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梁启超、《新青年》《新潮》开始,20世纪中国文学形成了求新乃至一味趋新的传统.从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20世纪一味趋新的结果是悲剧性的:一味趋新很容易以“新”排除其他文学形态,从而导向文化专制,“破旧立新”砸烂旧世界的“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文化灾难就是一味趋新的悲剧结果;而新时期之后的趋新所遇到的尴尬又是以喜剧形式出现的.从文学史撰写的角度看,一味趋新容易造成文学史的单向度与单一化,而不能将文学史复杂多变的立体运行结构呈现出来.事实上,早在20世纪20年代,吴宓、梁实秋等人就对新文化的一味趋新提出了质疑;而林毓生在“文革”之后提出“比慢”的命题与李泽厚假设当年戊戌变法成功中国可能走上富强的国家,就已经暗含着对20世纪中国文化一味趋新的批判反省.  相似文献   

2.
陈兰彬致朱学勤手札九件,写于1869年春至1871年初秋之间。手札内容涉及陈兰彬在此期间的行止和思虑。前者包括其在直隶治河、赈灾、清理积案,而反对“练军”和兴办练、保甲。后者包括其对广东、云南问题的看法,对全国官员队伍杂乱、官场风气败坏的批评;尤其是对国际大局、中国危机的认识,及其尽快开发、经营台湾的主张。凡此说明,陈兰彬此时虽然官员卑微,但能不计个人荣利,兢兢业业,实心办事,其思虑和建议也切中肯綮。  相似文献   

3.
论闻一多的文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一多是在中国 2 0世纪中西文化大碰撞、大交汇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他对于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抉择 ,正反映了他的文化思想及其特点。闻一多的文化思想是开放的 ,而不是封闭的 ;面对大量涌入的西方文化 ,他既不拒斥 ,也不盲从 ,而是认真吸取 ,使其中国化、现代化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他与五四时期的众多先进知识分子有所不同 ,他不是彻底否定 ,而是主张兼取中西文化之长 ,后期认识有了发展与转变 ;在文化的伦理道德层面上 ,闻一多理智上趋新 ,行为上守旧 ,表现出矛盾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武汉码头文化现代转型的意义指向,应以开放与革新为主旋律,以融合与提升为方向标,实现从传统的小码头文化向现代大码头文化的转型.促进文化内涵的变革性提升和重塑式新构.传统武汉码头文化是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彼此融合的产物,既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本土荆楚文化的特质,又烙印着近代西洋文化的痕迹,形成了以开放、包容、灵变、趋新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个性.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武汉大码头文化体系,成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为此,应在厘清武汉码头文化历史源流的基础上,科学理性地认识武汉码头文化现代转型的发展趋势,遵循文化创新的客观规律,进一步强化符合社会转型要求的大开放观念和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革新理念,将构建武汉大码头文化融入全民创业活动之中,融入文化产业发展之中,融入城市文化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新学教育将地方教育机构置于政府系统管理范围之内,使原来地方社区的文化传承变为超地方的“国家事业”。而地方的旧学教育势力却并非心甘情愿退出历史舞台,这样就在国家与地方之间展开了一场以对教育阵地的争夺为中心的权力较量。在这场文化与权力的竞争中,尽管乡间新学始终没能战胜强大的私塾组织,但是传统私塾在新学教育制度的冲击和熏陶下渐渐流露出趋新的气象,二者并存、相融形成了中国近代以来非新非旧、亦新亦旧的乡村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6.
今人对于陈兰彬的印象多来源于容闳的《西学东渐记》,但容陈二人的政见矛盾,使得容闳笔下的陈兰彬存在不少不实之处。陈兰彬自身所留的《陈荔秋函稿》表明其虽为科举出身,但因久历洋务,注重实事,在推动幼童留美、调查古巴华工等事件中,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实为一较开明的洋务干吏。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新民间文学”,网络文学在过去的岁月中经历了风起云涌般的光辉闪耀,然而面对传统文化的层层紧逼和难以“理解”,它的未来必然还要一段步履艰难。而目前,网络文学自身的发展已趋进入一个高不成、低难就的阶段,要在未来时日获得飞跃式的提升,其难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 ,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饮食思想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如阴阳五行思想、伦理性与等级性思想、以和为本的观念、自养自尊与趋吉避害的心态等 ,都可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可以认为 ,对于饮食文化关键词的深入探索也是打开传统文化思想大门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9.
作为驻美公使,在出使前和出使期问,陈兰彬在华工问题上作出了积极努力,如率领调查团收集了大批关于中国劳工在古巴遭受迫害的材料;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在美等国华工之人身安全;在秘鲁虐待华人事件、丹佛事件发生后,积极与秘鲁、美国政府进行交涉,等等.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陈兰彬在保护华工问题上的举措不可能有太大的成效,但作为派驻美国,专事华工事宜之首任公使,可以说,保护华工是陈兰彬一生中最辉煌的篇章.  相似文献   

10.
洪仁接受了中西文化并皈依上帝 ,其文化观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他既有对西方文化多方位接受和认同的趋新意识 ,又有对传统文化的恋旧情结 ,试图用附会中西的办法来规范中西文化。他的文化观极具开放性和前瞻性 ,但又有自相矛盾和不成熟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
洪仁玕接受了中西文化并皈依上帝,其文化观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他既有对西方文化多方位接受和认同的趋新意识,又有对传统文化的恋旧情结,试图用附会中西的办法来规范中西文化.他的文化观极具开放性和前瞻性,但又有自相矛盾和不成熟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华工出国自近代以后大量增加,那么晚清政府对出国华工抱以何种态度?已有的相关研究大多认为清政府是不顾华工死活的。发生于1873年的陈兰彬奉旨调查古巴华工状况之事,却显示了另一番情景。近代以后,华工出国方式和中国对待华工政策,开始向正规化和法定化方向转变,既立约保护华工的人身权利,也立约规范外商的招募行为。陈兰彬调查古巴华工及其所带来的新订华工条款,可以说是中国维护出国华工权利的第一次实质性行动,开启了近代中国政府对待出国华工政策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3.
启蒙辩证法与中华现代性高力克在东西文化激荡的五四时代,新文化运动变革传统而追趋现代性的启蒙理性,和东方文化派批判现代性和护持传统的人文精神相反相成,构成了一幅既富时代意义又具东方特色的启蒙辩证法的思想图景。在世纪交替的文化转型时代,重新检省五四知识分...  相似文献   

14.
在 19世纪与 2 0世纪交会、中西文化冲合之际 ,康有为、章太炎、王国维是师法西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对待西学问题上既有共同点 ,又有差异性 ,趣异而旨同。近代中国 ,西学东渐 ,由旧趋新 ,自东徂西 ,乃中国文化近代化发展之潮流。  相似文献   

15.
潮州书院建置与我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其发展受潮汕历史文化人物及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因素决定;表现出山林化、以人为重、因人而设以及学术性、办学的自由性等特点。潮州书院建置的具体定址及环境营划受传统的潮汕风水理论影响,注重山川形气与宅居方位的布局以体现潮人避邪趋吉的风水理念。潮州书院建筑的内部格局还体现出潮人文化以礼作为等级观念的象征意义以及平衡和谐之美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6.
在晚清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历史背景下,陈兰彬以其难以释怀的乡土情结,在近代留美学生教育、出使美国以及保护海外华侨、华工权益、关注家乡民生和教育事业等方面贡献颇多,不仅反映出传统士大夫阶层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也成为他们行止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7.
语言比较研究方法论考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21世纪的语言科学已走出被冷落的角落,伴随着世界性文化运动而成为一门显学.中国的文化语言学与西方的认知语言学遥相呼应,成为语言学史上一股不可阻挡而滚滚向前的急流,这股急流业已汇入重形式的现代语言学的大潮中,其趋势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走向浑沌,昭示着语言比较研究方法论的趋新.  相似文献   

18.
海派文学与现代媒体:先锋杂志、通俗画刊及小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刊媒体可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催生剂,而具有商业气息的海派文学总是经由报刊进入读书市场的.先锋性的同人海派杂志有助于推动新潮,但如不与"流行"结合便难以为继.海派画报的市民文学化以及海派文学杂志的画报化,是海派报刊兼顾通俗流行与品位的行销策略.与海派文化具有同构性的上海小报,其文学以饮食男女为基本主题,在趋新趋美、实用实利、琐屑媚俗之下,也不动声色地给市民们带来新的观念,一定程度增进着都市的文明.  相似文献   

19.
人类学中的文化与人格学派(亦称新心理学派),是从民族性、个性研究到基本人格、所趋人格的研究。并注意文化作用于人格塑造的方式方法以及儿童抚养和人格模型塑造的关系。本文着重分析文化与人格学派对于学龄前儿童教育的研究的借鉴作用,以及这些理论对于儿童人格塑造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村落传统体育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村民对本土传统体育的认同日渐趋弱,传承人才短缺,许多不可再生的优秀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不断消失,村落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愈加窄小.村落传统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的资源宝库,保护村落传统体育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只有依靠地方政府、社会各界、村落传统体育传承群体等方面力量的协作,才能使村落传统体育从消极维护走向积极保护、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