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历经八年风雨的草原文化研究工作,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深化草原文化研究,总结草原文化发展战略,是未来深化草原文化研究的战略选择。有关草原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是关于草原各民族为实现文化效益和功能最大化目的而配置和使用文化资源的思路与基本决策,  相似文献   

2.
草原是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之一。我国政府为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分别于2011—2016年、2016—2020年在全国主要草原省区(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等)向维护当地草原生态环境的牧民予以生态补助奖励金。新形势下,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如何在现有实施成效基础上达到保护草原生态与维护牧民生产生活相平衡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以达茂旗草原为例,总结前两轮政策的实施成效,深度挖掘前两轮政策实施背后政府层面和牧民层面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第三轮政策的实施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草原畜牧业是以草地为主要载体的家畜生产体系,是草原牧区的传统产业和主体产业。大力发展苹地畜牧业对促进草原牧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作者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通辽市草原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实现通辽市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吴迪 《中国民族》2013,(3):12-17
春末夏初的大草原。 这是一片连绵不断的平原,在天空下伸展,没有山丘,像风平浪静的海一样,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蓝,那么的干净与明朗。与天相接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到处翠色欲滴,轻轻流入云际……  相似文献   

5.
固日班花草原上的夜晚悄悄来临。我们随着作家团来到这片草原的时候,羊群已经回家,倦鸟也已归林。远方的夕阳被云彩遮住,因为这里刚刚匆忙地落了一些雨,又浓又湿的云团密集着,尚未来得及散开。草地是湿的,  相似文献   

6.
胡鸿 《民族研究》2007,(3):66-72
本文从草原政权是否有类似中国定居社会的正统观念这一问题出发,进而探索草原政权对于之前政治体的历史记忆问题.以匈奴为个案所作的分析,证明草原政权也有丰富的历史记忆,只是构建合法性所依赖的历史记忆与华夏文明非常不同.由此进一步对草原政权合法性建构的特殊模式做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7.
影子 《民族论坛》2012,(9):57-60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看草原,在内蒙古;看内蒙古最正宗的草原,在呼伦贝尔;但若看呼伦贝尔最美丽的草原,无疑是在陈巴尔虎旗。中外驰名的天然牧场陈巴尔虎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天堂。天底一碧千里,处处翠色欲流,羊群绿毯绣花,马儿自然入画,陈巴尔虎草原是这样地令人悠然神往。无论是谁,只要踏足这片绿色的世界,无不立刻醉倒。  相似文献   

8.
阿如那 《民族论坛》2013,(3X):80-82
著名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是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内,成功描写草原人民新生活的第一人。他的民族身份、他丰富的人生经历,都对他所创作的草原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其作品具有浓厚的草原气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著名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是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内,成功描写草原人民新生活的第一人。他的民族身份、他丰富的人生经历,都对他所创作的草原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其作品具有浓厚的草原气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阿克塞县实现城镇化模式的调查资料为背景 ,探讨了草原牧区城镇化的必要性、城镇化的模式、城镇化的意义以及实施城镇化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认为 ,牧业自然村的“解体” ,是草原牧区“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根本原因 ,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是草原牧区必须实现城镇化战略。城镇化是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民族地区特别是草原牧区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对《草原生态化学》发展历史、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和教学改革等内容进行论述,同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搞好草业科学专业《草原生态化学》教学工作的思路,重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亟需解决的难题,尤其是全球变暖、草原沙漠化、沙尘暴等。为此各国都在探寻各种方法,纷纷采取措施,遏制环境进一步恶化。环境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的发展未能与自然环境达到和谐所产生的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就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因此,蒙古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核心价值观对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整体主义的进路讨论与草原共有地的治理有关的问题。基于实地调查的材料,本文首先讨论治理草原退化的经济学主流方案的假设前提:方法论个体主义的语境限制性。其次,本文指出,与“共有地悲剧”论看似相反的奥斯特罗姆模式,实际上与前者的方法论前提和假设是一致的,解释力也是有限的。再次,本文引用民族志资料,从一个牧业社区的历史过程和社会制度,讨论那里的草原共有地管理以及草场管理规则的“混乱”。最后,本文将秩序建立等“宏大问题”与牧业生计特征和牧人的时间地理现实等联系起来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语言是民族最基本的特征为主线,求证生活在蒙古高原诸部的通古斯祖源成分,认为通古斯人遍及整个欧亚草原是合乎情理的。  相似文献   

15.
草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古代起代代相承生活在草原上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哈萨克族是一个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以草原文化为依托,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马文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本文以草原文化为依托,以"马文化"为线索,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以及文化变迁三个不同视角对哈萨克族"黑走马"进行了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族》2007,(8):82-82
广袤而神奇的东乌珠穆沁草原因水草丰美、山川秀丽,被誉为是在世界四大天然草原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块天然草原。她是锡林郭勒草原中最华丽、最壮美的一段……  相似文献   

17.
草原和马作为草原民族的文化象征,常常以自然意象出现在草原民族题材电影中,形成了草原民族题材电影中具有特色的草原和马文化.主要探讨作为意象,草原在影片中采用的常见的叙事手法以及马在影片中体现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的传统游牧生计是蒙古文化与草原生态系统长期磨合达成稳定和谐关系的产物。近年来,随着众多外来社会力量的介入,这一传统生计不得不发生相应的改变。但这样的改变在一般情况下,仅是触及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某些点或某些环节,而不是实施有序的渐进式的文化重构。其结果经常表现为,在获得某些近期利益的同时,却在无意中引发了传统社会经济的失范,进而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草原畜牧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和牧区社会脆弱性凸显。为此,从根本上解决草原退化和社会运行失范问题,引导传统文化与资源管理模式重构,显得日趋紧迫。  相似文献   

19.
5725万多公顷的天然草原(其中可利用面积为4800万公顷),占当地土地总面积的34.68%,占全国可利用草原的14.5%,在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西藏和内蒙古,新疆是名副其实的草原大省区。截至2008年底,全区有牧民27.58万户、116.47万人。逐水草而居、四季游牧,乃千百年来新疆广大牧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郭景福  药劲松 《民族学刊》2022,13(6):37-45, 142
草原具有经济、生态、文化和社会等多元功能价值,草原牧区发展对我国的食物链与生态链安全、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呼伦贝尔被誉为“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摇篮”,其草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是草原生态优先,低碳、绿色发展,产业融合、文化活化等。通过对呼伦贝尔草原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探索其发展的多维路径,包括保护修复草原资源,努力塑造中国草原风光第一品牌、“最美草原”旅游目的地,以“游牧文化”摇篮、“蒙古长调”之乡和“巴尔虎”民族文化旅游标志拓展草原牧区文化体验游,以“草原旅游+”构建起由有形、有边的第一产业产出,向无形、无边的多业产出延伸的牧区全产业链,推动草原旅游成为第三产业龙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亮点、增长极,以及持续完善和提升草原旅游服务设施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