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所谓“意” ,主要是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宋诗往往不是以一个特定的客观物境来寓托情感 ,而是以主体之“意”作为统摄 ,将一些并不联属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宋诗善于言理 ,但其佳作并非枯燥言理 ,而是以“趣”含“理”。诗中之理 ,也并非是抽象的哲理 ,而是诗人对事物的独特体认 ,又带着诗人的天才智性。意与理的审美化 ,构成了宋诗的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2.
荒寒意境是历代文人所钟爱的意境之一 ,这是由荒寒意境的特质和文人们对人生的深刻体验所决定的。柳宗元被贬永州 ,永州山水的荒寒之境与他困厄的身世遭遇及兀然不屈的个性特质互相阐发 ,于是 ,他借荒寒之境表现其身世之感和哀怨之情。这种荒寒之境既是诗人自觉追求屈原楚骚精神的结果 ,又带有中唐山水审美的时代特征 ,更具有作者独到的个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许多多的意象描绘 ,如 :明月、高楼、秋千、芳草等 ;黄昏意象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 ,内蕴是丰富深刻的 ,积淀、丰富了千古文人的审美情趣。诗人们“以情观物”、“寓情于景” ,即将诗人之情投入自然之景 ,使自然之景融会诗人之情 ,在心境与物境的交融中 ,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透过黄昏意象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人们丰富、凝重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4.
倪瓒题画诗具有冲淡之美,这种冲淡之美在他的题画诗里表现在诗人对“无我之境”的塑造,诗人对自身宁静的心灵、闲适的心态的描摹和诗歌意象的选择上。形成这种冲淡之美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以及受佛教、道家文化的影响;二是社会文化心理与文人心态对诗人创作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刘方平《月夜》诗:“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于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千百年来屡为唐诗选本著录。诗人及其诗作以“清丽、细腻、新颖、集水”(刘学诸评语,见《唐诗鉴赏辞典》)的风格,“平静、宁谧”(博璇琼评语,见《刘方平的世系及交游考》)的意境,深为后人道许。但就目前所见到的注释、评述、鉴赏文字看,几乎一致认为此诗写的是春夜景象。其实这是误解。王国维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人间同…  相似文献   

6.
学界现有的"意象"理论体系从本质上说是围绕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建立起来的,因而"意象"说在面对中国古典诗歌叙事传统时往往陷入困境。这也是"意象"说、"意境"说尤其适宜于解释唐诗,却与宋诗品质不尽相合的重要原因。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叙事脉络中的重要阶段,宋诗发展了"事象"的表现形式,提取与事相关的要素,以呈现动态的、历时的行为和现象;并通过"事象"营造出"事境",在每一个独特的事境中传达多元而充满变化的复杂体验,进而实现诗歌主旨的表达。以宋诗为代表提炼出来的"事象"与"事境",可以用于建构古代叙事诗学的理论体系,有助于深入认识古典诗歌的叙事传统,进而全面认识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质特色。  相似文献   

7.
王维辋川诗意象的营造是他追求纯真高洁的审美理想,融合在自然美之中的结晶。诗人能辩证地处理意象的虚实、动静、主次、繁简的关系,精致地描绘山林幽美清空的空灵之境,使言外之旨、象外之趣包含在精炼的意象之中,王维乐隐林泉沉醉自然山水之情因他刻画的意象而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8.
屈赋死亡意境的构建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关于死亡的描述 ,包括诗人自己的死亡 (自杀 )、历史人物的死亡及用隐喻手法表现的死亡 ,二是对于死亡超越———“梦幻神游”的描写 ;前者属“写境”、“无我之境” ,后者属于“造境”、“有我之境”。屈赋死亡意境是诗人死亡观的艺术体现 ,是诗人为“美政”而死这种人格境界的艺术转化。  相似文献   

9.
清代吴嵩梁人品高洁,诗才纵横,但境遇坎坷,壮志难酬,一生载浮载沉。此人生经历影响其性情,进而影响其诗歌风貌,使诗歌呈现"哀艳"之色。但吴诗虽有"哀艳"之色,实富"清壮"之气。其诗之气韵主要借助"鹤"意象来达成,"鹤"意象既象征羽化成仙之境,又象征诗人难酬的凌云志,也象征诗人洁身自好的品行,还象征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意蕴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10.
黄昏意象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在时空意义上内蕴丰富深刻,是诗人们借景生情、依象兴意的媒介物,诗人们“以情观物”、“寓情于景”,在心境与物境的交融中,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透过黄昏意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人们丰富、凝重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1.
以唐宋茶诗词为研究材料,深刻地阐述了唐宋茶诗词中的三种品茶意境:一是"有我有茶"之境,是"我"寄情于茶的和美意境,二是"茶我同一"之境,是"我"与茶融合为一整体的和美意境;三是"无我无茶"之境,"我"与茶都已融入了天地之间,世界一片空灵,"万物与我同一",亦即"天人合一"的最高和美意境.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 ,而诗歌主要通过意象和意境传达思想感情。本文旨在讨论古典诗歌意境的创造、意境和意象的关系 ,并由此分析古典诗歌虚实相生、意与境浑、韵味无穷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宋代题壁词因其载体的独特性使其不趋步旧径,呈现出自己的艺术特色,文章主要从题序、意象、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几个方面,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论析,力求展现宋代题壁词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文化思想的活跃、文学体式的成熟,唐宋文人的爱情悲剧作为特殊的题材大量进入文学的表现领域。唐宋文人关于爱情悲剧的作品,不仅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其丰富的情感世界,而且从中折射出其凄凉而坎坷的人生况味。个体意识与主流意识的冲突,"婚外情"的存在,才子佳人一见钟情式的爱恋,是形成唐宋文人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北宋的艺术理论中的"入神"说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造微入神和造理入神,这两个方面既强调了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精神状态,同时也是一种真切的生命体验,鲜明体现了宋人艺术思维方式的特点,与北宋易学中的"寂感"说,尤其是对"感而遂通"的理解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在进行创作时既要确保艺术创作真实反映历史事实,又要防止与《东方红》重复,需要创作人员精心设计框架,选择材料进行加工改编,具有一定的难度。创作者和表演者通过艺术框架的搭建、艺术素材的加工、艺术演出的处理,使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既具有政治内容又具有极高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7.
宋代田园诗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高峰.宋代具有田园诗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宋代田园诗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宋代乡村的真实风貌,在艺术上多有创新与开拓,创造出了很多内容与艺术完美统一的佳作,对后世田园诗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是杰出的写意小说家,他融合了我国传统的文言小说与诗歌的艺术精神,建构了用传奇写“意”以创造与诗画意境同构但又具有小说特质的意境的艺术模式,《聊斋志异》中的写意小说超越了前代小说“局部性”地创造意境的水平,通篇“整体性”地创造了意境,将我国古代的写意小说推向了顶峰。  相似文献   

19.
咏春诗流行于唐宋两代,但两个不同时期的咏春诗在诗歌主题和艺术特色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唐代咏春诗以喜春为主题,充满了热情和欢乐的色彩,气势雄浑,基调高昂,空灵清新,辞采明丽;宋代咏春诗主题则以伤春为主,充满离愁别恨,气势哀婉,基调低沉,深蕴哲理,语词凄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