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9 毫秒
1.
舆论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我国越来越重视舆论监督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舆论监督还缺乏法制保障和法律约束,由此导致舆论监督原发效力的削弱和衰减。因此,提高舆论监督的法制化程度,给舆论监督以法律上的保障与制约,是有效发挥舆论监督效用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2.
舆论监督是现代法治文明最典型的特点。舆论监督不仅把古代法治和现代法治区分开来,而且是民主和真理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1996年以后互联网的发展,中国舆论监督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并对舆论监督提出了更高的思想解放的要求。舆论监督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民主法治条件下程序正义的基本要求。舆论监督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广开言路。法治政府的职责不是占有真理、垄断真理,而是保障舆论监督。即使是限制舆论监督也是为了保障舆论监督。舆论监督的保障除了宪法规定外,还要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严格的司法保护。在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中,舆论监督的重要性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会过分。  相似文献   

3.
文章论述了舆论监督法制化的有效途径,强调了要搞好舆论监督必须认真学习法律知识,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文章还阐述了要搞好舆论监督必须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关于舆论监督的法律规定,有效地开展合法的舆论监督;文章集中从三个方面论述只有制定新闻法,才能真正地推动舆论监督法制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舆论监督面前人人平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题中之义和重要内容.舆论监督面前一律平等的内涵:一是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言论自由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接受舆论监督的义务;二是任何公民都要受到舆论监督的约束,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免受舆论监督的任何特权;三是所有公民都必须接受舆论监督.文章分析了舆论监督面前不实行人人平等存在的种种弊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舆论监督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原则.国际共运史上的实践表明:舆论监督面前人人平等推动和促进了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琳琳 《理论界》2002,(3):85-85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舆论监督工作,党的三代领导人对此有过许多重要论述,并把搞好舆论监督多次写进党的重要文件。各新闻媒体按照这些精神,积极实施舆论监督职能的重要作用。开展舆论监督工作很难,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但是,舆论监督工作比较难做,并不意味着一定做不好。那么如何让舆论监督沿着一条正确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6.
权力制约视野下的网络舆论监督法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舆论监督的优越性强化了公民在舆论监督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权利监督权力的法理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公民个体监督权力向舆论监督权力的转变。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网络舆论监督的缺陷给社会带来的破坏性,因此,网络舆论监督必须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国家有必要通过立法权和行政管理权为网络舆论监督创造宽松的环境,同时还应对网络进行各种规范,保证政府在网络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沭岸 《理论界》2013,(3):14-20
新闻舆论监督的有效落实,能够整体优化我国的社会发展环境,营造一个民主的政治环境,构建一个公平的市场秩序,维护一个公正的、廉洁的社会。新闻舆论监督是否能够高效的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离不开所处的社会环境。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效力,保证新闻舆论监督的落实,必须正视我国现实社会环境中诸多对新闻舆论监督的不利因素及其产生的影响,找出相应的对策,为我国新闻舆论监督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文章从分析社会环境对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消极影响的因素作为切入点,探究这些消极因素对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从而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新闻舆论监督接受监督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林 《南京社会科学》2012,(2):117-122,153
对“监督舆论”的误读,是反对舆论监督接受监督论者的症结所在.舆论监督的公权特性,舆论监督的突出问题,以及有效监督措施的缺乏,凸现了舆论监督接受监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社会对舆论监督的监督,应该是有利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而不是压制和消解舆论监督.新闻媒体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在自律层面推行严格的职业道德教育、严密的采编流程规范、严厉的责任追查机制的同时,还应该在他律层面解决监督依据、明确监督主体、创新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列宁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观的建设性、批判性和党性三原则,及其无产阶级新闻舆论监督观的群众性、阶级性、战斗性三个主要内容,并从集中力量创办党的机关报,形成影响全国的舆论监督阵地;充分发挥党的机关报作为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组织者的三大作用;提出新闻舆论监督的党性原则,把党报视为党这部大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用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办报方针,统一全党的新闻舆论监督思想;用马克思主义启发、教育、团结和争取工人,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自我监督作用;把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纳入法制轨道等方面论述了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监督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舆论监督主要是新闻舆论监督 ,是广大人民群众实施民主监督 ,行使民主权力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形式。本文论述了在新时期加强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和社会意义 ,分析探讨了新闻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所应把握的四条工作原则和所应掌握的五种基本方法 ,分析探讨了改进舆论监督环境与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媒体监督一方面使得司法活动更加透明公正;另一方面,影响司法独立,公民的部分权利受到侵犯。媒体监督与司法活动之间会发生冲突,其原因在于:法律事实有别于新闻事实;司法独立排斥媒体监督;媒体报道的及时性与司法活动的程序性相矛盾;媒体的感性与司法的理性存在对立。媒体机构与司法机关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应通过法治途径,扩大司法信息公开的范围,提高媒体和司法的自律。  相似文献   

12.
新闻媒体监督司法审判是公民和媒体新闻自由的直接要求 ,是人民主权、权利制约权力原则的本质体现 ,是实现审判公开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和司法权威的树立。必须充分肯定新闻媒体对司法审判活动的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最有影响的报人、新闻理论家梁启超,于1902年在中国新闻史上最早提出了新闻舆论监督思想。梁启超从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内涵、理论依据与必要条件三个方面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新闻舆论监督思想。梁启超指出,新闻舆论监督就是对政府实行“名誉监督”;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的理论依据是新闻自由理论,但不是绝对的新闻自由,而是承担一定道德义务,并遵循一定法律规范的有限制的新闻自由;为了确保新闻舆论监督的正确实施,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五本”、“八德”的职业品格,必须“健全舆论”。如今,重温梁启超的新闻舆论监督思想,对新闻学理论探讨与新闻舆论监督实践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司法权的性格及其构成的解读,结合媒体监督的优缺点,旨在探讨司法权的舆论监督制约机制在自媒体时代下如何建构,提出应当吸收传统媒体监督的优点,防范"媒体审判"的缺点,发挥自媒体的长处,积极引导公民个人对司法权的理性监督。  相似文献   

15.
当今传媒低俗化的深层原因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奕 《云梦学刊》2009,30(2):39-41
近年来,由于传媒竞争的加剧、传播观念的扭曲、传媒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以及监管的缺失,传媒低俗化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治理传媒低俗化,应将党的领导和政府监管、传媒自律、行业规范、公众监督以及提升公众传媒素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遏制传媒低俗化的网络式的制约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工作者要正确运用新闻工具,实行舆论监督,首先要正确认识当前新闻批评的难点,其次要依法进行新闻舆论监督,再次要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最后要充分认识到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站在这一高度上加以理解和认识,新闻报道才能更好地实行舆论监督,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自觉地为党的事业、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志丹县短信案”中新媒体舆论监督的分析,论述了公共权力由于对新媒体特性的陌生,产生了应对中的恐慌,指出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传统媒体失语、草根阶层的边缘化、舆论监督的制度性缺失等问题。认为政务公开是一种积极的疏导,让言论自由在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下积极健康的发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一起,可以构建多元化的监督格局;而对新媒体也要加强监控机制,对于恶意的信息传播,要依法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制止。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生态下的舆论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监督的主体无疑是公众,但是由于现实的原因,在舆论监督的实施过程中,传媒往往作为代理人来代表公众进行舆论监督.然而,媒体由于处在政府的严格管理之下,从而使舆论监督这种公众独立自主对政府进行的监督,成了政府管理之下的监督和批评,甚至成为政府行政管理的一种工具.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带来的变革,开启了公众表达的平台,它突破原有信息控制格局,使公众作为真正意义上之舆论监督主体的权力得到回归.一种新型的舆论监督模式已经悄然呈现.为此,在新的传媒环境下,政府应该以发展的眼光顺应变革,消除对抗式的控制思维,与公众积极对话、理性博弈,共同促进问题的解决,这才是适合当前传媒生态的理想舆论监督模式.  相似文献   

19.
通过论述第四媒体的诞生以及由此带来的大众媒介的革命性变化,对第四媒体的特征进行分析,并着重从政治传播系统的完善、政治对话与沟通以及政治监督等几方面解析新媒体政治功能的变化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