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在同济大学建设综合型、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目标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院依托同济大学这所国际百年名校的区位优势和学科优势,紧密追随当代国际市场前沿,牢牢把握“艺术”与“传播”日益融合的大趋势,在全国同类高校中率先打通这两大学科门类的  相似文献   

2.
20 0 3年 1 1月 2 6日 ,由同济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德国问题研究所和亚太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转变中的国际格局与中国的和平崛起”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逸夫楼举行 ,同济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同时揭牌成立。来自北京、上海和武汉等地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近 60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并就以下问题进行了讨论。1 .关于“欧美矛盾”与会学者普遍认为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 ,欧美之间矛盾上升 ,双方很难再形成像冷战前期那样的亲密关系 ;从国际格局和国际政治权力斗争的角度来看 ,欧美之间并非同为一家。也有学者指出 ,美欧之间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  相似文献   

3.
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在嘉定区和同济大学的战略合作布局中居于重要位置。在对上海国际汽车城的产业发展现状、环同济13平方公里的城区发展和土地利用等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的学科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了产学研结合的主要方向,提出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整体定位和具体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了加快发展同济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 ,把同济大学建设成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一流的大学 ,学校最近批准成立同济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同济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以研究国际政治理论为主要方向 ,同时关注冷战以来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研究所将结合同济大学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组织研究生和本科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同济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将体现同济特色 ,努力寻找同济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潜力和优势。结合同济大学在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中的地位 ,将上海的国际大都市建设与…  相似文献   

5.
正为纪念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开创120周年,纪念中国语文现代化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家、世界著名语言学大师、国际汉语教学之父赵元任先生诞生120周年,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十届年会暨首届汉语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10月13至15日在同济大学召开。本次学术会议由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和同济大学联合主办,近250名国内外专家学者与会,收到论文200余篇。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综合处副处长周道娟女士、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教授、上海市  相似文献   

6.
夏立平: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政治学专业学科带头人。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研究生班,获法学硕士。2007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世界史专业)。1993年评为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教授。1998年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评为研究员(正高)。1996至2007年先后担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战略研究室主任、美国研究室主任等。2008年作为人才引进到同济大学工作,先后担任法政学院副院长、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任香港大学、斯德  相似文献   

7.
由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和日本日中关系学会共同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协办的“亚太地区与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9月22日~23日在同济大学举行,日本前驻华大使、日本日中关系学会会长、同济大学名誉教授中江要介先生率日本学者访问团一行专  相似文献   

8.
由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和韩国汉城国际教科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10次国际历史教科书学术会议于2001年10月23日~24日在同济大学举行,主题为“亚洲国家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运动”。来自中国、韩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美国、德国、瑞士的30多位专家学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正在创造未来的街道”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于2008年3月22日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和同济大学联合主办,旨在探求如何将街道纳入中国城市新空间的设计和管理,了解各种理论方法和多方权益人的作用。10余位中、法、德专家在研讨会上发言。  相似文献   

10.
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浪潮下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战略与对策国际研讨会于2010年12月18日在合肥召开,会议由安徽大学与安徽省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多所著名科研院校学者以及留美经济学家和省内区域经济问题专家与  相似文献   

11.
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推进高校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高等院校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及其管理体制的三个阶段,重点研究了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体制产生的原因、特点及不足,并通过显著性分析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体制的相关假设检验。检验结果验证了:实行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体制的大学比另一组拥有更高比例的非学位生;实行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体制不利于改善留学生结构;组织机构改革的效应传递具有迟滞性。最后,介绍了同济大学留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通过改革同济大学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留学生规模、层次、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推进了学校国际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211”工程的整体建设目标,为我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思路,这就是:面向未来,发扬优势,把同济大学办成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要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使同济大学理、工、文、法、医各学科互相渗透并具有鲜明特色,优势学科能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建设成有国际声望的、国内一流的研究型社会主义大学。  相似文献   

13.
由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农学院、瑞士联邦洛桑高等工学院和日本东京大学联合组织召开的“能源可持续发展和生物燃料的研究开发国际研讨会”于今年  相似文献   

14.
王孔祥 《国际论坛》2013,(5):1-7,79
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来应对。以互联网治理论坛为代表的国际会议机制、以国际电联和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机制、以欧洲《网络犯罪公约》为代表的国际条约机制和软法机制是近年来在该领域开展的一些国际实践,它们各有利弊,需要协同配合、扬长避短。在近期,加强对话、扩大共识、缩小分歧,直至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件,是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5.
国家间的共同价值观念是国际社会得以生成和存在的关键 ,也是国际法理和伦理规范及其运行的基础。就大致从 16世纪开始的现代而言 ,国际共同价值观念的流行或认同范围经历了两番大变 ,即从基督教国际社会演变为欧洲国际社会 ,再演变为 2 0世纪的全球国际社会。基督教国际社会内国际共同价值观念以自然法为本原 ,体现普泛的中世纪伦理残余 ,在承认新兴的国家主权的同时倾向于限制主权和国际冲突 ;欧洲国际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念则以国家的国际实践及其构成的国家间共同同意为唯一准绳 ,确定国家权利的至高无上和国际规范的非伦理性 ,并以所谓“文明标准”体现其绝对的排他性和支配非西方世界的自设权利。主要由于几大新力量 (包括非西方现代民族主义、美苏两大非欧强国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内部若干运动 )的作用 ,国际共同价值观念随 2 0世纪全球国际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再次大变 :其流行或认同范围急剧扩展 ,西方“文明标准”至少在形式上被消除殆尽 ;普遍道德原则成为国家的国际实践之外至关重要的国际共同价值观念来源 ,并以变迁 (实现公正或正义方向上的变迁 )优先于稳定为首要特点 ;国家间平等、种族和民族间平等以及国家间分配正义、个人正义和世界正义构成国际共同价值观念的根本内容 ,尽管后三个方面的国际  相似文献   

16.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建国以来中共历代领导集体,及时把握时代发展、国际社会演变的脉搏和契机,并依据不同时期的国际形势和政治格局,对我国国际战略不断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在国际政治格局、时代主题、国际政治行为准则及国际新秩序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国际政治理论。中国获得的国际影响和地位,应归功于这些领导集体。学习和掌握中共历代领导集体的国际政治理论,对研究和预测当代国际政治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际组织具有国际法律人格、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国际法律秩序稳定的需要等构成了国际组织承担法律责任的法理依据;国际组织的决议、国际条约、国际习惯(司法判例)等是国际组织法律责任制度的主要法律渊源;法律责任一般是由国际组织与其成员国分担的。  相似文献   

18.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成为培养卓越管理人才,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知名商学院"为愿景,以"创造管理新知,造就业界精英,践行持续发展,应对全球挑战"为使命,近年来秉承"创新、育人、服务"的宗旨和"国际化、研究型"的目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院大力拓展国际化道路,已成为AACSB、EFMD、AMBA和PRME的正式会员,并已获得EQUIS及AMBA两大国际认证。自2012年至今,经济与管理学院已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项,教育  相似文献   

19.
国际经济与国际安全的关系,是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安全研究的重要议题,被众多学者所研究。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梳理,并对有些争论做出简要的评论。在这些研究中,讨论最多的是国际贸易与国际安全的关系,特别是国际贸易对于国际安全的影响,而对国际经济另外两个主要领域(国际生产和国际金融)分别与国际安全关系的研究则比较少,这与国际经济的实践和有关数据库的建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打击与预防国际犯罪的客观需要促进了国际刑法的产生与发展,而国际刑法作为规制国际犯罪的法律,又反之为国际犯罪的遏制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因此,可以说,国际犯罪与国际刑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生相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