美的色彩是空间装饰“健康”的标准,更能激发起人们对日常生活的美好追求。当你着力用色彩去塑造居室环境时,务必要抓住以下几条“潜规则”。  相似文献   

4.
斯夫 《金陵瞭望》2007,(12):13-13
所谓“潜规则”,是指时下风行有效的,但又不合原则、不合法规、上不了台面的行事规则。“潜规则”往往带有很大的欺骗性、隐鼬陛。“法规原则”与“潜规则”一旦错位,就会使整个社会失去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庸俗化,不仅助长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使昂扬锐气下挫,歪风邪气上升;而且损害了公正公平的原则,败坏了党风、政风、民风。  相似文献   

5.
治理商业贿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然而目前的讨论过于注重国家的反应,甚至将治理商业贿赂的希望寄托于刑事手段这一最激烈的国家反应方式。博弈论分析揭示了商业贿赂这一“潜规则”的成因以及破解,对于商业贿赂的治理而言,国家反应实为治标的权宜之策,而社会反应才是治本的长久之略。  相似文献   

6.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自然乐论在发展我国古代自然音乐观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文章通过分析老子的“大音希声”,庄子的“天人合一”、“真情自由”美学思想,从而确证了道家自然乐论是中国历史上最合理、最接近人、最接近人民的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每个生意都有自己或明或暗的规则,如果初入行者不了解这些规则,可能就很难快速成功,甚至失败了都不知道其中的奥秘.本文将为投资者介绍时下一些热门生意中的“潜规则”.之所以称之为“潜规则”,是因为它并没有任何的明文规定,但是资深人士都一直遵守这个规矩.需要注意一点,该“潜规则”并非是一些非法的勾当.  相似文献   

8.
深植于中国传统人情社会中的潜规则往往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取代显规则而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就诸多人情社会的潜规则对中国的法治建设来看,具有不小的消极影响。那么,在人情与法律的现实博弈中,通过利益机制的调节,增强法律的激励作用,探索潜规则中的积极因素的发挥和显规则的“潜规则化”,以及采取必要的措施,促使人们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的自觉,乃是在中国这个人情大国进行法冶建设最具现实意义的根本要务。  相似文献   

9.
面对拥有雄厚资金和著名品牌的美国“雅虎”已加入中文网页竞争的事实,以及其他著名背景网站的存在和引人注目,“找到啦”的优长在于把融到的资本之重全部搁到了中国北京,还有一个也许是无意也许是颇有创举的是,它把总经理的责任放在了一个女人身上。于红岩是“找到啦”的关键创始人之一,她为把“找到啦”(http://www.zhaodaola.com)建成中国最领先的因特网公司之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时下“,潜规则”无孔不入,几乎充斥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由于潜规则给一些个人、单位、小团体带来了按正规的正常的制度、渠道、程序得不到的利益与好处,所以,一些人如苍蝇逐臭,趋之若鹜。潜规则照顾的是小部分人的利益,损害的是国家、社会和大多数人的利益,理所当然会遭到  相似文献   

11.
评《牛僧孺年谱》张固也朋党之祸,最著者为中晚唐之“牛李党争”。当时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宋有“牛党多小人”之旧论,近出“李德裕无党”之新说。以致学界于“牛李党争”一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丁鼎教授《牛僧孺年谱》(21万字,辽海出版...  相似文献   

12.
解构的“历史性”问题历来是一个难题,在德里达展开的解释情境中,历史只能是“历史之不可能的历史性”。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的底线就是建立在这“不可能的历史性”上。这是重写的历史性,反复铭刻的历史性,也是最接近真实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13.
近来,对于“改革文学”存在着“模式”的批评呼声高了。文艺沙龙里耸人听闻地传播:改革者形象塑造出现了“危机”,说以《乔厂长上任记》为首一大批获奖的改革小说是“同一模式”的代表作。也许由于爱之愈深而责之愈严,也许是恨铁不成钢,但我觉得批评者们  相似文献   

14.
人们谈老子的“无为”,大多指的是顺其自然,不妄为。其实“无为”含义极丰,顺其自然只是一个方面。如“无名”、愚民、反扑……何尝不属“无为”?而最易为人们忽略的是以无为为,以不争争,以及欲不欲,学不学,知不知……。诸如此类,亦属“无为”。人们的忽略,也许来自今之注家的忽略吧?拙文拟着重谈谈它。  相似文献   

15.
潜规则在我国源远流长,它是权力腐败的载体。中国古代高度行政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等级森严的官僚层级制度是潜规则发生的根源,而中国特有的儒家文化思想和民族性格的劣根性客观上对“潜规则”的肆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由于以下放权力为导向的行政体制改革不完善,使得潜规则的蔓延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只有加强权力监督,培育并壮大行政监督主体的力量,同时在民众中加强法律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杜绝潜规则。  相似文献   

16.
毛志成 《21世纪》2001,(9):22-23
我这里怀着很大敬意去关注的“破落户”,大都出现于、存在于古代或前代。也许正因为他们出身于“破落户”,才萌动了搞哲学之欲,搞文学之欲,最终又确实搞成了,这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对“破落户”确实是有些偏爱的,有时甚至认为哲学史上、文学史上诸多辉煌品几乎都是“破落户”搞出来的。想寻一两件“暴发户”的杰作,很难很难。中国的老子、孔子、庄子,都属于“没落奴隶主阶级”;屈原更不用说,不仅是楚国的贵族,“政治”上还有一点“反动”,因为他反对秦对中国的统一;李白、杜甫,年轻时都曾阔过,后来才穷得可以,这也算…  相似文献   

17.
“潜规则”是与主体制度体系相悖的一种非正式制度,它产生于正式制度的漏洞和实施机制中的缺陷,同时又有很长久的文化渊源,它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正式制度的执行。要有效遏制“潜规则”,更彻底地贯彻制度,必须加大公共管理制度体系创新的力度。  相似文献   

18.
针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潜规则,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盛行泛滥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系统失衡紊乱、行政系统腐败蔓延和文化系统萎靡不振以及正式规范在与潜规则并行运转过程中遭到潜规则严重侵蚀的现实情况,指出潜规则的核心所在是通过对社会规范的背离、肢解和破坏去获得不当利益。潜规则不仅动摇社会行为价值规范基础、突破社会行为基本道德底线、致使社会行为游离并突破法律边缘,而且扰乱社会系统的预期制度安排、打乱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社会功能局部失调失效,致使社会控制力削弱降低。  相似文献   

19.
一、“废墟”陶渊明诗作中一向不甚引人注意而实际上最能流露其深层思想的,也许是写到“废墟”的那两首,一首是(和刘柴桑):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良辰八奇怀,李杖还西庐。荒途无归人,时时见废墟··‘…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去去百年外,身名同局如。途中所见之废墟给予陶渊明很深的刺激,他由此领悟到人生之悲凉与空虚,一死之后,身与名俱淹没无存,或仅存空名,有如荒途废墟,由此可知在滚滚红尘中展转奔走不过徒然消磨生命,人抛弃岁月,岁月亦抛弃其人。所以做官毫无意…  相似文献   

20.
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法官、当事人、监督机关三方的行为都不可避免地趋向于收益最大化.法官是选择法律规则还是潜规则,不仅取决于法官与监督机关之间的博弈,也取决于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博弈,最终的选择以三者的收益达到均衡作为结果.要有效地消除潜规则,一是加大对潜规则行为的监督力度和违规法官的惩处力度;二是构建公正、透明的审判程序和完善的举报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