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处置式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王力先生的《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为此史存直先生曾在《汉语语法史纲要》里提出疑问,认为应该称作“把”字句。处置式是汉语语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和普通的介宾结构不同,尽管后来的处置式也有不表示处置的,但处置性毕竟是这种句式产生时的重要特征,何况又不仅限于“把”字,所以我们这里还是称为处置式。处置式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用介词“把”或“将”把作为受事者的宾语提到动词前,目的是为了理顺句子内部的结构关系,使之变得清楚明白,有时也有强调受事者的意味。  相似文献   

2.
任学良同志在他的《汉语造词法》一书中提出:“词头是词干的前加部分”,“词尾是词干的后加成分”。词头和词尾都没有词汇意义,不能作造句材料,只能作构词成分。它们有两方面的作用,即表示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3.
“突然”一词在汉语中使用频率颇高。它属于何种词类呢?从当前高校通用的几本语法书里,可以找到三个答案:一曰形容词,二曰副词,三曰形容词兼副词。在同一篇文章或同一本语法书里,甚至还出现自相矛盾、或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如张静《论汉语副词的范围》中,在引例说明副词可以修饰名词时,列出了“突然事件”的短语,他在这里把“突然”作副词,但在文章的结尾处,又主张把“突然”等词排除在副词范围之外。(《中国语文》1961年八期)再如,黄伯荣主编的《现代汉语》里,时儿把“突然”  相似文献   

4.
传统语法一向都把主语、谓语、定语、状语等当作句子成分来对待的,比如50年代产生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系统》)就有六大成分之说。 我们觉得,把它们统称之为“结构成分”比较符合汉语实际。“结构成分”既可用来表示短语中的成分,又可以用来表示合成词内的成分,扩展开来,是不是也可适用于复句,甚至句群内的结构单位呢?恐怕也未必不可以。比如吴启主、李裕德合著的《现代汉语“构件”语法》(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一版)就有主句、谓句、补句、衬句等等的称说。如果真能这样把各级语法单位的结构成分称谓统一起来,汉语各级结构单位  相似文献   

5.
关于拟声词的问题,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到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和高明凯的《汉语语法论》,都没有阐述过这个问题,就是在1956年制订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也仍然没有提及拟声词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都没有给拟声词以应有的语法地位。但在吕叔湘,朱德熙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和丁声树等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却重视了拟声词(他们叫“象声词”)的研究,在张静先生的《新编现代汉语》和黄伯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也承认了拟声词的语法地位,并把它列入形容词的范围。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则认为拟声词有同叹词相近的一面,也有同叹词不同的一面,并把它归  相似文献   

6.
朝鲜语是粘着语,它主要靠把一个个词尾机械地附加在词根(或词干)上,构成语法形态,表示语法意义。汉语是孤立语,句子里各个词之间的词法关系,主要靠词序和虚词来表示。朝鲜语里有“时”的语法范畴,这种语法范畴,是靠一定的语法形态——时制词尾来表示说话的时刻与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状态保持时间的关系。过去时用过去时词尾来表示,将来时靠将来时词尾来表示,现在时没有专用词尾,是靠零形态,即具有现在时意义的终结词尾、接续词尾来表示。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中,“的”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虚词。“的”的语法功用有二种:一是帮助造句的“语法功用”;二是构成新词或词组的“词尾粘贴功用”。  相似文献   

8.
词尾“头”是由实词“头”演变来的。这样的“头”在现代汉语中既是个构词成分的词尾,同时又是个语法形态。动词“念”加上“头”就变为名词“念头”,形容词“甜”加上“头”就变为名词“甜头”,这样的“头”没有词汇意义,却具有变动词、形容词为名词的语法意义。“眉头”、“舌头”中的“头”虽是构词成分的词尾,却只是使单音名词变为复音名词,并不能改变“眉”、“舌”原来的名词性质。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呢?这在现代汉语的研究中是找不出答案的。“头”的演变历史却能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其来路不同:来路有的是语义的,有的是语法的。语义、语法的共同出发点则是语源。  相似文献   

9.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 自《马氏文通》以后,汉语语法学者都把汉语的词分成九类。这九类词,究其实质,即西方语法的八类词加上实在放不进八类词中去的助词。在中国现代语法学界看来,词分九类,是世界语言的语法通则,是推演语法体系的“公理”,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英语不是有noun么?汉语的“人”、“树”、“山”难道不是“名词”么?英语不是有verb么?汉语的“吃”“看”“跑”难道不是“动词”么?英语不是有adjective么?汉语的“红”、  相似文献   

10.
前言 现代汉语的定语、状语是修饰语。在句子中起形容、修饰、区别、限制等作用。其语法意义在于限制或描写中心语。如何正确区分定语和状语,这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至今仍未圆满解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提出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学者及语法学界的同仁。 1.当前语法学界的观点 1.1 什么叫定语、状语?《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持这样一个观点:“名词前的修饰语是定语;状语是修饰动词的。”这与“中学暂拟语法系统”的观点一脉相承;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下的定义是:“名词性偏正词组中的修饰语叫做定语;动词性偏正词组中的修饰语叫做状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的观点是:“定语是  相似文献   

11.
“是”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各家却有不同看法。 《马氏文通》称“是”为断辞。黎锦熙先生在他的《新著国语文法》里,把“是”列在动词里,算作表示决定的同动词。它后边的成分叫“补足语”。王力先生在他的《中国现代语法》里,把“是”叫作“系词”(属于半虚词),列为独立的一类。它后边的成分叫“表语”(表位)。吕叔湘先生在他的《语法学习》里,把“是”叫作非活动行为的动词,丁声树先生在他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里,把“是”和“有”、“在”、“象”等看作特殊的动词,而把“是”后边所带的名词、代词或名  相似文献   

12.
目前调行的各种《现代汉语》教材,几乎都把句子成分分为“一般成分”和“特殊成分”,而特殊成分中又以“独立成分”为主要讲述对象.[注一]1.这个问题,不瞒你说,我一时也弄不清楚.2.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吗?3.唉呀,你怎么弄成这个样子啦?这三个句子中的“不瞒你说”、”孔乙己”、“唉呀”,许多语法书都叫它独立成分.  相似文献   

13.
对“说说、红红”这类词,一般语法著作,都认为是单音动词或单音形容词的;重迭形式,而不把它们看成是重迭构成的词。黄伯荣和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把重迭式作为一种构成词的方法。然所举的例证是:“姐姐、  相似文献   

14.
《庄子》中的连动结构──《庄子》语言分析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中有关连动结构的争论,近些年来逐步平息下来。吕淑湘先生曾说:“自从连动式出现在语法著作中以来,一直有人要取消它,也一直没有取消得了”;“看样子连动式怕是要终于赖着不走了,剩下的问题就是要给它划定界限。”(《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能够“赖着不走了”,说明连动结构这一语言形式确实是汉语语法的客观存在。至于连动结构的界定,这里有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汉语的调语结构形式,是否只允许由一个动词作述说语,这一点已无须再讨论了。动词的“散动式”用法已不再有人提及。另一个是连用的前后动词间是否语意上有轻重之…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不”的语法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汉语中的否定副词“不”,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常用词。本文仅对它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功能进行一些探讨。 “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组合成偏正词组“不V”,“不A”。(动词和动词性词组用“V”表示,形容词和形容词性词组用“A”表示——下同)。本文主要从“不V”、“不A”这两类组合中去观察“不”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6.
0.1 近代汉语较之于古代汉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词尾的大量使用。要考察近代汉语中词尾运用的情况,白话小说是极好的原始材料之一。《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由文人创作的长篇小说,其语言运用在近代白话小说中是极有特色的,并对《红楼梦》产生过直接的影响。本文拟考察《金瓶梅》中词尾“儿”、“子”、“头”的分布与作  相似文献   

17.
“型”与“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不能独立成词的语素;它必须同其它的语素或词相结合才有资格进入现代汉语词的行列。《现代汉语词典》在“型”条下标有两个义项,(1)模型:如砂型。(2)类型:如脸型、血型、大型等。“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有五个义项,(1)样式:如新式、旧式。(2)格式:程式、法式。(3)仪式、典礼:如开幕式、毕业式、阅兵式。(4)自然科学中表明某种规律的一组符号:如分子式、方程式。(5)一种语法范畴,表示说话者对所说事情的主观态度;如叙述式、命令式、条件式。“型”作为第二个义项解时、“式”作为第一个义项解时,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中的“V1 N V1”式述宾结构 ,乃是久已沉淀于近代汉语中的一种罕见而鲜活的句型。至今尚未有人揭示过其形成的原因以及它对现代汉语“V2 N”、“V1 N”等述宾结构的形成所起的重大影响。本文从汉语语法发展史的角度 ,探索这种句型的内部组合特征及其转换生成“V2 N”、“V1 N”等结构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是汉民族的共同语,它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汉字是记录汉语书面语的符号,在《现代汉语》课程中,汉字教学是一个重要内容。 目前已经出版的几本大学《现代汉语》教材,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几个部分里,都体现了“现代”这个特点,唯独汉字部分一般都更侧重于它历史方面的叔写。这样,就使教材中的汉字部分不仅和其他各部分在体系上脱节,而且内容显得陈旧,不利  相似文献   

20.
“儿”是什么?除了“孩儿、健儿、女儿”等极少数词中的“儿”是一般语素外,几乎所有有影响的《现代汉语》教材或专著都说“儿”是语素,是语素中的后缀(或词尾)。比如张志公先生说:“子、儿、头”是“能表示附加意义的不自由语素”。①任学良先生说:“词尾‘儿’也是名词的标志”。②张静先生说“现代汉语里典型的词缀有……子、儿、头……”,③吕叔湘先生说“有一类复词,是在一个词根后头附加一个词尾的。先拿物体的名称来说,常在本字的后面加‘子’,‘儿’,‘头’等词尾”。④胡裕树先生说:“现代汉语里常见的是名词后缀‘子、儿、头’”。⑤胡先生的说法,似乎更具有权威性,因为这是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的。无须赘引了,总之,“儿”是语素,是语素中的词缀,这已是“定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