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祝平 《浙江社会科学》2012,(6):83-89,94,158,159
村庙信仰是观察中国乡土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视角.改革开放以来,村庙重建、民间信仰习俗渐趋活跃已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社会现象.通过对浙南一个普通村落——Z村马氏天仙殿重建的考察,展示了村庙由断裂走向复苏与转型的当代历程,分析了村庙重建的内生逻辑和外部动力、变迁与转型的主要特征和实践取向,及其对村落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村庙变迁与村落变迁的诸多关联,指出新农村建设中应有效整合村庙信仰资源,以实现村庙信仰习俗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当下的传统农村社区中,村庙组织已成为重要的草根组织之一,推动着村庙及其信仰活动逐渐由复苏走向复兴,并使得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的管理有了初步的"方圆"与"规矩"。但是,庙宇的滥建、迷信活动的抬头、村庙的财务不清以及据庙敛财等现象频现与此也不无关联。着眼于现实语境,首先需要重新认识村庙组织成长的社会背景和发育的社会形势,进一步厘清村庙组织成长的现实意义,然后在农村社区治理的层面上逐一突破,积极发挥村庙组织的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3.
政治社会化与政治信仰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信仰的变迁总是伴随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转型。这种变迁,往往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信仰不适应”状态。目前我国正处于历史的重大转型进程当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更、转换和发展,既呈现出各种各样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生动景象,也在一定范围内激发了各种社会矛盾并形成为政治压力和挑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政治信仰的重建,如何在一个处于重大转型但又是连续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有效实现政治信仰体系的调适、重建?  相似文献   

4.
村落作为乡土中国的基本单位,其发展变迁始终是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重要呈现.随着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城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剧变,中国农村进入急剧转型时期.在城市文明的强势扩张之下,村落数量急剧减少、村落组织走向消解,出现了“村落终结”这一背景复杂且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村落的转型与命运问题开始被提上日程,村落的未来及其发展走向也随之成为当下中国所必须直面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对近代村落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国乡村社会的性质及变迁.  相似文献   

5.
在华南地区,民间的五土龙神信仰对村落房屋建筑、村庄规划、道路建设等有诸多影响,但是在实施乡村都市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加强乡村的改造方面往往忽略了村民的信仰习俗问题,结果可能产生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6.
对当代中国信仰重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锐 《理论界》2010,(6):87-90
当代中国处于经济、社会、政治的转型时期,"信仰危机"问题已经显露,信仰的重建在当前成为了一项迫切紧要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建是当代中国是唯一正确可行的选择,我们在重建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重重困难和阻力。本文从澄清信仰的含义入手,着重分析了信仰重建的三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建的现实路径和方法的选择、如何处理个人信仰和社会信仰的关系以及怎样看待信仰和政治的关系。得出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中国是必须重建、能够重建、以及需要经过长时间、多方面、高投入的努力才可以重建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栋梁之材,他们的信仰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敬畏信仰是大学生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转型期文化的急剧变迁造成了这一信仰的缺失,进而引发了诸如大学生诚信问题、道德问题、校园暴力问题的频发。改变这种状况的唯一出路在于从规则、传统和生命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的敬畏信仰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杨建华研究员主编的《经验中国:以浙江七村为个案》一书已于2006年10月由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分五编(本),共计一百九十万字。该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浙江省社科规划及浙江省社联资助的重点课题的终端成果。该书作者以当代村落的日常生活为基础素材,纪录和揭示中国村落的社会变迁实况,讨论城市化进程与农村工业化加速背景下的新情况、新问题,前瞻乡村社会重建、村落经济重组趋势,从一个鲜有涉及的视角勾勒出近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某类轨迹。我看重这本书,它以鲜活的当代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镇是一个地缘性社会,其庙宇群落反映出不同于血缘社会的秩序世界。文章通过对廿八都镇大王庙文化变迁的案例调查,探讨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名村名镇保护政策执行的过程中,由于对文化空间概念和含义缺乏深刻认识和理解,造成保护行为同传承主体之认同的偏差或冲突。对古村落进行旅游化改造时,有必要对民众信仰规律进行了解和调查,尊重民众对信仰文化空间的认同和选择。  相似文献   

10.
张松梅  王洪兵 《东岳论丛》2023,(7):62-71+191
在近代华北乡村,庙宇作为乡村社会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建筑,具有多元性、世俗性和普遍性等特色。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华北村庙与青苗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青苗会组织围绕村庙开展信仰活动,维系乡村社会秩序。近代以来,适应华北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社会背景,青苗会以村庙为基础整合乡村各类治理资源,成为华北乡村治理的重要自治组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制度变迁和社区理论,建立起基本的分析框架,并以某县级市为个案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近年来,案例市"多村一社区"制度建设与实践是以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迁,导致了情形各异的村庄强制性变迁,对村级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者越强"、"弱者愈弱"、"强弱参半"。今后,随着"多村一社区"制度变迁转型,村庄的强制性变迁将被抑制,诱致性变迁将成为基本方式,这将使"多村一社区"的公共服务需求更具多元性和迫切性,因此,必须加强"多村一社区"的社区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强化需求导向与供给导向相结合的供给理念,建立多通道的需求表达机制,完善两层级、多主体的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12.
李远行 《学术界》2004,(2):58-65
"大共同体本位"和"小共同体本位"是当前概括中国农村基层组织性质的两大基本观点.然而在解释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组织建构时都陷入了困境之中.研究农村基层组织必须关注国家与地方相互关系的变化(互构与博弈).这样有利于研究村落外部国家政权对村落社会组织结构的影响,同时从家与村的结合原理研究村落内部农民生活价值秩序和村落内发发展的动力机制,最终达至寻求影响乡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基本动因的规范性解释和当代中国农村组织建构的合理性原则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小王村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打工族。打工族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小王村村 民的土地观念、婚育习俗、养老观念以及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等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打工族的出现既是社会文 化变迁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农村地区的生计转型是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与土地利用方式综合作用的结果.生计转型既可以导致生态环境问题,也可以修复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拟通过对云南山区某彝族村寨——Y村5个阶段生计转型和生态环境演变特征进行分析,阐释生计转型与生态环境变迁之间的逻辑关联.Y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过度依赖开...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村落政治精英的产生与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国家权力主导阶段,乡村民主萌生阶段,家族文化复兴阶段,经济能人村治阶段。但是,这四种村治模式都不是理想的法治型村治模式。当前,探索农村基层治理的新路径,就要做到:加强村委会选举的法制建设;大力发展农民文娱组织,消解村落家族文化影响;通过政治社会化提升农民素质;整合和扩大农村政治资源,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6.
运用弗雷德里克.巴斯(Fredrik Barth)的族群边界理论,以云南省石林县一个撒尼人与汉族杂居村落中撒尼人的族群认同为个案,对标识撒尼人族群边界的情感归属、服饰、语言等6个文化要素的内涵及其变迁进行分析,探讨当代多族群杂居村落中撒尼人族群认同的变迁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迁村并居"政策的大面积铺开,造成的社会与文化影响不容忽视。本文通过研究文献结合调查的方式,对村落文化的形成与消减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失去土地、改变住房形式后原有乡土关系从熟悉到陌生的文化嬗变,解析社区居民文化重建难题,得出其背后政策缺陷、居民利益多元化、居民市民化程度偏低、社区建设缺乏引导等原因。针对迁村并居居民文化重建的问题,认为要使村民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应真正尊重迁居居民人生价值与生存尊严的实现,充分发挥其自身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焕发其内源性活力,实现文化重建,使新的社区共同体得以凝聚。  相似文献   

18.
村社的组成与活动在清代、民国的晋中是一种重要的村落民俗。村民由共同信仰和地缘关系建构起村社。村社兼具民间信仰组织和村落自治组织的双重属性,普遍存在于各个村落,虽然规模大小不等,但它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职能。各村之社把世俗权力与神圣权威结合起来,卓有成效地对村落实施了整合、教化和控制,使村落群体保持了凝聚与秩序,社区生活因而得以和谐运行、稳定延续。  相似文献   

19.
宋仕平 《江汉论坛》2005,10(1):84-86
本文探讨了在人类社会的宗教形态从自然宗教到人为宗教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土家族的信仰观念和信仰习俗发生嬗变与衍生的诸多形式,并分析了导致土家族宗教信仰发生变迁的政治因素、制度因素、心理因素和地理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20.
马援信仰在桂西南地区影响较广泛,龙州、凭祥等地多建有伏波庙。中法战争后,桂西南地区出现严重的边疆危机,伏波神再一次与国家边疆经略结盟,统治集团通过不断重建甚至新建伏波庙来强化王权对桂西南地区的统治,伏波庙承载着中央政治权力对地方民间力量的重塑与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