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打造学术精品服务教育事业河南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唐宋词学批评史论》分上下两卷。上卷主要论述唐宋词学与批评理论,就词体绮艳风格的形成、唐宋词兴盛的原因、唐宋词坛词体观的演进、宋代词学与诗学、唐宋人的诗词之辨、词学史上的清空论、柳永俗词、清真词、白石词、梦窗词、《草堂诗余》、《乐府指迷》等论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下卷主要是清人论析唐宋词,主要探讨了清代词学的南北宋之争、浙西词派倡导的南宋词、常州词派的南北宋之辨、谢章铤论析南北宋之争、清末民  相似文献   

2.
杨海明先生在其《唐宋词纵横谈》一书的《前言》中曾说,唐宋词真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任你古人说、今人说、国人说、洋人说、正说反说、横说竖说,可永远也说不尽它们的绰约风姿和无穷魅力”。也许正是基于这种兴致不已的“偏嗜”,他在连续推出《唐宋词风格论》、《唐宋词史》、《唐宋词论稿》、《唐宋词纵横谈》等几部颇有影响的词学著述之后,又出版了他的《唐宋词美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该著35万言,分为四章,每章又分若干专题,在总体框架设计上显示出建构独具特色的唐宋词美学体系的努力。由于作者把唐宋…  相似文献   

3.
《生查子·元夕》词的作者是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查子·元夕》词: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是一首回忆去年元宵之夜,与情人约会的词。写得一往情深,婉曲绵长。前后对比,明白如话。颇有民歌风味。这首词的作者是谁?一说欧阳修,一说朱淑真,一说秦少游,也有说李清照的。就解放后所出版的著述看来,仍存二说:定为欧阳修作的有龙榆生的《唐宋名家词选》,胡云翼的《宋词选》,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李庆甲校勘《词综》云:“此词系欧阳修作,见《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卷一。” 定为朱淑真作的有夏承焘盛静霞的《唐宋词选》,胡云翼的《唐宋词一百首》。黄公渚的《欧阳修词选译》,未录此词,或是不够选入标准;或是采取慎重态度;或是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明词成为词学领域新的学术增长点,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唐宋词研究者的持续助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宋词研究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的诸多困境:文献的完整、知识的密实、经典的稳固、范式的成熟等从多个维度制约了唐宋词研究的活力。事实上,明词作为唐宋金元词在时间上的接续者,是我们在通代视域下重审唐宋词的一个重要参照系。它所积累的知识资源与经验视角有助于我们转换思维方式,重新探究唐宋词研究中仅靠同时代文献无法解决的难题,重新评价唐宋词研究中的一些“平庸”问题,理解并反思现有唐宋词研究话语中的明清词学元素,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唐宋词研究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唐宋词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长期以来受到广泛关注。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的许兴宝氏著《人物意象研究——唐宋词的另一种关注》是唐宋词研究的新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6.
清词"中兴"局面的形成是多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唐宋词在明末清初的广泛传播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在明末清初,唐宋词主要是通过纸本的方式传播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词籍传播",当时词籍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唐宋词籍的汇刻和唐宋词选的重印,其中唐宋词选重印者主要有《花间集》、《草堂诗余》、《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等,这些词籍在不同时期的传播间接地反映了明末清初词学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一 汪元量是宋末元初一位异军特起的词人。他的词作,直抒胸臆,感伤时事,其艺术手法与风格,能够不囿于当时词坛的风气而独树一帜。但是汪元量许多独具特色的词篇,多年来却没有受到论词者应有的重视。先从词的选本来看,选汪词者甚少。朱彝尊《词综》未选汪元量词,汪森增补《词综》,选汪词九首(在第三十二卷);陈廷焯《词则》的《放歌集》与《别调集》中各选汪词一首;俞平伯《唐宋词选释》选汪词二首;张璋《历代词萃》选汪词二首;只此而已。此外,近人所编词选中,如朱疆村《宋词三百首》、龙榆生《唐宋名家  相似文献   

8.
对于已经汗牛充栋的唐宋词研究领域,如何做到避复拓新?如何向纵深处开掘?刘尊明先生的新著《唐宋词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简称《综论)》,作出了自己的回答。该著首章即以《审美体验论》为名,表述对唐宋词审美特性的新颖体悟。清人有“词之为体如美人,而诗则壮  相似文献   

9.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一书作为词史型选本,它不仅完整地勾勒了唐宋词史的发展轮廓,而且明确提出并完善了唐宋词体派,体现了融通、宏大的文学史观与发展的学术眼光,并将滑稽派作为唐宋词史上不可忽视的一派进行了认定,为词选史上确立了以选为史、史选结合的词选范本。  相似文献   

10.
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因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本质特征而为人们喜欢,唐宋词的各项研究成果丰硕,研究领域和视野也在不断拓宽,但与词(曲)史的研究相比,艺术史的研究尚留有遗憾,个案的研究、静态的分析占据了绝大空间而始终没有突破传统的束缚,邓乔彬先生《唐宋词艺术发展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版)的问世,使唐宋词史研究的领域不再留有缺憾。  相似文献   

11.
《全元散曲》收遗山十一首。其《人月圆》二首亦词亦曲,属变词为曲之作,《骤雨打新荷》是自制曲,其牌名《小圣乐》及对宋康伯可《大圣乐·初夏》的效仿,也属变宋词为散曲之作;其余《后庭花破子》二首、《喜春来》四首及残套二首皆属为当时俗曲作的歌词,与宋词的渊源关系较少或全无。商道、王恽等同牌散曲更接近原生态的民间俚曲,很有可能比遗山散曲出现得更早些。"变宋词为散曲始于遗山"之说不够妥当。  相似文献   

12.
日常生活中“炉”、“烟”的特点与唐宋词的总体风貌十分契合 ,“炉 (烟 )”意象因之成为唐宋词人运用得最为广泛和成功的文学意象之一。本文对此二意象在帮助形成唐宋词特有风格、意境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作了探讨。同时 ,将李清照作为个案研究 ,对其词中使用“炉”、“烟”意象的具体情况作了分析 ,这有助于我们更深一层理解这位女词人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中“炉”、“烟”的特点与唐宋词的总体风貌十分契合,“炉(烟)”意象因之成为唐宋词人运用得最为广泛和成功的文学意象之一。本文对此二意象在帮助形成唐宋词特有风格、意境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作了探讨。同时,将李清照作为个案研究,对其词中使用“炉”、“烟”意象的具体情况作了分析,这有助于我们更深一层理解这位女词人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4.
在国学渐次升温与传统文化回归的背景下,古典文学尤其唐宋词的欣赏与品鉴,再次进入了大众视野.新时期以来,在这方面成就最为突出的即是《唐宋词鉴赏辞典》,它兼具选本审美品鉴与工具书的双重特质,内蕴丰富、凝聚集体智慧、突出艺术鉴赏,对唐宋词的普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回视《唐宋词鉴赏辞典》的诸多特色,在今天仍具有典范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综合考察唐宋词体观与流行词作,有三类词调应时而生,互有渊源,时有分合,在词体演进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第一类能彰显诗词体渊源与分别,中唐已形成,体势与近体诗相似,而能凭借微妙变化自成特色,在唐宋流行词调中占比例最大;第二类能奠定词体本色,形成于唐末五代,具有句短、韵密、变化繁多的鲜明特色,擅写柔情曼声,是促成词体定型的关键词调;第三类能发挥词体兼容性,形成于北宋,具有篇幅增长,句、韵、律等更灵变的优势,是宋代最具活力与容量的流行词调,既能促成词体变体,又能守护词体特色。系统研究这三类词,有助于把握唐宋词体的演变规律与名家名篇的词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被尊为“一代词宗”,受到中外学者景仰的夏承焘先生,今年在北京逝世了,这是我国词学研究和诗词创作方面的一大损失。 夏先生与本世纪同龄(1900——1986),毕生著述宏富,主要的有《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唐宋词欣赏》、《唐宋词选》、《姜白石词编年笺校》、《龙川词编年笺校》、《辛弃疾》、《苏轼诗选注》、《词源注》、《读词常识》、《月轮山词论集》等;创作有《天风阁诗集》、《夏承焘词集》、《瞿髯论词绝句》等;而其《天风阁学词日记》(以下简称《日记》)则是他治学和创作历程的记录,反映了这位学者和词人成长的情况。其未刊著作尚多,有待整理。  相似文献   

17.
《唐宋词常用语释例》是一本为了解释唐宋词中的常用词和词组而编写的专用工具书 ,在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史上应当占有一席之地。它所取得的成绩可以纠补《汉语大词典》的有关缺失 ,其不足也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陈风·月出》对后世咏月诗赋的影响较大,后世诗赋中不论是写月下美人,还是借月写相思之情,从中都可以看到《月出》的影子,月亮已成了相思离愁的象征物,另外,《月出》对一些赋作的意境构设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点染是唐宋词作家自觉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段之一。本文首次从唐宋词点染的性质、形态方式、心理内容和审美功能等四方面进行全面和初步的探寻。旨在揭示出唐宋词艺术个性美的某些特征,并为唐宋词的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或思路。  相似文献   

20.
许渊冲英译唐宋词追求形似与形美。选取了诗行、人称代词、句子与句子结构和英译整体形态等四个参数,对许译《最爱唐宋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英译唐宋词,形式变化在所难免,形似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大家追求的理想,形美往往与形似成反比,追求在形似基础上的形美真是难上加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