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戊戌维新时期出现的民间政论报刊《时务报》为主要文本考察对象,重点探讨山大批民间政论报刊和学会组织共同构建的近代的"公共空间"与戊戌维新政治思潮兴起之间的内在关系.首先,维新报刊是戊戌维新政治思潮兴起的重要载体;其次,"过渡型知识人"是推动戊戌维新政治思潮兴起的主体角色;最后,对"公共空间"的价值进行理性审视.简而言之,它不仅需要有现代意义上的传播媒介作为其滋生的土壤和流布的平台,还需要有传统文化的突破者和超越者作为其构建和发展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以政治家身份从事报刊活动的第一人,他执着地投身于近代中国报刊编辑事业,使中国近代的报刊在戊戌维新期间得到很大发展。他办报是为了唤起民众的爱国救国热情,为了彰显报刊的党性原则,为了培育维新人才。他的编辑思想是围绕着报刊的宗旨,登载有利于其变法主张的内容,对国人进行宣传和教育,以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他的报刊实践,在中国近代报刊编辑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时务报》、《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是梁启超在改良运动中创办的报刊,他以报刊为舆论工具,宣传其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和"新民"的政治、思想主张,因而这三份报刊都被视为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机关报。然而对三份报刊的办报宗旨仔细考察,可以发现它们在有着思想与风格的一致性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变化。本文以三份报刊自身的演进为视角,试图探寻梁启超报刊思想中"党报"思想向"国报"思想的转变轨迹。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新民思想述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的第一排涌浪。他率先提出了“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的全新命题,深刻剖析了几千年封建文化积淀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国民性,明确指出了以教育、报刊、史学、小说新民的新民之路。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对梁氏的整个思想乃至整个改造国民性思潮作出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论维新思想家的己他两利思想及"多源同流"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历史借鉴,运用文献分析等方法对维新思想家的己他两利思想进行研究.维新思想家认为利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利他是追求个人利益的前提;个体与群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培养合群之德是救亡图存的关键.维新思想家的己他两利思想具有"多源同流"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伴随着他的革命实践的,有一系列的新闻活动.他不但为报纸、刊物和广播写下了大量的政论文章,报道新闻,用笔来进行战斗,而且还在理论上对报刊的性质、任务、作用和报刊编辑、记者工作的原则,作过一系列的论述。报刊宣传要看对象,就是毛泽东同志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的维新知识分子为宣传维新变法、开启民智、救亡图存而创办的近代白话报刊不仅传播了近代改良思想与革命思想,而且为促进白话文的传播、五四白话文学运动与现代国语运动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8.
魏源是近代中国提出改革开放思想的第一人,但受时代的局限,其在政治、经济、教育改革思想以及对待中西文化态度等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这种不足对时隔几十年后的维新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反映在维新政论报刊舆论之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白话报刊简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中国的近代报刊不仅内容与古代报刊有许多不同,就是形式也有所革新,这种革新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白话报刊的出现和发展。白话报刊开始是在文言报刊中孕育,诞生后也不过是星星之火,而经过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就逐渐形成燎原之势。从1876—1919年,中国出了大约200种白话报刊。从此以后,报刊上白话就逐渐代替了文言。现代中国新闻史主要就是白话报刊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0.
王韬是我国维新运动兴起前最重要的新闻思想家,他集办报实践家与学者于一身,站在中西汇通的角度上,全面阐述了对新闻事业的认识,对中国新闻思想的奠基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直接影响了维新思想家们的办报理念及办报实践.文章拟以<循环日报>为例,对王韬的报刊思想作简要的评析:一是"四方通达"的新闻功能观;二是"立言求变"的新闻政论观;三是"通才"的新闻人才观:四是"华人资本、华人操权"的新闻舆论主权观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