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和里根都声称“地球的历史……正向太平洋时代迈进。”“21世纪将是太平洋世纪”。“太平洋时代”的到来关键是亚洲的崛起,而亚洲经济的发展又取决于东亚经济的腾飞。近几年来,在东亚经济的带动下,南亚等国也加速了调整过程。亚洲经济的兴起使亚洲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文章列举了亚洲在这方面的潜力。最后还深入分析了环太平洋国家、特别是有关大国为迎接“太平洋世纪”的挑战所制定的对外发展战略和政策。  相似文献   

2.
冲绳是战后日本问题的缩影,日美同盟不对等是基地问题的根本所在,并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日本本土和冲绳关系的认知变迁,从历史上看冲绳和本土是一直作为不对等关系存在的;从思想观念上看,冲绳和本土存在着中心——边缘主从关系结构;从现状看,冲绳和本土对话环境恶化,近年来本土和冲绳矛盾突出,两者之间的利益诉求不同,并且存在"琉球独立论"。看待冲绳问题需要放置于东亚地区秩序以及自身认同进行整体考虑,东亚地区和平可持续发展是重要保障。在东亚形成稳定的国际秩序之前,冲绳可作为多国交流的桥梁,积极发展物流、观光产业,加强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3.
三次"琉球处分"不仅是冲绳人一再被"出卖"(处分)的历史,也反映了琉球、中国、日本以及域外力量美国两者及其三者之间的历史恩怨,因此也是探寻琉球主权归属问题的主导线索。在这三次处分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不断进行着"处分"与"反处分"的斗争,琉球岛内反"处分"的斗争最为激烈和持久,并一直延续到今天。三次"琉球处分"是东亚国际秩序演变的产物,其背后掩盖着近代日本国家发展道路的轨迹以及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安全战略。对于美日两大强国,或者说是某种程度上的宗主国,琉球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其一直扮演着"棋子"的角色。本文以此为线索,通过回顾三次处分的历史过程并分析各方决定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探讨内置于东亚近代史的琉球主权归属的历史和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4.
日美安全保障体制 (以下简称日美安保体制 )是冷战的产物 ,是日美结盟的基础和重要依据。它从 2 0世纪 5 0年代正式确立以来 ,历经了几次变化和调整 ,其中 2 0世纪 90年代日美两国对它的重新确认使日美安保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次调整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冷战已成为历史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的环境下 ,日美军事同盟关系本应淡化 ,然而 ,日美出于什么动因调整日美安保体制呢 ?本文将对这一问题做简要分析。  一、冷战后国际环境的推动  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是冷战后日美安保体制调整的外部动因。第一 ,日美…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东北亚国际关系的新动向与地区秩序重构为主题,首先分析了东北亚国际形势变化的背景——地区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以及在此背景下地区内外相关国家进行的重大政策调整,其次分析了东北亚地区秩序的演变、地区国际关系的新变化和地区秩序的重构。主要观点是共同体秩序将是东北亚地区秩序的未来发展方向,达到这一目标将经历渐进的发展过程,包括经济共同体先行和主要国家协调共治等中间形式。  相似文献   

6.
《学问》2015,(5)
2015年是《马关条约》签订12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至今日,台湾问题、朝鲜半岛问题、钓鱼岛问题、琉球(冲绳)地位问题等,依然深刻影响着亚洲国家关系和世界和平的走向,这些问题均是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的遗留问题。二战后,国际社会对日本的改造并不成功,未从根本上铲除日本社会上的军国主义思想,我们至今也未看到日本民族对战争罪行反省的真诚。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对后世的深刻影响,客观面对历史,正确认识历史,这对未来世界和平与历史走向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类即将进入 2 1世纪。在思考 2 1世纪的中日关系时 ,我认为需要站在今天的角度来展望 2 1世纪的亚洲和世界的形势。当前的国际形势 ,一方面多极化在加速 ,另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在发展。这一趋势正在促进国际关系的调整。尽管有的大国企图建立由它主宰一切、独霸一切的单极世界格局 ,但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大国之间的制衡和协调 ,有利于构筑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进入 2 1世纪后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这一发展趋势将会持续下去。不言而喻 ,中日关系是今天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亚洲和…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外交亦需确定新全球方位——既明确把握国际关系纵向发展大方向,又准确界定在国际社会横向框架中自身的坐标。当前,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世界则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变革进程中,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命运与世界命运联系日益紧密。  相似文献   

9.
《学问》2013,(2)
近代以来东北疆界的变化,直接关系到19世纪末以来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与大国势力博奕,进而成为直接影响东北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国际环境因素。影响东北地区社会变迁与历史发展的主要外部影响,大都来自于俄、日、朝等东亚国家,而东北地区也正是在19世纪末才开始逐渐成为在整个东北亚地区列强势力最为集中因而最具国际性或东亚性的一个热点区域。到20世纪上半叶,东北地区历史与当时的东亚史才呈现出了全面的密切关联与互动的趋势,东亚因素实际上成为影响东北地区社会历史变化的最直接外因。中国东北是从19世纪末的近代历史时期以来,才成为东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才开始逐步具有东亚性并成为近代东亚地区最具有"东亚性"的一个区域。从克服一国中心主义的全球史乃至东亚史视角而言,中国东北近代史既是东亚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东亚地区国际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的力量格局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美国发生的衰退倾向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美国的衰落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在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背景下发生的政治结构变化和政治衰退;其次,引发"特朗普革命"即政治生态混乱的深层次原因,主要表现为:美国长期实施新自由主义政策导致社会差距的扩大,金融资本主义下的赌博经济和美国作为军事大国的对外扩张。"文化是宿命的",正如这一名言所预示的那样,近二、三十年来新兴亚洲经历了快速的崛起,在这一过程中,儒教、佛教以及伊斯兰教等亚洲文明在传统的意义上得以复兴。亚洲固有的文化与从深层对其给予支持的亚洲文明,在几个世纪的沉默与衰退之后,开始成为地球新的宏大秩序的文化源泉。亚洲固有的文化和文明的复兴,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向当今的世界发出了历史性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9,(11):1-5
现代化进程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指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使中国与世界现代化均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它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世界强国的时代,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时代,也是世界现代化新格局基本形成时代和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开创时代。"新时代"缘起于21世纪初中国模式的形成,发端于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明晰于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的中国突出表现,基本确定于2012年中国梦的提出,强化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  相似文献   

1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高度概括了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为确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本质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现实可能性。坚持和丰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观是中国和平发展理论的基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中国实施和平发展战略的大背景: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相互依存的深度,大国关系的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制约了霸权主义,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国际合作机制正在发展,一些新的安全观念正在形成并被广泛接受。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与韩国解决"慰安妇问题"之后,日本迅速以"不固执于领土问题"的妥协姿态与俄罗斯厘定和平条约交涉"新思路",并启动了谈判。从战后处理的历史过程和日俄交涉最新进展来看,双方极尽博弈的最大相互利益,将是日本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日俄间领土改变"结果"与俄罗斯承认战后美日间"冲绳返还"的"历史事实"的平衡。这意味着,日本不再纠缠"北方四岛"返还,俄罗斯确认向日本移交两岛,但目前维持现状即还要谈判移交条件甚至于美国不从冲绳撤军则俄不实际或不完全移交,而在确认战后"琉球再冲绳化"为合法的意义上强化了日本把钓鱼岛作为冲绳一部分的立场,陷中国的钓鱼岛权益于危险境地。日韩、日俄相继和解,将使中国对日外交面临更复杂的形势。  相似文献   

14.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明王朝内忧外患,财政疲惫,国力日渐衰落,而日本则随着丰臣秀吉统一大业的完成逐渐崛起。以明王朝为中心,建立在封贡体制下的传统东亚国际秩序受到日本的挑战。在此背景之下,日本萨摩藩入侵琉球对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琉球王国两属地位的确立,东亚地区中、日两强相争的地缘政治格局逐渐形成。明朝政府海洋意识淡薄,对琉球群岛地缘战略意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对待萨摩藩入侵琉球问题上态度消极,特别是对待琉球王国两属外交的容忍,纵容了日本对琉球群岛进一步扩张的野心,最终导致近代日本对琉球王国强行吞并。可以说,日本萨摩藩对琉球王国的军事征服,预示了明王朝的衰落和日本的崛起。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 ,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出现了许多观点 ,这些观点对战后整个亚洲历史的理解以及亚洲现代史的理解都有一定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面出现这些动向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前近代史研究的多角度化 ;其二是2 0世纪 70年代亚洲经济的发展对历史研究的影响。进入 2 0世纪后 ,世界曾被划分为帝国与殖民地 ,而亚洲被划为殖民地 ,历史学研究主要关注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统治之下亚洲如何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 ,研究主题主要为亚洲的民族运动、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族国家的形成。2 0世纪 80年代东亚和东南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变化 ,赋予了近现代史研…  相似文献   

16.
未来的东亚是和平发展的安全共同体,还是强权挤压的破碎地带?本论文认为,东亚在冷战结束后虽然出现了许多变化,但是军事、政治仍然是地区安全的主要动力。强权对地区安全的“覆盖”,使得地区安全的自主性未充分释放,地区安全机制未能发展出来。军备动力可能带动并引发一系列的地区安全问题。而东亚军事安全问题必须通过一种非权力现实主义的途径来超越。  相似文献   

17.
从甲午战争至今,东亚经历了以"殖民、战乱、革命"为主的60年和以"和平、冷战、竞争"为主的60年。未来东亚是走向"安全、合作、统合"还是"对抗、冲突、内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关系的前景。东亚战略格局几乎每十年发生一次重大变动。目前安倍晋三内阁的某些做法,与甲午战争前十年及伊藤博文内阁有相似之处。这预示着未来十年日本国家模式转型有脱离和平发展道路的危险,使中日矛盾再度成为东亚战略格局中的主要矛盾。中国需要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变化中的日本,加强协调,妥善应对。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政府提出将与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后,人们普遍感觉到中国正在积极推动东北亚地区的合作与和解,因而有关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的设想也格外引人注目。虽然官方并未公布构建东北亚地区命运共同体的政策目标,但呼吁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和亚洲命运共同体。与历史上日韩等提出的“东亚(东北亚)共同体”建设不同,中国政府分外重视命运共同体所体现的共享历史、平等、相互尊重和共同发展的含义,是一种超越反霸和同盟关系、推动新型伙伴关系建设的话语体系。在比较各方关于东北亚地区的定义后可以发现,“东北亚”是一个地缘政治概念,直至中美关系改善和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后,这个术语才有了接近今天所表述的整体感。即便如此,域内国家对东北亚的边界仍有不同意见,经济学者和政治学者讨论东亚(东北亚)时对概念的范围也有分歧,因而仍难以形成一致的地区认同和地区发展愿景。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东北亚作为一个整体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经济演变趋势,才能进一步推动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9.
琉球闽人后裔是今冲绳地区一类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较为强烈的祖根情结,经常前往福建寻根谒祖,并试图将他们在今日冲绳地区留存于世的家谱与福建民间家谱进行对接。虽然这些家谱对接行为未能最终成功,其中乃蕴涵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但琉球闽人后裔这种自发的、淳朴的家乡观念,深切地反映了他们身上流淌着华人之血液的史实及其对中华文化持守、传承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东亚合作要受到美国、中日关系、东盟等因素影响;针对建立“东亚经济共同体”, 各个国家提出了不同的构想;亚洲区域经贸合作的加强以及最后实现4 10的构想,将是亚 洲国家在21世纪上半期势必实现的宏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