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城市化带来大规模农地转用。在现行的制度下,土地的城市化与耕地保护显然存在冲突。严峻的用地实践催生了土地制度变迁,进而开启了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之路。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平衡的思路下,各地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农村土地制度形成了一条从宅基地换房、挂钩项目到地票交易所的演进路径。以中国的实践为基础,本文对这样一条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脉络做了简单勾勒,分析了变迁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来土地制度演进方向做了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2.
改革30年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产权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农业增长.效率优先是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起点,这也构成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的基准点.1978年以后,中国农地产权结构沿着不断强化农民土地产权的方向演进,农民逐渐被赋予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土地交易权越来越自由、土地收益权越来越充分,这是中国农业持续增长的制度之源.中国农地产权制度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不断强化农民的土地产权.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一轮城镇化的提速,各地政府纷纷将"城中村改造"提上议程,其中的地权归属问题有待研究。城市化先行区域深圳和广州的城中村改造案例说明,在我国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改造中土地产权归属面临国有化或集体化的两难选择:国有化使农民享有房产交易权,但丧失土地所有权;集体化可使农民保留土地所有权,但房产不可交易导致其资产抑价。这一两难困境源于我国土地城乡二元所有制下的权利不均等,解决这一困境的办法是赋予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真正同等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进程需要有文化的支撑,满足城镇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不同的文化诉求。当前功利化、粗放式的城镇化其实质是文化的缺失。"赶超式"的城镇化导致了城市文化、农村文化和城乡文化的断裂,追求城镇化经济指标的同时必需理性思考文化的传承。依据哈耶克和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我们可以构建城镇化进程中文化传承的制度分析框架。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存在两条共存共依的基本路径:一是柔性的、非正式制度式的文化自由演进路径;二是刚性的、正式制度式的政府主导文化演进路径。前者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后者旨在通过文化制度的反馈反作用于文化传承,继而产生新的演进。  相似文献   

5.
从制度绩效看我国高等学校助学贷款制度的选择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是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不同的社会和组织从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出发,可以形成不同的制度形态。不同的制度演进和变迁有着相同的规律。高等学校助学贷款制度作为一种正式制度安排也遵循制度本身的规律。我国当前的高等学校助学贷款制度安排和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存在着绩效低、成本大、制度设计方案有缺陷等问题,其解决的路径应当是在价值取向上,要公平与效率兼顾;在变迁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社会文化心理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同时,进一步完善制度方案设计,克服路径依赖,寻找新的突破口,以期实现制度的最佳绩效。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遵循稳定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逻辑,体现了总体稳定,渐进调整的基本特征。在中央政府的政策激励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冲动的促进下,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绩效如何?哪些因素影响了其绩效?通过对土地流转政策变迁的梳理,选取浙江慈溪、安徽潜山、重庆作为案例样本,从土地流转水平、政策创新、政府行为以及农民意愿四个方面分析三地土地流转的政策绩效;进而分析土地流转绩效的影响因素和可能的政策选择。由此得出结论,在中国现有条件下,土地流转不能大规模推进,尚需借助一定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以促进其健康、适度、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法考察了中国封建领主制度的起源与演进过程,认为这 一制度的变迁是制度创新主体经过成本—收益核算后对更为有效的制度绩效的需求所引致, 也是技术进步、制度选择集合改变的结果,其变迁过程受制于制度的供给与需求,其深层原 因是封建君主、封建领主、农民之间重复博弈后的利益均衡。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5,(8):68-75
土地改革的方向关系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能否顺利完成。而近期的土地改革政策和主张赋予农民土地完全的产权、允许农民自由买卖土地、所有权高于用途与规划管制的"土地绝对私有化"观点,并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对土地改革的要求,并会造成一系列问题。在现行土地制度下,征地拆迁冲突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现行土地制度及其衍生的征地拆迁制度本身,而在于配套制度不完善、约束与管理不到位、征地拆迁没有法治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改革的方向,应是在坚持现行土地制度框架的前提下,基于"涨价归公、地利共享"的目标取向,对其进行技术层面的修补。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完成,土地制度的最终方向是实行城乡土地所有权的单一国有化和使用权的私有化,在符合用途和规划管制的前提下,实现城乡土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  相似文献   

9.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的普遍性价值集中体现在神圣、安全和繁荣“六字方针”.当代中国城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在于搭建一个让农村居民“出得来”、“回得去”、“留得下”、“有尊严”的发展平台.坚持城镇化质量建设与农村居民生活意义世界建构的有机匹配,就必须实行城镇化发展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有机匹配、与主体功能区战略定位有机匹配、与区域发展程度有机匹配、与创建有利于农村居民公共参与的生活与生命共同体有机匹配四大基本原则.实现城镇化质量建设与农村居民生活意义世界建构的双重发展,有赖于建构以公共交往空间与规则为核心、由基层党委和政府、农村居民、市场发展商、基层社区、社会团体等利益相关方平等参与的城镇化事务共治格局.  相似文献   

10.
上海公共租界是鸦片战争后英国根据其商业需要胁迫清政府而强占的殖民地,是近代中国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要载体。租界土地管理制度建立、移植与变迁是近代中国外生性制度变迁的典型案例。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如果新制度产生的收益超过制度改变的成本,制度变迁就会发生。从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视角出发,研究近代上海公共租界永租制、道契、土地评估、税收、土地交易等一系列土地管理制度的演变与完善,认为公共租界以永租制为基本制度的一系列土地管理制度的实施,使得公共租界土地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在当代城市化土地管理中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