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均衡增长与政策选择——对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一项考察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莽景石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人类的发展进入了被库兹涅茨称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阶段,他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在工业化国家普遍出现了一种人均产出增长率的加速趋势。尽管如此,战后日...  相似文献   

2.
论新阶段中日贸易五大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最近几年中日贸易发展状况及其相关要素的全面考察与系统分析,可以初步判定在中日双边经济关系乃至两国经济发展中居重要地位的中日贸易,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并表现出如下五大特征:一是增长态势层面的"稳步扩张型",二是动力机制层面的"良性互动型",三是收支关系层面的"中方逆差型",四是商品结构层面的"水平竞争型",五是贸易方式层面的"投资主导型".准确把握这些特征,对推进中日经济关系的顺利发展、充分发挥双边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意义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3.
日本是我同的近邻和主要的经济贸易对象。今后,日本经济形势将如何发展、日本经济动向是什么?中日经济关系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怎样?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一、日本正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战后,日本大体上用10年的时间,恢复了被第二次世界大战拖垮和摧垮了的经济,从1955年前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以后,以年平均10%的经济增长率,即以高出其  相似文献   

4.
中日贸易的新发展与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伴随中国经济新一轮高速增长的持续,中国贸易在2003年的基础上又实现了新的快速发展,进入2005年后,中日贸易虽然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但增速明显下降了。与此同时,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中日贸易迅速发展,对两国经济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对日本经济来说,“中国特需”更成为推动其复苏的重要因素。尽管如此,中日贸易仍存在着中国对日贸易逆差迅速扩大、未彻底改变垂直分工的状态、中日贸易的利益不均衡、日资企业主导中日贸易、日本高新技术产品垄断中国市场势头扩大和中日政治关系冷影响中日贸易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过程中,中日两国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这种关系的发展不仅是单方向的,而是逐渐进入相互贸易及相互投资的双向发展阶段。特别是日本出于阻止产业空洞化、提升经济发展活力的目的,开始积极地实施对外引资政策。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对日经济合作还主要是以贸易及技术合作为主,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产生了对日直接投资的愿望,如日本政府能够从实现出发制定切合实际的引资政策,是可能达到吸引中国企业进入日本的目的的。  相似文献   

6.
中日互补性国际分工合作——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丽 《日本研究》2004,(4):12-16
20世纪 90年代中国在改革开放政策下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2 0 0 0年以后仍然保持7— 8%的高增长率 ,2 0 0 1年 12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WTO)。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中日贸易获得了巨大发展。按照中国海关统计 ,2 0 0 2年上半年 ,中日贸易额达 10 19.5亿美元 ,是改革开放初期 1980年的 11.1倍。对日贸易占 2 0 0 2年中国外贸总额的 16 .4 % ,其中对日本出口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 14 .4 % ,从日本进口约占中国进口总额的 18.1%。中日贸易在总额不断上升的同时 ,表现出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贸易结构已经开始由“垂直”向“水平”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东亚正面临中日与东盟共同构筑区域新型经济秩序的历史转折期。东盟与中日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相互之间的贸易投资关系。从贸易效应来看,中国与东盟贸易的规模效应超过日本,但在贸易结构上尚属于低层次阶段;从投资规模效应来看,日本落后于中国,但中国投资的产业层次较低,集约化程度落后;从经济贡献度来看,中国对东盟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较明显。在以东盟为伙伴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中日各有优势和劣势,没有中日的合作,就不会有真正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国应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快推进以中日和东盟为三角支柱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格局的形成,而日本应摈弃传统大国的优越感,携手中国和东盟共同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8,(6):51-54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十三五"时期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也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本文在分析甘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因素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促进甘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区域制造业结构的技术升级方向直接决定了经济增长率和增长质量.近6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发展出现了明显的重化工业化特征,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工业呈现高速增长的局面,支撑了人均收入水平的大幅度上升.随着"保增长"和"调结构"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台.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充分利用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加大技术产业发展的力度,促使生产要素流向高增长的技术产业.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更高人均收入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长时期持续实现了高速增长,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战后复兴时期(1946—1955年),增长率9.2%;(2)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0年),增长率11.0%;(3)调整时期(1970—1986年),增长率4.2%;(4)新发展时期(1986—1990年),增长率5.3%。这期间也曾有过种种曲折,但实践证明悲观论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过去40年里,一直保持着高速经济增长。在实际增长率、经济结构的变化、生产率提高、国际化的发展等各个领域,都比别人走得快。缩短别人走过的道路,就是所说的“压缩增长”。“压缩增长”之所以得以实现,固然是因为以民间经济为主导,但首先是因为有政府强有力的控制,全力以赴地执行了发展经济的政策。在经济增长率方面,从第一个经济开发计划开  相似文献   

12.
日非经济合作包括贸易合作、投资合作和发展合作。一直以来,日非经济合作主要靠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的推动,与发展合作相比,贸易和投资合作发展相对落后。进入21世纪以来,非洲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对日本经济的重要性也不断上升。为充分利用非洲经济发展的潜力实现日本经济复苏,日本政府开始全面加强与非洲国家间的经济合作,特别是贸易和投资合作。日本政府以第五届非洲发展国际会议为契机,在增加对非援助的同时,积极利用非洲发展国际会议这一机制推动日本与非洲国家间贸易和投资合作的发展,并增强日本在非洲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一、高速增长时期的经济增长率 关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主要是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从1956年起至1973年的18年间。这种说法是指1955年日本完成战后恢复工作后,实际上从1956年进入高速增长,至1973年底高速增长结束。  相似文献   

14.
七十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政府的经济政策由高速增长转向稳定增长,这是由于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消失、世界经济环境急剧恶化和日本经济面临结构性调整等内外背景的变化,日本政府才及时提出并推行了稳定增长的经济政策。就此初析如下: 一、稳定增长的政策思想稳定增长是相对于高速增长而言的,它的实质是放弃高速增长政策,实现中速增长即5%左右实际的增长率。稳定增长政策的具体内容是:  相似文献   

15.
1990年代以来的中日贸易扩张 ,以两国极不对称的经济表现为背景 ,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与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 ,显然并未妨碍两国贸易规模的扩张。本文以非对称经济增长下两国贸易规模扩张为出发点 ,就 1 990年代以来中日贸易扩张的特征、基础、贸易模式及其变化趋向等问题 ,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提出如下看法 :( 1 )产业结构差异与产业竞争力差异是中日贸易扩张的基础 ;( 2 )目前的中日贸易模式带有强烈的“李嘉图模式”特征 ,属于发展层次不同经济之间的贸易 ,但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贸易模式正在抬头 ;( 3)促使中日贸易模式变化的基本因素是要素禀赋变化 ,而在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的变化中 ,要素流动尤其是直接投资流动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1992年欧洲在努力建立统一欧洲市场和在世界市场中扮演更有竞争力的角色的进程中完成了一个重要阶段。与此同时,欧洲拥有一段高速经济增长期——1987年以来以年3.5%的速度增长,这些成绩与七年前的萧条年代相比异常显著,当时欧洲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低经济增长率、持续的高失业率和支离破碎的国内市场使得欧洲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都缺乏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十五”时期的趋势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建国 5 0年来 ,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 2 0年 ,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年均GDP增长率高达 9.7% ,居同期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首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也有显著提高。“十五”时期 ,是 2 1世纪的第一个五年 ,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从小康开始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中国“十五”时期的经济发展速度 ,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进的步伐。分析研究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规律及在“十五”时期经济发展走势 ,对中国在未来改革、开放的竞争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8.
自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以来,双边政治关系风风雨雨、一波三折,然而双边经济合作却基本处于健康发展状态.中日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在技术、资金、劳动力成本、市场容量等方面存在各自的比较优势.由于比较优势的不同,中日之间在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互补性,而互补性又成为双边经贸依赖关系的基础.在长期经济合作过程中,双边互惠、双赢,形成了"投资与贸易相互促进"的互动机制,经济依存度不断提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政治关系回暖和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业已确立的条件下,经济合作必将迎来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就业问题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高速增长和现代化过程中如何有效解决就业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赶超”国家所面临的一大课题。从世界范围来看,战后日本由于成功地实现了低失业率的高经济增长而备受世界各国的称道与瞩目。日本1956一1973年间经济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而完全失业率平均仅为1.14%,其中失业率最低的年份仅为0.8%。①由于中日两国存有诸多方面的可比性,尤其当时日本曾经历了由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以及由不发达市场经济向发达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故研究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就业问题,当前对我国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劳动力…  相似文献   

20.
赵伟  贾玉平 《浙江学刊》2003,(1):160-165
1990年代以来的中日贸易扩张,以两国极不对称的经济表现为背景,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与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显然并未妨碍两国贸易规模的扩张。本文以非对称经济增长下两国贸易规模扩张为出发点,就1990年代以来中日贸易扩张的特征、基础、贸易模式及其变化趋向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提出如下看法(1)产业结构差异与产业竞争力差异是中日贸易扩张的基础;(2)目前的中日贸易模式带有强烈的“李嘉图模式”特征,属于发展层次不同经济之间的贸易,但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贸易模式正在抬头;(3)促使中日贸易模式变化的基本因素是要素禀赋变化,而在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的变化中,要素流动尤其是直接投资流动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