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明清川藏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四川与西藏所处特殊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川康地区成为西藏与内地联系的主要通道。元明两代,随着西藏僧俗部族与中央政府和四川地方政府在宗教、朝贡关系方面的日益频繁,以茶马互市为标志的川藏贸易关系也日益发展。清初以来,川藏贸易关系进入了蓬勃兴盛的新阶段。川藏贸易的集散地打箭炉,成为重要的民族商埠城市,“商旅满关,茶船遍河”,西藏和川陕各省商贾云集,商号、商行和货栈遍布炉城。康藏羊毛、皮货、麝香、虫草、贝母、鹿茸经此运销内地,内地茶叶、布匹、绸缎等大量流向藏区。  相似文献   

2.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是研究耳、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及颈部的解剖、生理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等内容的临床学科,属临床医学二级学科。为做好本学科的教学工作,本文将对耳鼻咽喉教学和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探究其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为西藏人民和平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格达·呼图克图,今年已经遇难三十一年了。川西北的各族人民深情地怀念着他,并且传颂着他热爱中国共产党,支援红军北上抗日,以及他为党、为祖国的革命事业而捐躯的可歌可泣的往事。格达·呼图克图于1903年诞生在一个贫苦农家,后为四川省甘孜县白利喇嘛寺的活佛。他作风俭朴,为人公正廉明,能够体贴群众疾苦,经常以寺中所得的布施资助贫苦藏民,热心为群众治病,收容孤儿难民,深受人们爱戴和尊敬。格达对巾国共产党的认识是从红军长征经过川  相似文献   

4.
《西藏全图》是一幅珍贵的清末西藏道路里程图,解读该图中出现的驿站地名,并比对方志、游记等相关文献,可显示出清代川藏交通情况,其中驿站交通在清代治理西藏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建国之初,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增进民族团结,建设西南边疆,中央授命解放西藏,修筑川藏、青藏公路。川藏公路东自成都,始建于一九五零年四月;青藏公路北起西宁,动工于一九五零年六月。两路全长四千三百六十余公里,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同时通车拉萨。世界屋脊,地域辽阁,高寒缺氧,雪山阻隔。川藏、青藏  相似文献   

6.
有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15世纪在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并非一个全然无足轻重的时期。15世纪早期数十年,中国明代对与海外非华人世界进行联系抱极大兴趣,并开展了广泛活动。就此来说,郑和出访海外的使团及引人注目的中国人口在东南亚的持续增长为我们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然而一般认为,当时的朝廷极力限制与海外往来,不论是同外国在贸易、文化、外交还是其他方面的联系,都从大约1435年起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同时丧失了明朝初期那种与海外  相似文献   

7.
徐君 《西藏研究》2007,(2):10-15
清政府晚期为了达到“筹边援藏”、“固边图藏”的目的,在川边实行改土归流与新政,而“利交通、速文告”便是其中的重要施政之一。为此,清政府在川边与西藏之间采取了辟治道路、安设店栈、改革乌拉制度、设立塘站、架设邮政线路等措施。文章对相关的过程进行了仔细地梳理,认为清政府实施的开通“边路”等开边新政措施不仅深得边地民众人心、促进了川边藏地的发展,更是川边藏地现代化的先声,同时,对于整个西南边疆尤其西藏地方的稳定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明代甘青川藏族地区的政治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对藏族地区的政策,主要依靠对藏族僧俗首领封授官职,通过他们管理地方的政教事务,同时通过和藏族僧俗首领之间的贡赐关系,以及控制藏汉之间的茶马贸易,以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维系和保持藏族各地僧俗首领对明朝的归附。有明一代,明朝没有在藏族地区采取过重大的军事行动,但是藏族地区对明朝的从属关系一直延续下来。在甘青川藏族地区,明代也是一个比较平静的时代,故而这一时期的历史资料留存下来的不多,而且零星分散在《明实录》等著作中,因此我们只能对明代甘青川藏族地区的历史作一个简略的描述。一、明代的甘青藏族地区甘…  相似文献   

9.
笔者对逸散在甘川藏区民间的苯教经典进行了实地调查,接触到大量的民间苯教文献,从中选取了147篇经文,共计1280页,根据苯教传统分类为基础,重新分类编目,并做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总结了经文的特点及其中折射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0.
1950年至1954年12月25日,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在世界屋脊上修筑并通车,具有重要历史作用和伟大意义。川藏、青藏公路的修成,极大改变了西藏交通的原始落后状态。川藏、青藏公路修筑成功与否,密切关系到当时西藏的政治局势,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能否在西藏扎稳脚跟,关系到西南边疆的巩固和祖国大陆的统一。在西藏及相关毗邻地区的当代历史进程中,川藏、青藏公路发挥着重要作用。川藏、青藏公路的修成,离不开11万中国各族人民的艰辛努力和3000志士的英勇捐躯,正是这些建设者创造了伟大的“两路”精神。  相似文献   

11.
1917年7月,驻守昌都一带的边军与藏军因故起衅,战火陡起,川边十余县尽落藏军之手。英人亦插手其间,频繁活动。此后虽经“和谈”,但昌都等地悉归西藏地方政府统辖。当时舆论普遍认为,这场战争的性质是“西藏地方政府背叛祖国,分裂西藏。”这种说法,至今尚有一定影响。对此,本人不敢苟同。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判断一个战  相似文献   

12.
川藏贸易重镇──清代打箭炉城的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冯明珠先生的《近代中英西藏交涉与川藏边情——从廓尔喀之役到华盛顿会议》(以下简称《近代中英西藏交涉》)一书,应该说是台湾学者近年对于我国西藏和藏族历史研究领域所获成果中的佼佼者。该书由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故宫丛刊编辑委员会编辑,1996年2月作为故宫丛刊甲种之卅八初版印行。全书计约40余万字,分为12章:  相似文献   

14.
余华 《西藏研究》2022,(5):32-40
清廷设置天全州与清溪县,进而设置雅州府。雅州府辖打箭炉厅、天全州、雅安县、清溪县、名山县、芦山县、荣经县,形成一厅一州五县的政区格局。通过清丈土地、人口统计与赋税征收,政府实现对雅州府辖州县有效管理。清军驻防川藏交通沿线,保障川藏交通线顺畅与安全,而驻军军粮供给则由雅州府辖州县承担,形成一州五县供给一厅,再由一厅供给一线的军粮供给机制,保障川藏交通沿线驻军军粮供给,保证清廷治藏方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康巴人是我国藏族的一支,主要居住在青藏高原东部。康巴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汉时期,这个地区的旄牛、筰、邛等地方政权即与中土沟通;隋时与中央政权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唐末中央势力减弱又臣属于吐蕃;元初统一了全国,在该地区设宣抚司,抚有其民;清始经营其地,军事、政治力量逐渐深入,清末边务大臣赵尔丰收回了朝廷赏赐给达赖的宁静山以西的大片土地,由代理边务大臣傅嵩炑主持在丹达山(今嘉黎附近)与西藏划界,山以东之地建川边特别区,以西仍为西藏。民国初年置为特别行政区,1928年建省,1955年撤西康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青海省班玛县达卡乡2014年全样本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家庭收入、住房、就业三大方面揭示了达卡乡的贫困现状,并对当地发展的三个主要困境:生态保护政策与均衡发展缺乏良好衔接;基础教育尚未普及人力资本投入不足;经济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的当地居民与其他地区居民发展机会的不均等,将在差距扩大的同时延展到经济之外的政治和社会领域,从而加剧当地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包容性发展是推进当地各项工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一位身体羸弱的老人,一段充满辛酸的人生历程一位痴心特教事业的园丁,数十载默默地耕耘一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支撑他矢志不渝命运虽捉弄于他,而他却始终——心系教育四十载关仁辅1963年登上讲台,执起教鞭。自幼勤奋好学、求知若渴的他为了充实自己的学识,在20世纪60年代初曾投书《燕山夜话》的作者邓拓,与他进行过文学、历史和人生哲理等方面的探讨。谁想邓拓的复函“文革”时被人从家中搜出,关仁辅被冠以“三家村黑干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罪名关进了“牛棚”。精神与肉体的长期折磨,使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和心脏病,之后又在一次挖防…  相似文献   

18.
张钦 《中国藏学》2023,(1):138-150+218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西藏全图》绘有自四川省康定进入西藏南、北、中三道,学术界对其中南北两道研究较多,但对中道鲜有论及且绘制简略,不载于汉文方志,具体走向亦不明。文章认为,通过对《察炉道里考》所载道路的考证,可知该道与中道走向基本相符,既是茶道,也是重要的军事道路。图中北道与中道部分路段重合,将二者绘成完全独立的两道显然有误。尽管该图打箭炉至察木多段绘制不太准确,但大体呈现了炉察间交通格局,与《察炉道里考》都是清代汉文方志川藏交通记载的重要补充。清代川藏北道打箭炉至察木多段存在分支,出打箭炉北门或南门后汇合,至绒坝岔或雀儿山附近分路,经邓柯或岗托渡金沙江均可至察木多。  相似文献   

19.
1930年,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成员、北京大学教授黄文弼在寻觅楼兰的途中,意外发现了土垠遗址。1934年,他再次前往遗址进行调查,并于1948年将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刊布于《罗布淖尔考古记》一书中,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土垠地处罗布泊北岸、孔雀河尾闾地带,北倚库鲁克塔格山,南临罗布泊湖床,是罗布泊北部地区仅次于楼兰古城的重要遗址。  相似文献   

20.
在祖国最西部帕米尔高原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个年輕的大夫穿行在山庄和牧場之間,他就是塔吉克族历史上第一个医生伊不拉依木。伊不拉依木是个貧苦牧民的儿子,在他还不满七岁的吋候,伤寒和天花就夺去了双亲和姐妹的生命。解放的那年,他才十三岁,党为了使这个孤儿更好地成长,送他到喀什讀书,接着又保送他到烏魯木齐卫生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