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邵汉明  黎韵 《文史哲》2001,(2):27-29
和谐意识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包涵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和人际关系即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两个方面。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 ,古代先哲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 ,这就是“天人合一” ;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古代先哲又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 ,这就是“中庸”或“中和”。因此 ,人们关于中国文化之和谐意识的阐述和讨论基本上是围绕“天人合一”和“中庸”这两个命题来展开的。一、关于“天人合一”的讨论1 .关于“天人合一”观念的起源、演变及其基本含义。张岱年先生探讨了“天人合一”观念的起源、演变及其基本含义。他认为 ,“天人…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论”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人合一论”所说的天,最重要最基本的涵义是指宇宙自然界,中国的哲人们都认为人与天之间是一种内在的关系,是有机的统一。“人类中心论”却认为人具有主宰自然的权利,而且有认识自然的能力。人类的自大与狂妄,使人们只是强调欲望的满足,在技术进步面前没有神圣感。“天人合一论”的特点则在于天人相依的内在关系,它在本质上是价值观问题,包括生态伦理。今天,人们应当从中领会人类生存发展的精神源泉,认真反思人类“进步”的观念。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观念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有其合理性。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观念在思想内容、思维模式上存在着严重的局限,并给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人的个体力量的发挥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当代世界,环保呼声愈来愈高,饱经沧桑的中国人不应该沉醉于“中国早已有之”的梦幻,而应该认真地反思传统,应该放开眼界,吸收世界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先进思想和认识方式,以及保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实践手段,赋予天人合一崭新观念的现代意义。一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局限性,首先表现为内容的模糊性。天人合一的“天”有自然、本…  相似文献   

4.
去年12月19--20日,中山大学第六次科学讨论会举行文科全会,讨论历史观与方法论问题。提交这次讨论会的论文有十多篇。在讨论会上,围绕着刘节先生在历史和思想史研究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和方法论问题展开了讨论。发言的同志指出,刘节先生的“天人合一”说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代表绝对精神的“天道”,是“人理”和“人为制度”汲取启示的源泉,这种认识论的基础是赤裸裸的信仰主义或僧侣主义。然而,作为绝对精神的“天道”,其实是哲学家自己的思想的异化,最后,这种异化观念又重新在哲学家认识天道时,在其思想中实现。所以,“天人合一”只不过是一种观念的自我运动。它把历史看作是“观念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文学本原论     
中华文论的文学本原论 ,是“天人合一”式的 ,它不是孤立的“感物”说 ,也不是孤立的“言志”说 ,它还有超越这两个序列观念的第三序列观念 ,即“天”、“道”、“天人合一”等。中华文论的文学本原论是三个序列观念的有机整体的联系。在“感物”和“言志”的后面 ,还隐含一个十分重要的层次 ,这就是“道”。  相似文献   

6.
生态伦理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西汉前期大儒的贾谊(前200-前168年),在继承早期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自己颇有特色的环境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有其自身的历史价值,而且对现代的环境保护工作,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贾谊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天人合一”作为其哲学理论基础。“天人合一”是指天道与人道、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即“天事”与“人事”)之间的相通、相类或统一。这种思想反映了古人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朦胧的整体观念和系统观念。尽管“天人合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  相似文献   

7.
张德寿 《学术探索》2004,(10):108-111
“天人合一”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思想 ,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儒学中阐释得最充分、最精致 ,也最具影响力。但儒家的“天人合一”不是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生态观 ,而是针对道德本原和王权神圣而提出的天人关系思想  相似文献   

8.
“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粗疏的、不系统的,在董仲舒前早已流行,后者虽荒诞不经,但却成系统,体大思精,是由董仲舒创立的。董仲舒言“天人合一”的目的是为了论证“天人感应”,在政治上具有强烈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两者实际存有一种体用关系,“天人合一”是体,而“天人感应”则是用。董仲舒的天人关系理论应命名为“天人合一”说,而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天人感应”说。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天人合一”、征服自然、可持续发展阶段。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与适度发展。“天人合一”包含着可持续发展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保护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绝地天通”作为中国观念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所反映的是中国原创时期的观念转型 :从本源的生活感悟到形上的哲学建构。这种形而上学在形下的制度上的落实 ,便是汉代以来作为专制秩序的礼制的建立。原来“天地人神”浑然一体的交融关系 ,是一种本源的生活领悟 ;而“绝地天通”的发生 ,则是这种本源情境的打破 ,它最终导致了大本大源的蔽塞 ,而成为后来的封建专制主义意识形态在观念上的最初根据。因此 ,“绝地天通”的观念必须接受我们的破解。这种破解的目的在于 :引导我们从“天人相分”“人神不杂”的礼制秩序向“天人合一”“人神杂糅”的生活本源的回归 ,而将我们带向当下的本源的生活领悟。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在今天无疑有其值得开发利用的价值。但近来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中国的“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视“人与自然不是敌对的关系”,故其能够医治西方世界在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顽症”。此...  相似文献   

12.
《周易》的生态哲学以“生生之为易”的生命哲学为根本,以“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为核心,既主张人类自觉主动地顺应、遵循天地“生生”之道,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强调人“厚德载物”、“赞天地之化育”,臻至自然生态整体和谐的审美理想境界.《周易》的“生生之为易”、“天人合一”、“保合大和”等观念蕴含着极为丰富深刻的生态审美智慧,对中国美学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程丽芳 《江淮论坛》2006,(5):125-128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上的一个古老命题,与西方“天人相合”的观念不同,中国哲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崇尚自然的道家哲学对此有较多论述。《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圣人高出众人之处即是能顺应自然,取法于天。《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正是“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追求极致。这一哲学命题为中国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石,体现在东晋诗歌的山水审美中,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更有一种动人的景象。  相似文献   

14.
<正>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一是“天人合一”、“天人协调”。先秦诸子已把上古时代的“敬天”思想承袭发展为“天命”观念,两汉经学极力宣扬“天命”,特别是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说,魏晋玄学也开始了对“命运”的思考,这样,“天命”观念不但成了一种思想意识,还成为一种人生态度和超脱苦难的心态,成了古代文学一个重要的表现主题。诗歌与散文自不待言,就连人情色彩较浓的小说也浸润着“天命”理性的感悟,并成为人物与故事中的一条永恒延绵的骨架与血脉。在六朝志怪与志人作品和唐人传奇中,充斥着“天命”意识的浓重气息。在宋元话本和明清长篇小说中,“顺天”、“应运”、“知命”的观念也触处可见。《金瓶梅》在小说思想内容上多有突破与创新,但对传统的“天命观”仍然是因袭承传,成为人物与故事内容的一条思想线索,甚至把世情的生活内容与人情人欲的意识纳入“天命”的轨途之中,消弱了应有的思想光泽。归纳起来,有下列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张谷英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谷英大屋的创始人张谷英乃元末起义将领张士诚之子,张谷英大屋建于14世纪,显示出当时比较发达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张谷英大屋的建筑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中庸”的思想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6.
一长期以来,学术界都以“天人合一”观念阐释中国艺术的哲学精神。这种阐释之所以盛行,究其原因,在于现代以来中西哲学的比较视野的影响:以西方哲学精神为“天人相分”,则以中国哲学精神为“天人合一”。在这种比较视野的局限下,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刻内容被简单化了,...  相似文献   

17.
陈碧 《船山学刊》2008,(3):65-67
《周易》对中国“风水”理论有深远影响,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阴阳理论、方位观念、吉凶观念、气论和乐天知命观念等。“风水”理论讲究阴阳平衡、五住相得、趋吉避凶、气感而应和天人合一等思想.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风水”与“迷信”划等号,而应该辨证地去看待它。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庄子道化哲学中的自然观背景:庄子的“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为而治”等观念,均围绕着“道”这一以自然为核心的哲学理念,伸张着“天人合一”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9.
“究天人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理念。“天人合一”思想本身蕴涵着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观照,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伦理意蕴。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以生生不息之天道作为万物生存的宇宙本体论基础,由继善成性、以仁体物的道德主体来彰显并实现天道天德,以期实现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之万物和谐的人生旨归。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对于当代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两种文化在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般来说有天人合一、天人相分两种基本哲学气质。中国历来把天人合一(确切地说应是天人和谐,它力求建立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作为中国人文主义传统的表现,西方则认为把人从自然的神秘性中解放出来才是人文主义。余光中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认识正是在吸取了中西方文化不同的观点后产生的。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融入自然,这是余光中散文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也是典型的中国文人“天人合一”的情怀。但他的写景散文不同于中国历代文人的作品,中国散文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