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适与酒     
王蒙先生曾记:有酒方能意识流.人间天上任遨游。可见酒的独特魅力。斗酒诗百篇的李白吟出“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的佳句,一代枭雄曹孟德则认为:“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古往今来,有多少名士为美酒而倾倒,近代徽州大学者胡适亦不例外。  相似文献   

2.
郎学初 《船山学刊》2007,(3):176-178
胡适对国民党似乎始终没有太多好感.但他却一直注视着国民党政权的种种政治决策与行政思路,不肯放弃自己的职责;始终坚守自由主义立场,时刻准备以社会的良心正面发言,并在政治舆论上为执政的国民党指点一条通向民主法制的建国治国的大道.在此过程中,他与国民党的关系是冲突与合作相始终,希望与失望相交织.  相似文献   

3.
胡适与校勘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不仅在考证学方面成绩斐然 ,对考证学的分支校勘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他因承了清代朴学家有关校勘的要义 ,对中国校勘学的发展作了一次总结 ,提出了许多创新性见解。认为中国校勘学起源很早 ;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证明所改不误是校勘学的基本方法 ;排比异同各本 ,取其最古而又最近理的读法是校勘的最好方法。《水经注》的校勘研究是胡适的“象牙之塔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胡适     
<正> 关于鲁迅与胡适的关系,不少现代文学史和文章都把他们说成一开始就是对立的,好象他们之间不存在任何交往,只有鲁迅对胡适的口诛笔伐。有些文章甚至把鲁迅与胡适在一些问题上明明有一致的观点,也把它“改造”成为“对立面”。至于鲁迅与胡适在五四前后存在的一段友谊史,只好讳莫如深,束之高阁了。这里想根据史实,对长期被“禁锢”的鲁迅与胡适前期一度存在的友谊,作一必要的回顾,对鲁迅与胡适后来的对立,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胡适与杨杏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杨杏佛诞生于1893年4月5日,比胡适小一岁零四个月,两人可谓同时。两人自小都入“蒙馆”读过“经书”,古文、诗词基础差不多。两人也差不多同时接受资产阶级新教育和接受革命党人的影响。1908年,新中国公学成立,胡适正十七岁,受聘为该校英文教师。杨杏佛与饶毓泰、严庄、张奚若等从胡适受业。自后,两人长时期以师生加朋友相待。  相似文献   

6.
胡适,作为一名忧心国家命运的爱国学,他不满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主张建立“好人政府”,实行“联省自治”,以维系国家的统一,消除军闯的混战,促进国内的和平;作为一个改良主义,他所主张的“好人政府”成为服务于北洋军阀的工具,他所鼓吹的“联省自治”也成为军阀割据的借口。他只求改善,不求推翻,最终决定了他与北洋军阀的关系:抑闯不成反拥阀。  相似文献   

7.
胡适与翻译     
胡适(1891—1962)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学者。一般人对他在文学、史学、哲学诸方面的成就及其历史地位有较多的了解。而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在“五四”时期曾为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竭精殚虑地从事译事,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历史情况,却鲜为人知。实际上,胡适的翻译活动曾产生很大影响,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在上世纪初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主要归根于以胡适为首的文学改良派提出的"文学革命"。《文学改良刍议》一文集中体现了胡适的文学改良思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决定着今天中国文学发展状况。百年后的今天,重新思考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再次思考胡适当年的文学改良思想,无疑对文学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胡适与墨学     
墨学,在战国时代,是与儒学并称的“显学”。但是,到汉武帝时,墨学已成为“绝学”。以至《史记》仅以:“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23字记其生平事迹。 二千年来,对于墨子和墨学,除西晋鲁胜作过《墨辩注》,唐代韩愈从思想上调和儒墨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胡适     
本文考察了鲁迅与胡适之关系始末,比较研究之后指出:他们在生长环境、早期思想以及治学方法等方面,曾有着相似之点,因而,“五四”时期,他们在思想革命、文学革命中曾是互相配合、目标一致的战友;二十年代,在治学上一度是互相帮助、共同商讨的同道。但是,由于思想信仰与政治立场上的严重分歧,三十年代以后,他们终于彼此站在敌对的方面去了。文章就他们走上对立面开始的时间问题以及对导致他们分道扬镳的时代因素和个人因素都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胡适这位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大学者和政治风云人物.与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崛起的旷世奇才女作家张爱玲。年龄、经历等迥异,他们之间曾经有过怎样的缘份和交往呢?  相似文献   

12.
迄今为止,我国出版的比较文学教材、手册等在介绍近代以来的比较学者时,都只字不提胡适。然而,胡适不仅象近代所有比较学者那样翻译过作品,或在文学研究中运用了比较文学的方法,而且还是寥寥可数的自觉提倡比较文学的学者。因此,胡适与林纾、鲁迅、茅盾、吴宜等人一样,是我国比较文学的先驱者。 胡适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发难者,但他的新诗、话剧创作却并没有多少艺术  相似文献   

13.
胡适与西方自由主义具有双重关系———皈依与叛离同存,但皈依更胜于叛离。即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又有对话的可能性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两大文化相逢后的真实情形。  相似文献   

14.
胡适的父亲胡铁花在临终前曾留下几张遗嘱,胡适母亲冯顺娣和四个儿子每个各有一张,每张只有几句话。给胡适母亲的遗嘱上说:糜儿(胡适小时的乳名嗣糜)天资颇聪明,应该令他读书。给胡适的是:努力读书上进。  相似文献   

15.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易卜生是被国人介绍得最多、也最受推崇的外国作家之一。当时,他的代表性剧作如《社会栋梁》(1877)、《娜拉》(1881)、《群鬼》(1881)和《国民公敌》(1882)等共有十余部被译成中文,其中仅《娜拉》一部,至少有四种译本。 就胡适来说,他虽然没有翻译很多易卜生的作品,但却是最早且又最全面系统地介绍易卜生的作  相似文献   

16.
严复、张(誊)、蔡元培、胡适、黄炎培等民国时期的资产阶级教育家既充分肯定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在开启民智方面的巨大作用,反对当局对学生的镇压,又不主张学生进行游行、请愿,尤其反对他们罢课.他们认为学生运动只是无奈之举,不但虚掷光阴,荒疏学业,而且不利于学校和国家的发展.形成这种看似矛盾实则统一认识的根源就在于他们对教育救国理念的坚守.显然,对教育救国思潮和学生运动的地位与作用也应作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略论章士钊与胡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1891—1962)与章士钊(1881—1973)既是朋友,又是论敌.在文化史上:一个是今文派领袖,一个是古文派的代表.他们的交往很有历史意义,而且也是十分有趣的事.他俩相差不过十岁,但论其在近现代史上的作为和贡献,不啻为两代人也.这说明近代中国时局变化之快,真是快得惊人!胡适1919年10月在参观了吴禄贞墓后,很感慨地说道:“十年来的人物,只有死者:宋教仁、蔡锷、吴禄贞能保盛名,生者不久就被人看出真相来了.这是因为时势变得太快.生者偶一不上劲,就要落后赶不上了,不久就成了‘背时’的人了.”胡适说这个话,是有所指的,其中定有反对白话文的章士钊在内,因为章在“五四”前后是反对白话文的干将.但是话  相似文献   

18.
19.
关于胡适的先世与家族胡明胡适的先世移“上川明经胡氏”,“上川”即徽州绩溪县之上庄,“明经胡氏”则别于绩溪县其他胡氏宗族──所谓“绩溪诸胡”。“绩溪诸胡”中最有名气的便是世居绩溪县城华阳镇的“金紫胡”,也即是胡匡衷、胡培、胡秉虔等先贤为代表人物的经学或...  相似文献   

20.
李惠康 《船山学刊》2005,(1):102-103,140
毛泽东早期敬仰和崇拜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旗手——胡适,且以胡适为“楷模”。在胡适的影响下,放弃到法国勤工俭学,留在国内了解国情;为湖南的革命运动专门造访胡适。后来虽“道不同,不相为谋”了,但他们青年时期的交往与相互认同,是不可争议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