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同作为北京的一大地域特色,不仅构成了北京城的交通网络,而且是北京居民生息活动的场所,成为反映北京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舞台。胡同文化是北京传统文化中最具魅力的部分.是北京传统文化在民俗生活中的生动体现。文中从北京胡同的历史、四合院建筑的形制以及“老北京”的朴素民风三个方面入手.对北京传统胡同文化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北京西城区旧帘子胡同里,住着89岁的银行退休职员单成钧一家。胡 同里的人尊称单成钧为单大爷,也叫他“民间外交家”。因为10年来, 单大爷在他的小四合院里接待了5000多位前来参观北京胡同的外宾。  相似文献   

3.
北京的胡同大多数形成于元朝,历史悠久。胡同的走向多为正东正西,大胡同之间还开有南北走 向的小胡同,胡同的宽度在六步之内,大于六步的称为大街。胡同内的建筑几乎都是四合院。是 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对称构成的院落。老北京人说:“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似牛毛。”  相似文献   

4.
在北京现代化的城市中心,你还能找到由胡同和四合院组成的低矮的旧城区。对于胡同居民们来说,胡同的意义不仅仅是这些单层建筑群体本身的庄严美感,还在于邻里之间早就建立起来的那种社会关系。从胡同到高楼是一个旨在记录北京正在消失的胡同的项目。这里刊登的图片,是从胡同到高楼项目正在建立的影像档案的一部份,图片都是由胡同里的居民和该项目的支持者拍摄的。  相似文献   

5.
一家老小在四合院里其乐融融地生活,曾是旧时北京人最为熟悉的画面,老北京的四合院宛若一个神奇的“盒子”,将最传统的京味文化,最地道的百姓生活——包容其中,如今的四合院,虽没了旧时的韵味,却添了新的风情,这里不仅是北京人的家园,也成了外国游客流连忘返的天地……  相似文献   

6.
强音 《职业》2012,(10):72-75
清晨的北京胡同里,温和的晨曦将整个小四合院照得亮堂堂。老奶奶拎着饭盒打豆浆;成群结队的小学生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消失在狭长的小胡同里。  相似文献   

7.
有百年历史的雕花卧龙塌,长辈才能坐的太师椅,木架上铜质的脸盆……来自美国华盛顿的罗尼·莱斯一踏进北京什刹海南官房胡同39号,就被这座四合院的魅力深深吸引。“住在这里的人真幸运,时刻跟历史同在。我也非常想住这儿,特别是那张有百年历史的大床。”他笑着说。  相似文献   

8.
去年,北京市出台了《关于鼓励单位和个人购买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四合院等房屋的试行规定》,政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房屋的保护和修缮,还首次允许境外买家参与,并且提供多项税费优惠。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四合院的产权关系很复杂,几乎很少有一处四合院属于独户所有。因为没有产权上的安全感,北京四合院的成交率只有6%。  相似文献   

9.
印象中钱粮胡同是北京很有名的一条胡同,挨着三联生活书店,去到人艺小剧场看话剧也很方便。不知是否出于此种考虑,今年夏天,四位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在胡同深处开了一家近乎袖珍型的“驯鹿餐厅”,经营的还是颇正宗的法式西餐,而开店的目的竟不约而同,在各自形而上的工作之外,寻求一种“身体力行”的生活乐趣。  相似文献   

10.
如果北京能将残存的胡同留给后人,那么高鼻梁、白皮肤的华新民就是首当其冲的功臣。在十几年的疯狂拆迁中,正是有法国国籍和中国灵魂的她。拼命地让许多珍贵的四合院逃过了被推土机碾碎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胡同游做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出现在北京众多的胡同里已有多年的历史。所谓胡同游就是通过人力三轮车拉游客逛胡同,体会胡同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胡同游热的盛行,在北京提供胡同游的公司也从几年前的一两家发展到现在的十几家,车夫们也不再只是当年的老北京人而增加了大量  相似文献   

12.
胡同,也称“里弄”或“巷”,是指城镇或乡村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巷道。胡同,是老北京的一大特色著名的胡同有东交民巷、什刹海胡同等。一般都认为,胡同的称呼是从蒙语水井一词的发音演变而来的因为从元大都的实际看,胡同与井的关系更密切一些。  相似文献   

13.
北京的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古建筑中典型的民居,建筑类型繁多,个性鲜明,文化底蕴深厚。老北京的四合院,以其资深的历史文化、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和宜居的生活环境成为传统北方合院式民居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亮点。传统的四合院不只是一种建筑,而且是一类文化的经典传承和象征。现如今,城市的变革发展加快,传统四合院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改革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导刊》2006,(4):48-49
胡同游做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出现在北京众多的胡同里已有多年的历史.所谓胡同游就是通过人力三轮车拉游客逛胡同,体会胡同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胡同游热的盛行,在北京提供胡同游的公司也从几年前的一两家发展到现在的十几家,车夫们也不再只是当年的老北京人而增加了大量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仔.  相似文献   

15.
萨苏 《现代交际》2006,(12):43-43
我幼年的时候,住在北京东四的一条胡同里。东四胡同的房子都很老,很讲究的,院子都是高门楼,门口有雕刻狮子或者葵花的门墩,一个院子都是好几进。可惜既是文物,又要住人,加上知识青年返城,大搞搭小平房运动,每个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都给搞得不伦不类。往往一个滴着灰油的烟筒嘴边,就是一幅前清  相似文献   

16.
“啃老”,已成为北京一个见怪不怪的世相。 某日去市中心的一条胡同办事,见一些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在胡同里闲逛。居委会大妈说:“这胡同里没工作‘啃老’的人多着呢!有的毕业后好几年都没找到工作,有的是下岗失业了。”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进程将摩天大楼等各种西式建筑带入了中国,给古老的城市注入了鲜活的生机。然而,与之俱来的却是传统建筑的消亡。拆了城墙,拆了城门,拆了四合院,北京城渐渐失去了曾几何时让世界级建筑大师也赞叹不已的古城格局。今天,当人们从一味追求现代建筑的梦中苏醒过来,终于意识到有些传统,是不能丢弃的文化之根。随着北京百条老胡同复古整治的进程,影壁也成为了人们引以为豪的建筑装饰。影壁是中国传统四合院中独特的建筑形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研究这些影壁,可以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我们民族文化的特征。保护这些影壁,就是保护了一种形式,一种语言,一种艺术。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过春节(农历新年)有贴年画的习惯。过去,北京的年画是在胡同里叫卖的,临近春节的时候,胡同里就有了“画儿”的吆喝声。北京本地不出产年画,街头叫卖的年画来自天津杨柳青。  相似文献   

19.
周大伟 《中外书摘》2008,(11):30-31
前不久,经历了此起彼伏的对拆除北京旧胡同现象的口诛笔伐,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似乎不约而同地恢复了镇静。北京旧胡同开始变成了一件人人爱怜的“皇帝的新衣”,人们似乎不再轻言拆除胡同的种种理南。坚持不同观点的人们开始担心,稍有出言不慎,就容易背负上忽视和遗弃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责。  相似文献   

20.
位于北京东城的隆福寺街区,自上世纪90年代的一场大火之后,商业走向衰落。萧条的商业让这一街区的传统四合院得以在城市开发中留存,但又对原本便利的胡同生活产生挤压。"中间思库·暑期学坊"课题组通过对公共空间的研究,针对街区的现状问题,如周边学校运动场地缺失,社区公共空间缺失等,以临时性,低成本的建设为手段,解决眼下的问题,提高胡同生活的便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