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齐、鲁地域文化,分别促成泰山宗教性神山和伦理性圣山形象。秦泰山刻石的“法家辞气”和始皇求仙活动,明显受到齐文化濡染。汉代封禅典礼的完备,得力于齐文化阴阳五行理论框架。封禅特重祭“天”,具有帝王自显和自警双重意义。鲁文化“亲亲尊尊”观念,导致汉封禅突出帝王权威和祖考之祀。“国泰民安”则是齐、鲁文化共同营构的泰山文化主旋律。  相似文献   

2.
王东洋 《东岳论丛》2023,(1):154-162
秦汉帝王功成封禅泰山,成为王朝正统、天下一统与盛世太平的标志,为后世帝王封禅创建了可资遵循的“古典”模式。魏明帝朝“遵古封禅”之议,时在天下三分;孙皓采纳群臣封禅之议,遣使“封禅国山”,时在吴晋对峙;晋武帝朝“古典封禅东岳”之议,时在天下一统。“天下未一”则拒绝封禅,正是大一统思想在分裂割据时代的独特作用方式。魏晋时期的“古典”封禅之议,体现了君臣对“功成封禅”“封禅以告太平”的古典模式的认知与理解,彰显了“古典”封禅所承载的大一统思想对魏晋君臣的影响与塑造,其实质是对秦汉大一统思想的认同与继承。在天下分合的三国西晋历史进程中,大一统思想通过魏晋君臣“古典”封禅的政治言行得以维系、传承与强化,从而对该时期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 古代祀典,最隆大者,莫过于天地之祭;而在天地之祭的诸种祀仪中,最典型、最庄重者又莫过封禅。本文拟对封禅的缘起、演变及封禅仪式作一简要介绍。 一、封禅的缘起及其演变 何谓封禅?《史记·封禅书》正义云:“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班固  相似文献   

4.
一、“泰山《西游记》文化”的提出这里提出的“泰山《两游记》文化”是指泰山作为百回本《西游记》人物、故事背景所形成的文学——人文内涵。这在泰山文化是一个大而新的增量,在《西游记》文化是一个深而广的开拓,二者结合并依托于泰山,是名著与名山结合的文化典范。泰山为天下名山,近又有号称中国“国山”,亿万年发展的历史使泰山多层类地积聚了无比富厚的传统文化;而《西游记》为古典小说名著,从某一方面说,堪称中国文学上的“泰山”。但是,泰山亿万年,西游故事一千余年,《西游记》成书四百年,这两大文化长期形成的内在联系,历史上并没…  相似文献   

5.
泰山在祖国千万座山岳中 ,既不最高大 ,也不最绮丽 ,它之特立独出 ,称为“五岳之尊”,则由其悠久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人 ,从帝王、官绅、文士到平民 ,其内心深处都藏有一个泰山情结。这从传说中的远古帝王相继登封 ,史籍记载大舜开始的秦皇汉武 ,唐宗宋帝等国家元首举行的封禅大礼 ,以及历代王朝都把泰山列入国家祀典之内 ;也从自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文 (是由“日、山”,或“日、翼、山”的象形叠合而成的图案 )的显示其神圣的标志 ,以及民间自古相传的人死后魂归泰山的信仰 ,宋代以后泰山老奶奶 (碧霞之君 )的祠庙香火 ;更…  相似文献   

6.
64泰山     
泰山立于华北大平原边上的齐鲁占国,几千年米,泰山成为历代帝王封禅祭天的神山,随着帝王封禅,泰山被神化,因而又享有“五岳之长”的称号。道教视泰山为神仙所居之洞府和道土理想的修行地,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二洞天。道教认为泰山神和泰山奶奶是泰山最重要的神。  相似文献   

7.
从泰山道教石刻看武则天的宗教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平 《东岳论丛》2007,28(3):92-97
武则天对道教是颇为迷信的,她不但亲临泰山参加了封禅大典,而且还9次派遣道士赴泰山行道,是唐代奉祀泰山最勤的统治者。她巧妙地利用泰山行道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同时还利用泰山行道来祈求长生神仙。她打破了历代封禅不准妇女参加的陈规,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与反传统精神。她是中国历史上在泰山留下最多历史痕迹的统治者之一。  相似文献   

8.
泰山缘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泰山,又称东岳,是我国五岳之首,大名独尊的神山,当今誉满中外的旅游胜地。它的传说,史多记载,特别是关于历代帝王封禅之说,自传说时代直至汉唐,上下数千年,不绝于书,那么传说中的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诸帝”及商周时代所封禅之泰山是否就是今天的泰山呢?据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值得怀疑。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9.
日本著名学者日比野丈夫在他的《亚细亚历史事典》中,曾对我国泰山及其历史有过这样的论述:泰山是耸立于中国山东省中部泰安市以北泰山山脉的主峰。其海拔高度为1532米。古时称作岱宗或太岳,是中原东部地区的第一名山。秦汉以来,作为五岳之一的东岳,许多朝代的政府曾在此举行过常例性的祭祀活动。特别是依照道家的释说,凡承受天命,君临天下者,应该在泰山之顶进行“封”礼祭天和在山麓的梁父之处进行“禅”礼祭地,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与宋真宗等皇帝先后操办了隆重盛大的封禅仪式而名高声望。东汉以后,人们开始信笃泰山之神…  相似文献   

10.
正秦代国祚甚短,但秦始皇的巡狩封禅行为是史书大书特书的内容。巡狩,谓天子视察诸侯疆土的行为。《孟子·梁惠王下》云"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巡狩,又作"巡守"。封禅,谓天子到泰山祭祀天地的行为。《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言,至泰山上祭天之行为就是"封",到泰山下小山祭地之行为就是"禅"。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的巡狩封禅前所未有,其宗教意义尚有余义可发,笔者特不揣浅陋而为文。  相似文献   

11.
人类学视野下的《大唐开元礼》封禅仪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封禅活动是中国封建帝王在五岳祭祀天地的国家典礼 ,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旅行仪式。由于历史的久远和史料的缺乏 ,对封禅活动的研讨显得困难重重。文章以《大唐开元礼》为素材 ,运用文化人类学的仪式理论和象征理论 ,从封禅过程、空间象征、礼器象征和参与者角色转换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认为封禅活动对加强皇权、政体运作、延续文化、景区开发等都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时期。明代学者徐有贞曾说过:“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不及,而人才之盛过之。”关于宋代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原因,古今学者见仁见智,众说纷云。笔者试从宋初统治者主要是太宗皇帝重视发展文化事业,推行“右文政策”这个角度作一初步探讨。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指正。  相似文献   

13.
周公摄政称王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记·封禅书》云:“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 周初定天下,武王即崩.关于周初这段历史,先秦典籍所载均无异辞,并谓成王(?)幼,武王弟周公旦居天子位,南面以朝诸侯,君治天下.史家遂称此为“周公摄政”或“践阼称王”;历代学者也大都以为,确有周公摄位七年而致政成王之事.笔者在治古文字学的同时,颇留心于西周史绩.近年,研读《尚书》中《周书》诸篇,殊觉“周公摄政称王”之说,多有可疑之处.兹捃摭管见乃成斯篇以辨之,尚希士林学者幸以教之,匡其不逮.  相似文献   

14.
封禅典礼遭到"非古""不经"的斥责由来已久,由检讨可知,此二说均难以成立,自阮元、孙星衍以来已有多位学者就封禅之渊源进行过探索。在学界已取得的成绩基础上,有必要对封禅的经学依据进行系统的梳理。汉代谶纬之学已对封禅进行过主动的理论建设,就残存的纬书来看,封禅的功能在于考绩,封禅的现实依据在于天下治平已得到一定的彰显,这在《白虎通》中更有较成规模的理论建构。更早的《诗》《书》等六经经文则显示,聚土为封,除地为坛即禅,于山顶祀天告成是封禅的古义,此义与天子巡狩检视天下,最终以太平功成而告天的仪节相汇合,明堂的起源亦与之密切相关。司马迁在《史记》"八书"中设置《封禅书》,与封禅在六经中的古义一脉相承,并且他又接受了以《管子》为代表的齐地泰山封禅说,将两者糅合起来构筑其政治哲学。从礼治模式上看,封禅是治国臻于最高理想的仪式标志,是国家祭礼系统的顶点,应当处于无限延宕的状态,其背后蕴入了国家治理的最高目标。秦始皇、汉武帝将封禅强行拉回现实中去实行它,自然要遭到司马迁的斥讽。而现实封禅实践中所蕴入的封禅者的私心,则逐渐使封禅典礼徒有其壳,从而表现出了"礼仪的蝉蜕化"这一制度史变迁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5.
<正>[主持人语]泰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象征。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应深入研究泰山历史,并对泰山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20世纪30年代,易君左倡议将泰山定为中国的国山,以激励民族抗战精神。80多年后的今天,这一倡议余音犹存。我们组织的4篇论文,或  相似文献   

16.
公元8世纪后半叶至10世纪中期是我国历史上唐末五代十国群雄割据、南北分裂的时期.由于黄河流域长期遭受战乱而长江流域则相对稳定,我国这一时期的经济和文比重心都发生了南移,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倾斜。然而,在北宋前期,即来大祖、太宗、真宗三朝(960~1022年)的半个多世纪间,中国的文化格局却又出现了“北强南弱”的局面。在这一时期,大批北方籍的优秀人才在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一退风流,而南方人才则相形见绌.北宋前期(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入传文臣的统计数据是:开封府13人,京西路19人,京东路31人,河北路46人,河东…  相似文献   

17.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进犯北京之际,清廷多方调援,亦涉及湘军。曾国藩奏陈免让谕旨饬派的鲍超部北上,而请从他和胡林翼中间派一人率军赴援。在此前后,湘系要员们认真筹议聚谋。尽管因形势变化湘军北援终归未果,但筹议中反映出他们对“北援”及相关之事的态度和应对方策,颇值注意。  相似文献   

18.
《周易》这部奇书,因为是假卜筮外壳面貌而出现的,所言之事又多“肆而隐”(《系辞传》语),因此自它问世以来,学者每病其难读。然而这部“天书”毕竟是历史的产物,如果我们以“六经皆史”的态度去破译它,就不难发现,在其深奥晦涩的词义中,储存着大量的历史信息,为善治史者提供着丰富而宝贵的资料。本文拟对归妹一卦中所描述的商周时代的媵婚制度进行初步研究,用以肯定《周易》一书在古史研究中的地位与价值。笔者认为,《周易》归妹这一卦是取象于商王帝乙(纣王之父)下嫁其妹给周文王做娣这一史实  相似文献   

19.
常乐 《晋阳学刊》2001,(5):109-110
中镇霍山 ,即今山西霍州市之霍太山 ,古来本无疑义。然后世学者说法产生歧义 ,遂使山西霍山为镇之说令人起疑。因此 ,不得不认真考辨。古来镇山与五岳颇有渊源关系。按《尚书·舜典》有舜巡守岱岳 (泰山 )、南岳 (衡山 )、西岳 (华山 )、北岳 (恒山 )之事 ,未提到中岳 (嵩山 )。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记述此事 ,加了一笔 :“中岳 ,嵩高也。”《尚书》不言中岳的原因 ,学者认为是中岳嵩山距离舜都很近 ,可以随时了解那里的情况 ,所谓“盖近京师 ,有事必闻 ,不虑枉滞……故不必巡之也。”就是说《尚书》未提中岳 ,实际上在舜时中岳已存在 ,故…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说的“镇海屯田”,是指成吉思汗“命(镇海)屯田于阿鲁欢,立镇海城戍守之”①这一历史事件。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诸王群臣共上尊号为成吉思汗。公元1212年,成吉思汗便决定“镇海屯田”。“镇海屯田”是蒙元史上值得重视的事件。而《元史》的记载,语焉不详。因此,对“镇海屯田”的有关问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