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不良社会性行为 ,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控制与纠正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移情作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动因素 ,同时对攻击性行为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因此探讨利用移情减少攻击性以及培养提高儿童的移情能力对儿童的良性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职场攻击行为指个体对组织成员故意实施身体或心理伤害的行为,它与公民道德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相违背。职场攻击行为与反社会行为、越轨行为、社会破坏、不文明行为、职场暴力和辱虐管理等其他伤害行为在概念范围上存在明显区别。职场攻击行为涉及攻击方、受害方和第三方等角色,角色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从不同视角研究职场攻击行为能更系统地反映职场攻击行为的特征。攻击方、受害方和第三方都有可能实施攻击行为,存在相同的触发路径,即触发事件-认知评价-攻击行为。三种角色针对职场攻击行为会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反应类型包括非攻击型行为反应和攻击型行为反应。当受害方和第三方采取攻击型行为反应时,则出现攻击方、受害方和第三方相互攻击的成对结构。职场攻击行为多视角整合模型综合反映了职场攻击行为的触发路径、反应形式和成对结构。  相似文献   

3.
在学校、幼儿园、家庭,攻击行为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经常发生在青少年儿童中.暴力行为者通常是高攻击性行为者,攻击行为对于以后的暴力行为有一定的预兆警示作用.攻击行为较频繁的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有攻击行为的儿童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会招来更多的攻击而成为被攻击者,这势必会导致攻击行为的加剧;而本身不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青少年,在频频受到攻击的情况下,要么会产生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要么奋起反击而成为一个有攻击行为的人,从而可能导致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儿童青少年以后出现暴力的高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儿童攻击行为发展模式简述夏利民攻击行为是指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从来没有一个课题象攻击行为受到国际心理学界如此多的重视与研究,众多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攻击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尤其...  相似文献   

5.
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归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投射法对小学一、三、五年级儿童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的归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小学儿童对亲社会行为倾向于做内归因,而对攻击行为内外归因的差异不显著。性别因素与儿童对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的归因无关。小学不同年龄组儿童对两种行为的归因均无显著性差异。儿童对4种不同故事情境(分享、助人、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的归因在某些维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性行为。研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控制与矫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以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攻击性行为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婴儿期是攻击性行为的形成时期,婴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主要受到身心发展水平、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正确对待婴儿的攻击性行为,通过消除对攻击性行为的奖赏和关注、创设适宜的环境、运用情感宣泄、加强语言运用等方法引导成长中的儿童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攻击性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经常发生的不良行为,本文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出发,探讨国内外关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理论假设,并对攻击性行为与家庭、学校、同伴群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要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笔者以74 名3-6 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短期追踪观察探究在园幼儿攻击性行为学期内发展特点。结果表明,学期 初期是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高发时期和不稳定时期,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不显著,到了学期中期,幼儿的总体攻击、身体攻击开 始呈现显著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幼儿攻击行为在学期内发展不稳定,学期初期的攻击性显著强于学期中期;幼儿攻击事件发生 的背景活动总体上集中在规则要求较高、个体间接触相对频繁以及活动空间相对较少的游戏活动、集体排队和结构性教学活 动,尤其是连座式的结构性教学活动中,各年龄组又有所差异;幼儿攻击性行为在学期内易发生在男孩之间,女孩攻击对象的 性别具有不稳定性;教师的幼儿攻击干预策略单一,以放任型策略为主,且在学期初期更甚。教师需要从四个方面加强在园幼 儿攻击干预,辩证看待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性;基于空间特征适时有效定位幼儿攻击事发现场;合理把控攻击 事件形势,巧妙实施多主体、多形式干预;减少性别偏见,加强混性游戏活动。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自我攻击行为时有发生,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自我攻击是个体以自我生命有机体为代价来寻求自我解脱的情绪发泄方式.自我攻击行为轻则造成身体伤害,重则失去生命,这就是极端自我攻击.深入剖析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心理生成机理、寻求有效的预防对策对于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维护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要求.文章通过对2004-2008年全国高校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案例的不完全统计分析,剖析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行为发生的直接原因和社会根源,指出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心理生成机理具有阶段性、外显性、否定性和可控性特征,并从"治本"和"治标"两个方面提出预防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论述了攻击行为发展的性别差异特点,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儿童攻击行为性别差异的影响,以及儿童攻击行为的矫正方法。  相似文献   

12.
法币改革不仅是中国货币形式上的一种进步,而且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为战前中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开辟了道路,刺激了农工商业和外贸业的发展,增强了国力,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在抗日战争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革命现实主义在新的形势下,采取了灵活而策略的应时之应对方式,在与民族文学观的交错并行和多元并存的理论状况中,不断发展,奠立起自身的理论体系.剖析该理论的演进历程、建设状况、理论构成、逻辑构架、概念内涵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化侵略"是与经济、政治侵略相平行的一种侵略方式。文化侵略由来已久.当前的西方文化侵略呈现出侵略目的的公开性、侵略力量的强势性、侵略途径的多样性、侵略手段的隐蔽性、侵略状态的弥散性、侵略影响的根本性等显著特征。面对西方文化侵略,发扬光大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筑起保护民族文化免受侵略的监管防线;处理好积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与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安全意识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特别是甲午战后,日本侵略者与军事、政治、经济侵略相结合,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其目的在于培养日本侵略分子和“日奴”、蒐集情报、制造侵华有理舆论,以利于“大陆政策”的推进。其主要途径有四:一是通过东亚同文会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二是通过同仁会开展医疗保健活动;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影响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的由来,指出历史问题是由日本右翼势力及一部分右派政治家挑起的;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了日本为何不能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强调了日本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只有认真对待侵略历史,真正反省侵略战争,才能取信于曾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各国政府和人民,使自己立足于亚洲和世界.  相似文献   

17.
刑讯逼供现象作为法治社会建设的一大障碍,被理论学界长期关注,检视过往对于该现象的研究,更多的关注于其"违法性"特征,忽略了这一现象的"攻击性"本质。而刑警的挫折感对于其采取的攻击性侦查讯问行为有着直接、密切的关联性。作为刑事讯问主体的刑侦民警的挫折感不仅仅来源于职业行为和与犯罪嫌疑人的直接对抗,社会层面上对于刑警队伍的一些不良影响为其挫折感产生提供了更深厚的社会土壤。遏制刑讯逼供,不能期待讯问人员单方面的加强自我约束和克制,而应当从外部入手,特别是设立一系列的使侦查顺利开展的支援保障制度,消减负面压力,减轻讯问人员负担,把讯问程序纳入一个规范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东北史研究中出现的列强对东北的经济侵略问题,以东北最早开埠的营口港为基点,从港口的对外贸易出发,运用比较借鉴的方法,总结了列强对东北经济侵略的共性。研究结果表明,列强对东北的经济侵略是以鸦片为突破口,以商品倾销为手段,以掠夺资源为最终目的。该研究对东北经济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有关性别差异的假设在许多研究报告中都有所呈现.尽管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领域,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者们还是已经探察了许多人格变量的性别差异.如今,使用元分析技术,心理学家们对于性别差异有了一定的认识.已有的相关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助人行为、移情、攻击、从众等方面都没有显著的差异,以往研究从效度来说是存在问题的.  相似文献   

20.
作者以甘肃省为例,探讨不同区域居民的攻击性状态。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甘肃省11个市域成人居民为调查对象,运用攻击性问卷(AQ)进行测量。发现居民攻击性的表现形式以言语攻击和敌意认知为主。白银和庆阳男性的身体攻击显著高于女性,天水男性的言语攻击显著高于女性,武威、定西、平凉和酒泉女性的愤怒情绪显著高于男性,定西女性的攻击性总分显著高于男性。定西、天水、白银农民的身体攻击显著高于市民,天水、酒泉和庆阳农民的愤怒情绪和攻击性总分显著高于市民,定西农民的敌意认知和攻击性总分显著高于市民。文化程度低的居民攻击性显著高于文化程度高的居民。总之,区域是影响攻击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