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言文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好文言文,无疑是搞好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近年来,我在文言文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今简述于后,以求教 于大方之家.一、熟读精背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相似文献   

2.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着手:一是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二是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三是模仿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强调学生先说后写,注意鼓励激发;多练笔,多记日记。  相似文献   

3.
北宋哲学家、思想家张载“俯而读,仰而思”,废寝忘食,精思力行,创立关学学派,在经典阅读方面形成了系统的方法论。张载强调读书要培养兴趣,也要立志,入门要打好基础,有疑而读、熟读精思、贵有心得、博而能精、融会贯通,也要保持心静,与朋友切磋,做到知而能行。正确看待张载经典阅读的正统性局限,吸取其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课文”。从熟读人手进行文言文教学,是从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这是历来的传统经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等中国古语也强调了“熟读”的重要性。 学文言文跟学外语有点相似。学外语要是光听老师讲,不熟读外文,不把读的外文记住背出,是很难学好的。王勃“六岁长辞章”,骆宾王“七岁能赋诗”,康有为“七岁能属文”。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都是靠熟读背诵而成的。 在熟读背诵上,应该避免为了熟读而机械地死读硬背的现象。这种表面读得沸沸扬扬,实则“水分”颇多的阅读,非把学生的思维搞僵化不可。某教师上《岳阳楼记》。介绍作者、背景,导入课文后,就让同学们集体朗读,接着是分小组读,然后是指名若干同学读,再后来是男女同学分别读,最后是互读互背。乍一看,不错,挺热闹,似乎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但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不觉有“苍白”之嫌。这是极端的形式主义。无目标、无目的、无指点,学生读得口干舌燥,但到头会有多少  相似文献   

5.
朱熹关于为学的论述颇丰。他认为做学问的人一定要在究理、读书、居敬上下功夫 ,而治学的方法计有六条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及居敬持志。朱熹的这一读书治学的经验对我们当今的求学者依然有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6.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中,包含有不少合理因素。他注意把这些思想运用于教育实践,加上四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使他的教育哲学具有诸多合理因素,诸如主张熟读精思、虚心静虑;提倡启发式;主张循序渐进;倡行读书穷理与躬行践履并重;践行博学基础上的分析类推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吸取的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有"诗佛"之称的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禅宗思维赋予诗人静观、内省型的美感心理结构和顿悟然领、淡化时空观念的审美方式,诗人以禅宗悟道的方式体验山水,梵我合一,我之"思"消融于物之"境"中,使其山水诗形神兼备,意境空灵,禅趣盎然.  相似文献   

8.
在学校中实施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仅是美学课的任务。在文学欣赏课中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典范的文学作品中蕴涵着诸多的美的因素,意蕴美、心灵美、真实美、想象美、语言美、和谐美等。在这些美的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使之成为21世纪中高规格、高层次并具有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9.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乐曲。审美教育在人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荀子所说:“乐者,圣人之所以乐也,而以善民心,其感人之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守,美善相乐”。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列为教学目的之一,使语文课审美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成为一个新的领域。语文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一、立足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美,把美感融入到知识的讲解中传授给学生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可以说是美的海洋,蕴藏着千姿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之所以重要,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培养自学能力是促成教改成功的第一步。我们进行教改,目的在于培养一代代有能力的新人,同时使工作效率事半功倍。在当前的教学中,不思改革的人或事都是不可思议的,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不能为人们所理解的,不思改革、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学之大忌。其结果将必然导致教学目的落空、教学质量低劣,学生素质差,教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包括写作教学,要按照“三个面向”的精神,为新技术革命培养创造型的人才,教学中重视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其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古人早就总结了“熟读精思”的经验。这里的“读”是包括“听、说、读、写”的。所以人们把“听、说、渎、写”比作四盞灯,而“想”就是一个总开关。只有拨动“总开关”,这“四盏灯”才能大放异彩。就写作而言,倘说生活是电源,想是开关,那么,只有通上电源,打开开关,“写”这盏灯才能发光。的确,思维训练确实重要,世界上不少国家中学里开设思维课或思维技术课。如美国就有百分之二十的中学开设了思  相似文献   

12.
审美教育,是通过美的事物或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审美鉴别力和审美创造力的教育。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教材、课堂活动中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进而学会表现美、创造美,得到美的陶冶,使语文教学达到寓美于教,寓美于学,以美育人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闻传播学科教育是培养传播文化、谱写历史、主持正义、主导舆论、维护社会的人才,必须重视"读书".时下新闻传播业界、学界存在着"浮躁、浮夸、浮肿"的"三浮"之病.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的学生文化基础存在"先天不足",大学目前的教育体制、课程设置和传授方式又难以使他们匮乏阅读的状况得到补救.把新闻传播绝对意识形态化和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的低俗、媚俗之风,对学生的读书求知也造成负面影响.打造"书山"文化、营造读书氛围,在教育教学的诸多环节强化"读书"意识,敦促读书,开展"三年级读书活动",则是我们根据自身的条件所作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前人对《论语·述而》中“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章的研究,通过《论语》文本考证和周秦汉其他典籍的使用实例勾沉,着重讨论了其中“莫”字的语法功能,认为前人于此句之解释均有未安,提出本章之“莫”本无实际词汇意义,只是一个虚词,其作用是在“文”一字不成沉的语境中,缀在实词后面,起着舒缓语气的作用。整句意思是:“书本上的学问么,我同别人差不多。在生活实践中做一个君子,那我还没有成功。”论文接着讨论了《庄子》等书中的“广莫”和《孟子》中的“子莫”,认为这里的“莫”字皆不必如前人曲为之解,若看作虚词,其文理就能豁然贯通。其中的“子”即孔子。  相似文献   

15.
由宋到清代《静夜思》版本嬗变情况可见:明代《静夜思》版本错综交杂,共有八种之多;比较宋本和当今流行的两个"明月"本,其中的"床"字具有不同的内涵,审美过程也有室外"赏月思乡"和室内"触月思乡"之别,"形象圆整性"的审美原则得到更充分的认识;明人对《静夜思》版本的改变是"故意误读",应肯定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音乐教育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内容丰富、形式有效的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等具有现实意义。在音乐教育中促进审美教育的有效性,可通过"用审美理念构建音乐课的诗意内涵"、"提升音乐教师的综合审美能力"、"让美育得到更好的延展"等三种途径去实施。  相似文献   

17.
从整个学校教育看,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德育、智育、体育处于同等地位。它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它的基本任务是把已经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传播给下一代,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来要求和培养下一代,使之在继承已有的成果的基础上,将美的创造不断地推向前进。也就是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对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的鉴赏和创造的能力,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他们的生活趣味,使他们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8.
所谓"忧生诗学",乃是基于王国维将人生问题的探问与学术活动相贯通的诗学追求而言的。其内在动力为"忧生情怀";"形上之思"使王国维发现人生苦痛之因及解脱的审美途径;文学的审美解脱功能得之于"境界"的创造,"境界"的创造则来自于"有境界"的创作主体;通过提升创作主体之境界,创造出"有境界"的文艺作品,从而提升读者之境界,最终实现人生痛苦之解脱,寄托了王国维遥深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9.
况周颐词论的核心思想凭借几个重要的词学范畴得以阐扬.在对况氏词论与桐城派文论加以比较后发现,刘大櫆提出的"重"、"钝拙"、"大",恽敬推扬的"厚"、"坚"、"大",与况周颐"重、拙、大"之间丝牵绳连.同时,梅曾亮文论、诗论以"真"为核心,强调"吾之诗"、"吾之境"、"吾之性情",而况周颐在其词学理论体系中也设定了一个重要前提即"真",并强调"吾词"、"吾心",两人观点若合符契.  相似文献   

20.
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谭可(广东高州中学525200)阅读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使学生在教者指导下读懂文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朗B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叶圣陶大师曾经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