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语姓名音译为汉语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虽然在音译规律的探索和译名的统一规范方面都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是由于在音译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英—汉姓名音译名还存在着混乱状况。文本从姓名语源、译名固化、汉语自身的特点、人名中的背景文化因素以及对已有规范译名在使用上的态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造成这种混乱状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语言学术语译名规范化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我国语言学术语中文译名的混乱状况,文章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英汉语言学词典中术语译名存在的一词多义现象和个别术语误译现象进行分析,并就如何界定语言学术语译名的标准展开讨论,就其规范化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1965年开始有了国际地名标准化会议,目的是推行单一罗马化,即不要在国际事务中一个地名有多种罗马字母的拼写形式。1975年我国应邀参加了联合国这个会议。参加的条件之一是要有个代表国家的地名权力机构。因此,由国家测绘总局、公安部、外交部、文字改革委员会、新华社于1977年报请国务院成立了中国地名委员会。不过,早在建国初期由于报纸、课本、地图上外国地名的译写存在分歧混乱,对各方面都带来工作上的困难;后来在展开全国测绘工作中,对于少数民族语地名的汉字译写也存在不少问题,有关部门对此都很重视。例如国家科委于1963年就已向国务院提出关于成  相似文献   

4.
周峰 《河南社会科学》2004,12(3):149-151
近年,我国政区地名变更较多,在政区地名命名和更改时出现了许多重名、层次混乱和名地不符现象,给社会管理、对外交往以及人民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在这种情况下,认清现存的实际问题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最终找到解决之方,具有相当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也谈违法性     
李涛 《理论界》2010,(3):75-76
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构成了大陆法系国家递进式的犯罪论体系。从词源意义上讲,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违法性"这个词并非汉语,而是我国学者在翻译日本论著时,将日语中的"违法性"直接拿过来使用,因而造成了目前学者关于"违法性"含义理解的混乱。  相似文献   

6.
屈文生 《学术研究》2012,(11):122-129
近代中文法律新名词多从日语翻译而来,且大多直接借用和制汉语的书写形式,其辗转形成的轨迹是西方法律词语的跨语际实践过程。清朝末年及民国初年的法律辞书编纂之于现代汉语法律译名的形成及变迁的意义在于,作为时代语言的记录者,它们在内容上较为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西方法律词语传入中国时的最初汉语形态。法律辞书是法律译名在现代法学话语体系中获得合法性的证据或证明。研究近代史上法律辞书编纂、法律译名的中国化及新旧法律名词之间的冲突问题,对消解今日辞书中法律译名的不统一和失范问题,仍具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政治文化传统,如重姓氏、尊孔子、讲究宗法、奉行避讳制,这些都有形无形地影响着汉语地名系统,使汉语地名具有浓厚的政治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阿拉伯语和汉语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中世纪早期粟特人定居点的大部分信息。然而,其中记录的地理注释往往含糊不清。数量稀少的粟特语文献在厘清这些问题上也作用有限。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大城市,在中世纪乃至以后仍然是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广为人知。与之相对,规模较小的定居点的地名经常被当地人或邻近区域的居民遗忘,后来又被重新命名。这就为我们比定考古遗址和历史文献中的古代地名造成了困难。本文探讨的对象就是阿拉伯语和汉语文献中的两个古代地名。  相似文献   

9.
罗江文 《学术探索》2014,(2):124-130
峨山自古就是彝族聚居的地方,传承了众多的彝语地名,体现了峨山彝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随着汉族的迁入,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彝语地名或被借入到汉语,或被汉语地名替换,从彝、汉地名的转换,可以看到民族语言、文化的接触与交融。  相似文献   

10.
百年来我国对《马可波罗游记》的介绍与研究(下)杨志玖(四)地名勘同问题马可波罗旅程遍及中亚、中国大陆、南海诸国及印度海岸诸地,所列地名甚多,由于年代更迭、地名变迁,特别是他不懂汉语,所记中国地名除少数用蒙古语或波斯语外,对汉语地名多拼读不清,兼之各种...  相似文献   

11.
方向红 《中国学术》2000,(3):304-308
胡塞尔现象学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汉语学界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但随着胡塞尔现象学文献的大量翻译和出版,现象学概念的中文译名问题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混乱,而胡塞尔的严格描述性理想偏偏又使他或挪用或生造了数目繁多的名词术语,这就更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12.
英语的段落比汉语更注重主题句的运用.这种现象一则是因为英语在世界上是作为国际语言来学习所形成的:注重利用主题句进行教学;二则是英汉两种语言在这方面存在的差异所产生的:英语比汉语更注重段的划分.由于受汉语的影响,英语里有关主题句的知识以及主题句在英语教学上的应用在我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就此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部门法体系是法律体系概念的准通说,但对它的理论质疑很多,且这些质疑本身又处于碎片化状态中,立法机关也因此对它采取了一种有条件的接受态度.这就使法律体系概念在我国的理解处于比较混乱的处境,并导致与这一主题相关的法学本体论和方法论意义的匮乏,也阻碍了有关法学对话的进行.本文一方面通过反思准通说及其主要理论质疑的学说基础及其存在的弱点,解释了法律体系概念存在理解混乱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通过引入价值法学这一新的学说基础来分析法律体系应有的概念结构,并阐明其在理论和实务上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4.
蒋华 《理论界》2010,(3):167-168
公园常以人名或地名或历史事件来命名;这类人物对中国历史做出过重大贡献,极具纪念价值;地名可能具有突出的地形地貌,或是神话传说等;历史事件也常是对中国的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公园名称在音节上大都采用"双音节+双音节"结构模式;这符合汉语求对称的习惯,也符合汉语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5.
苏惠芳 《阴山学刊》2006,19(4):119-123
行政征收是国家机器运转所需费用的来源,是存在于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的行政行为,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有关行政征收的研究起步较晚,行政征收领域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行政征收的设定混乱及相对人不服行政征收的法律救济体系不健全。  相似文献   

16.
赵国军 《兰州学刊》2007,2(3):197-200
语义因素在语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语法分析中不可能完全离开语义.在探讨汉语句法中的语义问题时,朱德熙等先后使用过"显性语法关系"和"隐性语法关系","高层次的语义关系"和"低层次语义关系","语法意义"和"语义关系"等几组与句法中的语义有关的概念.这些概念有的大致对应,有的差别较大,研究者往往不察,在使用中存在不小的混乱,因此,有必要梳理一下这几组概念的来源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17.
罗明月  王东 《学术探索》2006,(3):109-116
《水经注》是六朝时期的一部重要地理学著作,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地名。这些地名反映了汉语词汇发展的诸多特点。从地名的角度研究词汇现象为汉语研究提供了新角度,同时也告诉我们地名中蕴涵着丰富的语言资料,语言研究者要重视和发掘这类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自台湾新文学诞生以来,其乡土小说中一直存在明显的"杂语"现象,即其普通话中混杂了较多的方言、文言和外来语成分。台湾乡土小说中的"杂语"现象除了源自日据时期汉语传统的中断外,还与新文学发生时新旧语言转换不彻底、语言建设过多地倚重方言有很大关系。而作为一种"症候","杂语"现象背后又反映了意识形态的混杂,即不同语体中更多地包含了民族的、文化的或政治的诉求。另外,语言是一个作家身份认同最明显的标志,这种"杂语"现象也显示了一些作家身份认同上的迷惘与混乱。  相似文献   

19.
朝鲜族学生在汉语写作中存在着思想浅薄、逻辑混乱、空话连篇等问题。其原因之一是由母语思维转为汉语表达的过程中产生的语言障碍增添了语言逻辑的混乱。要解决这些障碍需要提高朝汉双语教学质量 ,还要通过写作教学去正确指导学生培养养成用汉语去思维写作的习惯  相似文献   

20.
南海诸岛的现行标准名称中渔民文化和洋人文化并存;然而纵观政府三次审定公布的岛名,却可看出“一进一退”的清晰踪迹,“进”的是“渔”味,“退”的是“洋”味.“一进一退”实是中外争夺南海诸岛命名权、译名权、话语权乃至主权的缩影;反之,为争夺南海诸岛的命名权、译名权、话语权乃至主权,审定岛名过程中彰显“渔”味并驱除“洋”味也就至关重要.现距1983年审定公布的《我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近30年,政府亟须再次审定南海诸岛标准地名,审定过程中依然要顺应并促进这“一进一退”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