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为《新世纪周刊》记者对我刊执行主编、全国生命化教育倡导者张文质老师的采访。  相似文献   

2.
佚名 《社区》2008,(14):16-16
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10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  相似文献   

3.
强烈的回归感是即将走向死亡的人们所具有的一种共同心理,中华民族的死亡归属心理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儒家强调“灵魂归祖”、道家强调“神人仙人”、佛家强调涅般木后的“净土世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承认死后世界的存在,之所以如此,这是由其深刻的自然历史原因、社会原因、心理原因导致而成  相似文献   

4.
新校园建好了。 新校园处于青山绿水中,红瓦白墙,掩映如画。一个圆形拱桥.连接着校园和外界。校园,仿佛坐落在一个小岛上,环境优雅,清新。  相似文献   

5.
死亡焦虑是威胁现代人生存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中国人之死亡焦虑主要起因于人伦未竟的遗憾。所以 ,消除现代中国人死亡焦虑的重要方法在于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在生死观上要“见得破 ,透得过” ,要放得下 ,要认命 ,要预立遗嘱等等。唯如此 ,才能消解现代人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 ,使之获得较高的生死品质。  相似文献   

6.
高松寿 《南都学坛》2006,26(2):46-49
《红楼梦》里写了很多死亡的人物。他们的数量很多,身份多种多样,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贯穿于作品故事的始终,所以死亡人物是《红楼梦》一书的骨肉和灵魂。如何安排和描绘死亡人物,是作品布局谋篇的关键。就作品人物死亡方式来看,作者主要选择了病死和自杀两种方式来安排人物的死亡。其中的贵族上层人物大多数都是病死,下层贫民人物基本上都是自杀。这种不同死亡方式的安排设计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意蕴,既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又体现着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发展变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语言的快速濒危和死亡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一个严重的挑战。认为语言死亡并不是一个新的语言现象,但对语言死亡的系统研究是社会语言学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并提供了Ethnologue对世界上现有语言的信息,指出在死亡过程中的语言是濒危语言,强调一种语言面临的危险并不在于语言死亡本身,而是一种文化的消失,人类为这种文化所特有的知识也会丧失。  相似文献   

8.
刘润 《金陵瞭望》2006,(7):30-30
我要从徐家汇赶去机场.于是匆匆结束了一个会议.在美罗大厦前搜索出租车。一辆大众车发现了我。非常专业地、径直地停在我的面前。这一停,于是有了后面的这个让我深感震撼的故事.像是上了一堂生动的MBA案例课.  相似文献   

9.
“未知生,焉知死?”这是中。国圣贤的古训。然而,西方教育专家发现,由于传媒的兴旺发达和信息的超速流通,3周岁的幼童大多已接触到“死亡”这个词。他们可能会在跟小伙伴的交流中提及“死亡”,并对其感到神秘和恐惧。从上世纪60年代起,死亡教育便逐渐成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露莎是五四时期接受过新思想的女性知识分子,她有理想,有信仰。当自然理想、社会理想以及精神理想纷纷破灭之后,她变得迷茫、绝望、不知何去何从。“哀莫大于心死”,或许只有死亡才能使她摆脱人世间的苦水。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死亡观是唯一科学的死亡观。人固有一死,死是自然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者从不畏惧死亡。马克思主义死亡观认为死的意义有不同,只有为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死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死亡以后精神永存,永远成为后人继续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传统的死亡观 ,是建立在自然宗教的基础上 ,具有神秘化、政治化和伦理化的特点 ,整体的文化意义高于生命的个体价值。中国人把生命看做一种自然现象 ,死亡是一件自然的事情 ,不必那样痛苦。到了汉代 ,随着佛教的传入 ,死亡也变得阴森恐怖起来。到隋唐时代 ,死亡观有了相对确定的含义。新中国成立后 ,出现民间的死亡观与马克思主义死亡观并行存在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死亡态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是一个事件,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因此人们的死亡态度对于人生的意义就尤为重要.分析人的死亡态度,实际上就是分析人对待生命和生活的态度.研究人的死亡态度,帮助人们认识与理解死亡,树立正确的死亡态度,是提高现代人生活质量、合理把握生与死的辩证关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被宣告死亡人死亡时间的确定,是宣告死亡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法律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国对此存在不同的立法体例,有必要进行探讨,我国应确定以法定失踪期间届满之时为被宣告死亡人的具体死亡日期。  相似文献   

15.
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为计划生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关于这一特殊群体的扶助机制才刚刚起步.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近端支持和远端支持三者构成了一个三角的社会支持系统。在这个社会支持系统中,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近端支持和远端支持三者要良性运行的话,就必须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三者有效的沟通,使三者的构成系统关系由弱变强,由断裂阶段变成高度的衔接,加强近端支持和远端支持资源的互动和协助,使得有限的救助资源达到最大的效度。  相似文献   

16.
死亡价值论     
死亡是夺走我们一切东西最大的恶,死亡恐惧是人类最本质、最深层的恐惧.人类一般从死亡是对生命的彻底否定这一角度出发,得出死亡是没有价值的结论.但如果理性地和客观地分析,死亡是有价值的,并且死亡价值对个体与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具有相当的意义.死亡价值具有普遍性、特殊性、证明性、社会历史性、指向性等特点.死亡价值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价值.认识到死亡具有价值并有正面与负面之分,对于我们理性地审视自己的人生,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在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及消除对死亡的恐惧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爱德华·阿尔比的戏剧作品中,“死亡”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归纳阿尔比戏剧中的死亡情节,揭示其笔下死亡主题的意义——即阿尔比对人类“失去真爱、追求错误价值观和寻找虚假安全感”的批判,并通过探寻阿尔比死亡意识形成的个人渊源、社会渊源及理论渊源,总结出其死亡观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8.
阿逊 《今日南国》2005,(23):75-75
去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好友硬要请我去“相思鸟”休闲城潇洒。给我洗脚的女孩突然说:“先生,你要少抽点烟。”她从我的咳嗽声判断出我是个烟鬼。我叹息成天写东西,不烧那玩意儿没灵感。她立马给我一个治咳嗽的偏方:用开水泡一碗绿茶,把茶水冲进炖盅里,打入两个鸡蛋(不要把蛋黄打散),切几片老姜连同几块冰糖放进炖盅中,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死亡意识是他作品最重要的主题。在海明威的笔下展现了各种死亡的形式,但没有出现一个寿终正寝的主人公。通过对具体死亡体验的描写,表现了作家对死亡的抗争意识和超越死亡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死亡对人是绝对的必然和普遍,它不但影响着人的生命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而且也与人的日常现实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对死亡的界定,可以有许多角度,如物理学角度、生物学角度、医学角度、心理学角度、宗教学角度、文学角度、哲学角度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死亡的不同意义和价值。通过从不同角度对死亡界定的反的思考,可以使我们对生的意义和价值得出不同的正面认识,从而提升我们的生存意识和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