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9年春陈独秀被免除文科学长,不久离开北京大学,从此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这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如果将这一事件置于当时北大学风转变与<新青年>群体的离合来考察,陈独秀离开北大则具有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预示着北大由启蒙而学术的学风转向,学谱与地缘的纠葛,还隐含着陈独秀对人生道路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2.
3.
4.
“五四”时最重要的刊物《新青年》后期出现明显的转向.这与其创始人陈独秀的思想转变密切相关,而直接诱因则是陈独秀不再继续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此事既与校外的新旧之争相关联,也涉及校内的大学体制构建,以及与办学取向异同相关的人事之争.而陈独秀在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转移,及其主张的谈政治与《新青年》侧重思想的既定方针之间的紧张,还需作进一步的考察.与思想倾向关系不大的经费问题,反倒可能是使刊物与中共联系起来的一个实际考量因素.重新探讨《新青年》转向的因缘脉络,由此揭示出“五四”远比我们认知的更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5.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在其大学独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育理念的浸润下,北大不仅在完善学科设置、强化学术氛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而且引进了一批弘扬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新型知识分子,使“五四”时期的北大成为引导社会潮流和培植独立、自由文化精神的重要领地。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实施是北大扮演新文化运动中坚角色的前提条件,也是北大知识分子形成立足学术研究本位、关怀人间文化品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我国大学教员资格和薪俸标准的演变通常以为,1917年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以后,陈独秀、胡适立刻就当上了"最高一等"的正牌教授。这里有误解,必须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7.
从莱比锡大学到北京大学--蔡元培的教育里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在清末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再升为翰林院编修,他在科举道路上顺利达到顶巅.中日甲午之战后,毅然弃官回家乡绍兴,办起新式学堂,开始了他由一位旧式士大夫向新型的现代知识分子转变的历程.从1900年应聘于绍兴中西学堂至1906年准备赴德国留学,这七年是他"由办新学而转向革命"的阶段.从1907年6月赴德国留学,在莱比锡大学攻读人文诸学科,通过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逐步形成了教育思想兼容中西的理念.从中国到德国也是蔡元培从传统旧学走向西方新学的重要里程,他回国以后,以民主主义的思想自由原则为总纲,开始建构"兼容并包"的新文化理论.从教育总长到北京大学校长,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付诸实践.蔡元培在北大校长任上近十一年,实际主政为六年半时间,将一所封建学堂改造成为一所现代大学,使北京大学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列于世界现代大学之林,而成为"五四"青年运动的风暴策源地,也使他成为以科学与民主为核心的北大精神的导师. 相似文献
8.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转换及其他 --关于文科研究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探讨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工作和研究者的主体自我意识等问题,提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工作是寻找理论资源,发现理论困难,创新理论思路和作出理论论证,实现基本理念的概念化. 相似文献
9.
王葆玹《正始玄学》是一部哲学断代史著作,该书以全新的面貌对玄学的自然观、社会观和方法论进行了分析总结,其研究方法和新颖的见解都能给人以启迪,是一部值得文科大学生研读的好书. 相似文献
10.
商业书的研究 ,近年来颇受学界的重视。本文根据新近收集到的一册抄本 ,探讨徽州民间的商业书、书信活套以及徽商的“信底”。该书共分三部分 ,其中的《便蒙习论》反映的是清代前期的内容 ;而其后的“信底”部分 ,反映的时代背景则大致是光绪初年。该书对于研究徽州民间的从商经验、商业道德以及商业风俗和各地市面之行情等 ,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凤亮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1):78-82
<悖论的文化--20世纪末叶中国文化热点现象扫描>一书,从制度文化角度切入当代文化热点现象的分析与阐释,丰富了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透过制度与文化相互嵌套关系的分析,可以揭示其间的隐秘联系、错位与裂缝,及由此呈现出来的现代性问题.<悖论的文化>一书分三个时段,对20世纪末的文化现代性问题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探讨一是"启蒙的现代性",二是"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的冲突和悖反,基本上反映了学界近年来现代性研究的两个理论焦点.在此基础上,著者提出了当代文化重建进程中知识人应有的精神准则,体现出一种反思、批判的学理性立场. 相似文献
12.
鲍威尔是青年黑格尔派的头面人物,是他的时代"神学领域的罗伯斯庇尔",一生致力于宗教批判与研究。他阐明了法国无神论启蒙的来源、成就与局限,认为宗教是自我意识的产物,上帝是异化为人的人。鲍威尔宣称自己是无神论者,并以上帝存在的价值为切入点,提出了在一定前提下宗教信徒及神学家是无神论者的论点。就否定神(上帝)而言,很难说唯物论的无神论与唯心论的无神论孰优孰劣。 相似文献
13.
问卷调查旨在对比分析21世纪中英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交际者自身感知与在英语人士眼中表现之差异,以发现新世纪中英跨文化交际特点及出现的新情况和新趋势,得出启示并提出建议,希望对中英跨文化交际研究和实践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蔡东丽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5,7(4):46-48
何勤华教授所著的<中国法学史>按照中国历史发展的顺序编排体例,全书架构恢宏而又严密细致.该书资料丰富,内容充实,有其独创性.此书是当代第一部系统的法学学术史著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陈徒手新著《人有病,天知否》出版以来,受到评论界的关注和好评,认为是一部材料翔实丰富、开拓了文学史研究空间、颇有新意的著作。我在赞成这些意见的同时,还想补充说点具体看法。我是在此书出版以后才有机会与作者匆匆一晤,但在本书文章单篇陆续发表时就已读过并引起很大兴趣;成书后又读了一遍;然后为了想写点感想,又翻阅了多次。我所以先说到这些读书过程,是想说明好久没有像这本书那样吸引我了。也许这只是我个人读书太少、面又狭窄且兴趣所致之故。但确实也由于此书所展示的世界与我们以往所知道的当代文学史,既似曾相识却又… 相似文献
16.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女作家,也是在革命队伍中遭受磨难最多的女作家.这位个性独特、才华出众的女作家的创作,从她初涉文坛的20年代到她复出后的80年代,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在这个漫长的文学生涯中,她经历了从早期的以表现知识青年的苦闷和追求为主,到逐渐转向以反映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为主的创作发展过程.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便是她从1946年开始创作,后来为她赢得了国际声誉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是丁玲作为一个作家,也是丁玲的人生道路的辉煌的顶点.这部作品同时也记录了中国现代小说追求新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最新收获,是毛泽东的"延座讲话"以后中国新文学再度发生历史性转换和当代中国文学的开端与起点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辛格的<一个世界全球化伦理>一书,从一个变化的世界,谈到一个大气层、一个经济体、一处法律、一个共同体.主要探讨了气候变化、世界贸易组织的角气、人权与人道主义干涉、对外援助等四大方面的主题.对每个问题的阐述,都试图超越国家中心主义的传统理论和习惯思维,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在露丝·本尼迪克特的研究中,她“强调文化与社会实践相关的方面”,并运用自己的知识将文明中散落的诸多碎片化零为整,从而避免了以往人类学研究中以单纯分析“欠缺自然联系的零散的证据”来构建人类文化史的传统思路的弱点。这就使她的研究具有了深刻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启蒙是西方现代化的地方经验的普世化,其中包含着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在启蒙的世界观里,西方以外的各种本土文化资源都被看作前现代性的而丧失了现代的意义.中国近当代的文化危机,与这种反本土化的文化立场相关.在中华民族重启现代化的伟大航程中,必须考虑我们本土的文化资本和知识分子如何作用于中国的现代化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金顺福先生主编的<辩证逻辑>一书在一些内容上存有值得商榷之处,具体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根据"辩证逻辑乃是研究人类辩证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的科学"的共识,辩证逻辑的对象应是辩证思维形式及其规律而不是思维形式的辩证法;2.确实存在着与普通思维形式不同的辩证思维形式--辩证概念、辩证命题、辩证推理等;3.概念、命题(判断)等确实存在着辩证法,但这是思维形式的辩证法,它属于辩证法研究的对象.辩证逻辑的对象是辩证思维形式,不是思维形式的辩证法.辩证逻辑必须从哲学中脱离出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