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回回民族的婚丧文化辛智(回族)婚丧礼仪,在中国民俗学的分类中属于人生礼仪民俗和信仰民俗。56个民族的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构成整个中华民族的绚丽的民俗文化,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风貌。深入研究各民族民俗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渊源,对丰富发展中华民族的民...  相似文献   

2.
民间文学自共和国诞生以来作为教学研究对象主要呈现出二元并置式的认识区隔。文学阐释方法将民间文学教研事实上视为文学第一性,表现为文本自足,其思路为构拟"文本—文学"的双向交流;实践操作上出于"文学"而被"体制"置于"语言文学"专业里,隶属"文学"范畴行动。本文认为,当前不能再无视教育深化改革机遇,应厘清学科上文学形态与生活本体、文学文本与表演行为、书面性与口头性、作家个体与当今俗民群体关系;必须从体制上正视阈于"中文系"和"文学专业对口"的利弊;在"多元一体""非遗"语境下重新审视、探索以"民俗学性"为学科第一性构建的口承语言民俗体系,从作品中心的文学视角转向混沌视野下的文化视角,形成"多民族和谐世界—语言民俗—民间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3.
对回族民间文学学科的界定历来都是许多学者讨论的重点,但从近20年来出版的回族文学、回族民间文学和回族文化学等著作来看,许多学科的学者对回族民间文学学科界定大都单纯地从本学科视角出发,得出的结论也就略显得不够全面.因此,回族民间文学不是单纯的某一学科的概念,它应是一个从民间文学学科本体出发的复合型概念,即含有民族的属性特征、民间文学的本体论特征、文学的审美属性特征和生活属性特征.因此,回族民间文学界定既要突出民族的属性特征,也要强调文学的民间状态和回族民众这一群体的集体口头创作和传承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陈益源教授专长于民俗学、民间文学、古典小说以及域外汉文学.长期以来,他勤于民俗文化调查和民间文学采集,并着力于台湾民间故事家的发掘与研究工作,对于乡土文化的保存与推动更是不遗余力,堪称为台湾民间文学实践家.  相似文献   

5.
在族裔文学兴起的国际研究视野下,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因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价值和多样的文化样态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一环。本文以美国民俗学家马克·本德尔的翻译活动、翻译理念和翻译策略为着力点,为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走出去”提供值得参照的译者蓝本、理论架构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美国民俗学拥有大量与移民—族裔及其民俗传统有关的研究成果。在移民研究的早期阶段,美国民俗学者主要以关注遗留物与口头传统为主,而在美国民俗学成为独立学科前后,逐渐形成了以"经验"、"过程"与"认同"为关键词,以及以"什么是美国的民俗"为核心问题意识的研究传统。本文通过对美国民俗学移民研究成果的梳理,一方面肯定了民俗学在移民研究方面具备较强的解释力,另一方面也提醒中国民俗学应加强对包括美国民俗学在内的世界民俗学界的移民研究的借鉴与反思。  相似文献   

7.
早在20世纪30年代,钟敬文先生就十分重视民俗文化的实用功能;到了90年代末,钟敬文先生更是把应用民俗学作为民俗文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置之于与理论民俗学、资料民俗学和历史民俗学并重的位置.进入新世纪,加强民俗的应用研究,对发展中国民俗学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8.
民俗学被引进中国之初,包括以后一段时间,对于民俗的界定一直没有脱离民间文学、民间古俗甚至传统历史学的影响。以钟敬文先生为代表的新时期中国民俗学界对民俗的界定大大扩充了其内涵的外延。近年来又有人提出了泛民俗的观点,是对传统民俗界定的挑战。但是不管怎样,只有将民俗内涵的界定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潮流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凸现出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才会促进学科理论的完善,也才能在众多学科中争得一席之地,而不被相关学科淹没与吞噬。  相似文献   

9.
《西北民族研究》是西北不同民族各个研究领域的重要园地和窗口。民俗学在欧美国家得以存在发展最初是与为殖民主义侵略服务分不开的。在我国。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研究于新时代取得了巨大成就,民间文学已成为一门崭新而独立的学科。  相似文献   

10.
一代宗师,“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堪称是中国民俗学界之泰斗。本文从构建民族学和民间文学的理论框架、不断开拓和待之以恒的民间文学理论研究、悉心培育民俗文化人才三方面,介绍了钟敬文先生对中国民俗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及其治学风格。  相似文献   

11.
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作家,民族意识必然地存在于他自觉与不自觉的意识活动之中,并在其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出来。本文从满族作家的角度对老舍的创作作一些探索。老舍是具有丰富深厚的满民族情感的满族伟大作家,他出身满族,自幼深受满族文化的滋养,逐渐养成满民族文化心理素质。在老舍的创作过程中始终或隐或显地体现着满族的文化心理素质及审美特征,文学语言具有满语性特征,表现在吸纳了满文词儿的"京腔"的幽默上,含有满族审美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亚回族即东干族,是清末由中国西北地区迁移到中亚地区的一批回民及其后裔。中亚回族中至今流传有很多民间故事和民间谚语等。其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既保留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也具有东干族的民族特征,充分表明了中亚回族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坚守。  相似文献   

13.
清代满族人的汉语北京方言表达能力升至高水准,满族作家在文学创作中运用的"京腔"艺术性语言,也跟进于本民族的语言拓展,标示出高水准。清初满族刚刚登上汉语文坛不久,他们的诗人即一反中原文学引经据典、高深莫测之传统,蹊径独辟,是以天然、浑朴、俗畅、晓白著称;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最能代表满人文学成就者,非满族小说莫属,其一以贯之的长处,也首推语言,曹雪芹《红楼梦》、文康《儿女英雄传》,以及清末大量涌现的满人京语白话小说,还有子弟书、八角鼓等俗文艺,无不引领中国近代早期白话创作风骚,开启现代"京味儿"文学先河之功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长江源区游牧文化中的精髓——民间文学,其中尤其是新发现的《格萨尔王传》与艺人,对于研究长江源的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价值,为人们进一步研究“长江源文化”体系的形成、发展及其特征提供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15.
玉树地区藏文典籍文献遗产类型研究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吾李加 《民族学刊》2012,3(2):78-85,95-96
本文从古籍文献、历史档案、现代出版图书和唐卡文献四个方面,回顾了以往的整理研究概况,进而提出在藏文文献遗产整理方面,应该增强文献保护观念,增加资金投入;使官方、学术界以及民间三者形成有机统一体;培养一支独立的古籍整理队伍;增加外文文献遗产。  相似文献   

16.
恰白·次旦平措先生的文学创作,始终浸透着对现实的强烈关怀和热情赞颂以及对历史本身的深入感悟,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也是历史沉思的诗性表达,在内容上,其作品突破宗教拘囿、古典规限,涌动着个人的真实体验与现代气息,予以人积极、乐观,宏大、壮丽的审美观感.其作品既是其对历史发展、社会实践的自觉意识的反映,也是其人文主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审美表现.  相似文献   

17.
作为学科的中国现代文学于20世纪20年代初现端倪,50年代正式形成,并在20世纪后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数代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这门年轻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各自在文学史研究、作家作品研究、文体研究和社团、流派、思潮、创作群体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问题的文献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问题,梳理和评述城市化动力机制、政治稳定、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稳定观等相关研究,这对如何衡量与实现城市化背景下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寺院与古代藏族文学有着血肉关系。藏族文学史上享有地位的作家,几乎无不出于寺院。本文从藏族寺院的组织、经济和教育,寺院与藏族文学作者的关系等方面,对于寺院在藏族文学发展中所起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系统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20.
万建中 《西北民族研究》2018,(1):155-161,130
现代民间文学体裁学术史的书写提供了全面的反思、清理和重构的契机,已有的研究和学术史书写充斥着西方话语霸权,精英主义和本质主义成为名正言顺的学术立场,"民间"被学者所代言,寻求共性和同一性主宰了学术局面,完全遮蔽了民间文学体裁的民族性、地域性、个别性和差异性。"还原"与"阐释"是重构体裁学学术史的基本范式。"还原"就是把被精英主义操控的民间体裁解放出来,给予民间体裁鲜活生动的生活身份;"阐释"就是站在当下的学术至高点,赋予体裁研究史料全新的学术意义。基于我国民间体裁的多元事实,持批判主义的态度和民间主义立场,才能绘制出与精英主义不同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间文学体裁专门史的图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