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策范式是决策主体的政策思维与政策风格的反映,是近年来公共政策研究中兴起的重要分析方法。以政策文本分析方法为基础,围绕政策问题、政策价值取向、政策工具与政策话语四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市民化政策范式变迁进行研究,发现农民市民化政策不仅在话语措辞层面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在政策问题认定、政策目标定位、政策工具选择层面也经历了渐进的变迁过程。总体而言,农民市民化政策范式渐趋包容性、公平性与人本性,不断彰显农民与市民共生进化的理念将成为市民化政策的重要特点与发展主流。  相似文献   

2.
3.
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历经流通补贴、消费补贴、生产补贴等多个阶段,有效实现了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两个目标。基于市场自发调控的总体发展趋势,分析了我国粮食补贴政策演变的历史背景,以及各阶段的政策成效,总结以往和现有粮食补贴政策的主要问题,指出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总体走向和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当前的高校助学贷款制度存在着绩效低、成本大、制度设计不完善等问题。为了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本文依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斯路径依赖相关理论,针对我国高校助学贷款中存在的问题,采用个案调查、模型预测等方法,通过对国家助学贷款进行环境分析,建立高校助学贷款目标体系的评估摸型,以及国家助学贷款的规划与实施控制办法一同时提出了助学贷款割度的路径选择:政府要对国家助学贷款进行制度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制度设计方案:积极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构建市场信用体系,以取代政府信用体系;尽快完善国家信用查询系统。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2001—2019年国务院和国家商务部颁布的共319项外贸政策为样本,首先从政策数量和政策工具这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将外贸政策工具分为管制型、鼓励型和保护型;其次采用自编软件根据主题词词频变化进行文本计量分析,得出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不同阶段外贸政策的不同特点;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9年对外贸易政策的变迁规律表现为外贸政策聚焦点实现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变、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向实现贸易平衡转变;对外贸易政策变迁的过程是对外贸易体制机制改革发展的过程;对外贸易政策保障措施越来越完善.  相似文献   

6.
美国和加拿大学生贷款减免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贷款减免政策是学生贷款方案重要组成部分,这项政策通过减轻学生的债务负担促进高等教育入学,还能解决国家的劳动力需求紧缺问题.在借鉴国外学生贷款减免经验基础上,调查分析了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借款者对减免的认同和喜好程度,最后从借款学生的入学、读书和就业不同时期,提出完善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减免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媒介对公共议题的建构影响着相关政策的变迁过程。采用文本分析法,比较分析农民工政策变迁过程主要时间节点前后相关政策的媒介建构特征。结果表明,在政策议题形成前、政策出台及实施过程中、政策变迁未完成时及相关政策进入落实阶段后等不同的政策变迁时段,媒介以其独特的议题建构方式,对政策变迁起着不同的作用。研究建议,政府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确定政策议题过程中应重视相应时期的媒介议题,在政策出台及实施过程中应谨慎对待相关议题的媒介建构方式,重视媒介的解读与宣传功能并及时对政策效果进行反馈和修正。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强调博弈的思想,指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收益递增的基础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可以改变本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从而增进本国福利,它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加入WTO后,在世贸框架约束下研发补贴是当前我国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工具的现实选择。本文发展了一个三阶段研发补贴模型,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对该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增收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国家支农惠农的政策之一,这项政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但目前仍缺乏对不同区域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增收效应有针对性的定量分析,说服力略显单薄。本文基于面板数据,借助SPSS16.0分别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的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央财政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的影响较小,而对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的影响较为明显。因此,政府应适当加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机购置补贴,在加速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的同时还可以缩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变迁经历了四个阶段:探索初创、调整发展、规范成型以及深化推进。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对其分析发现,政治经济体制、教育价值导向以及高等教育规模,是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变迁的深层结构因素。在政策变迁中存在制度微调、制度置换、制度转化以及制度断裂四种现象。此外,由于政府以及高校的理性选择,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还呈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现象。  相似文献   

11.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政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家治理体系变迁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治理方略和中国经验。基层社会治理政策涉及的领域众多,为准确提炼出其核心内容,本文基于文献关键词的主题聚类结果,选取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政策文本,通过发文时间、类型分布等计量分析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政策变迁总体脉络。运用NLPIR汉语分词系统对政策标题进行文本深度挖掘,根据政策热点主题和政策变迁趋势等,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政策演化分为恢复重建阶段、宏观调控阶段、重心转移阶段和系统推进阶段。基于多源流理论探析政策变迁中问题源流、政治源流与政策源流的耦合特征,发现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政策从形式、动力、主体和目标四个层面逐渐形成了突发性变迁与渐进性变迁并存、内生性驱动和外在性拉动结合、党依法执政与政府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问题为导向创新的中国经验,为发挥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政策优势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我国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学费越高,国家助学贷款发放的比例就越大。因此,基于成本分担理论的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价值取向应以“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为原则。并在此原则指导下,形成我国以支付能力为判定依据的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而在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设计与安排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在“职责同构”的府际关系制度背景下,从中央到乡镇的各个层级政府,甚至包括准行政化的村委会往往都会参与到某项政策的执行中.以N市农业补贴政策执行为例的实证研究表明,在这样一个漫长的执行链条中,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承担了不同的职责,其执行过程基本是一个“信息向上、资金向下”的过程.其执行偏差主要发生在县及其以下层级政府,这可以从“职责同构”基础上的“逐级发包制”的府际关系制度特征得到解释和理解.中国制度背景下有三个关键变量影响了分配型政策执行偏差发生的节点,即地方政府是政策的受益者还是受损者、政策成本承担者和政策具体实施者是否一致以及具体实施成本的大小.  相似文献   

14.
有限资金的循环利用,是助学贷款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学生资助方式的独特价值。作为一种有效的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方式,助学贷款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为实施。我国助学贷款的发展始于1986年,在30多年的政策演变历程中,助学贷款政策历经萌芽与初创期、成长与发展期、成熟与稳定期三个阶段,表现出资助理念由关注公平到兼顾效益和激励、类型趋于多样化、政府职能由主要借助行政指令转向依托财政手段、政策要点向有利于学生的方向不断调整等特点。未来一段时间,完善助学贷款立法工作,全面推进学生资助法治化建设;健全助学贷款育人机制,强化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优化高校贫困生认定方式,提升学生资助精准化水平,应是我国助学贷款政策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所在。  相似文献   

1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与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产业具有提供粮食等农产品、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村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传承农耕文化等多种功能。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自由贸易背景下维护农业保护权限的理论依据。我国工业化进程、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现实以及所面临的环境状况,都显示了我国应有所选择地利用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改进农业补贴政策体系,促进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辨析我国应急管理机构的分布结构,厘清应急管理机构的合作网络关系演化和变迁,对当前推进我国应急管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北大法宝”网站以“应急”为关键词检索和筛选后的312份应急管理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视化地呈现了我国应急管理机构合作网络关系演化和变迁过程,并对合作网络的“点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网络密度”“网络聚类系数”进行了测量。研究发现:我国应急管理机构合作已呈现“多元、扁平化”的治理趋势,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多主体合作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义务教育经历了从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的政策变迁。政策变迁的原因是义务教育制度的稳定性、社会大环境的变动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义务教育相关主体对利益极大化的追求三者之间持久的冲突。政策变迁虽已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历史欠账多、路径依赖性强、政策变迁滞缓时间长、制度缺陷多等原因,导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推进乏力。因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制定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创新:反哺农村教育,消解历史欠账,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发展政策的变迁,消除路径依赖;加强政策学习,缩短政策变迁滞缓时间;完善现有政策,弥补制度缺陷。  相似文献   

18.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改革成果共建共享,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途径。分析2006-2018年这13年间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基本公共服务五年规划等政策文本,以三维分析框架和政策工具为解码手段,通过文本内容分析法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概念形成以来的政策发展脉络、演进特征和变迁逻辑进行检视。结果发现:在政策演进脉络上经历了从突出"普惠性"、"全覆盖"的阶段到突出"方便可及"、"群众满意"的阶段。在政策演进特征上呈现出供给多元协同、内容精细化治理、技术理性-价值理性目标融合发展的特征。在政策变迁逻辑上受政策环境、公众偏好和政策制度三者的相互影响。未来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要坚持政策工具运用的多元化、政策制定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政策执行的协同化。  相似文献   

19.
1.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142;2.湖南科技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在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风险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救灾捐赠政策,运用间断-均衡理论中政策图景与政策场域的互动,契合政策范式转化的关键因素——政策总目标,建构分析救灾捐赠政策变迁的理论框架,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救灾捐赠政策划分为三个间断期和四个均衡期。研究发现,从“维护政权稳定”到“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特定时期的政策总目标,推动了政策图景从“生产自救”到“放管结合”的变化,政策场域在此过程中逐步拓宽,包括社会团体、媒体及民众等在内的非官方决策主体,在救灾捐赠政策议定中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打破了既有的政策议定场所,推动了救灾捐赠工作趋于规范合理化。同时,1991年华东和中南地区旱涝灾害、1998年特大洪水和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等焦点事件触发救灾捐赠政策的间断,成为救灾捐赠政策均衡间断转换的直接因素。通过对我国救灾捐赠政策变迁及其内在逻辑的探寻,进一步验证了间断-均衡理论与政策范式契合的解释力和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