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共同富裕构成了社会主义公平观的本质要求;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构成了社会主义公平观的基础;效率和公平的辩证统一是社会主义公平观的基本特点。这是我国的主流公平观。但面对不同公平观在现实中的交锋和冲突,在明确建立并弘扬社会主义公平观的同时,注意吸收和借鉴西方几种公平观的有机成分作为参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公平思想及其历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的公平思想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结果公平等方面.由于脱离了公平实现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基础,毛泽东的公平思想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要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为引领,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相似文献   

3.
社会公平问题的理论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平作为一个评价范畴首先以观念形式存在,它所反映的是以社会利益关系为客体的价值关系,社会利益关系的合理性是公平问题的实质内容.不同的评价主体受其所生活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地位、阶级立场、认识水平等方面因素制约会对社会利益关系合理性作出不同的判断,从而形成不同的公平观.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是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在当代中国实践和发展的历史产物。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基本解决了困扰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公平的贫困"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课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通过改革开放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基本解决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贫困的公平"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观;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观,是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按劳分配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楠 《江汉论坛》2003,3(5):9-11
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原则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分配机会公平、分配原则公平和分配结果公平;按劳分配原则的效率性主要体现在:1.提高经济效率是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题中应有之义,2.市场型按劳分配是效率性的分配方式,3.按劳分配实现形式的多样化能使资源配置更合理、更有效;适应中国现实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市场型按劳分配能实现公平与效率二者的兼顾。  相似文献   

6.
公平观是关于社会公平的基本观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公平不仅仅是一种理性原则和道义要求,更主要的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协调和满足问题。多少年来,为实现社会公平,人类孜孜以求、不懈奋斗,因而关于社会公平的思想薪火也生生不熄、源远流长。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公平观,系统回答了“什么是公平,怎样实现公平”的问题,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理论创新。这“四个公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形成了关于公平思想的系统完整科学体系。以“四个公平”为核心的新的科学公平观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突出特征,明确了公平实现的条件、途径和结果,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因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这一新的科学公平观。  相似文献   

7.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收入分配原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对我国破除平均主义桎梏和发展生产力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丰富,以及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逐渐扩大,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应该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提法进行相应的调整,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适度公平,保证效率,注重生态"的转变. "适度公平,保证效率,注重生态"的收入分配观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公平与效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较理想的收入分配观.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吸取前人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公平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公平理论和公平保障思想,揭示了社会公平的基本特征和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条件,指明了广大劳动群众是推动社会公平保障的主体和真正力量。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公平观和公平保障思想包括丰富的内容,主要是社会公平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社会公平保障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类型、实现社会公平保障有赖于社会制度的变革、真正的社会公平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9.
公平是人们主观对客观事实和现象的一种反映、认定和评判.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历史内涵;公平又是一个具体范畴,在经济、政治、社会领域,公平的具体涵义不尽相同;公平还是一个相对范畴,公平是包含着差异和差别的公平.  相似文献   

10.
教育公平:内涵和规定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教育公平不同于教育公平观 ,教育公平是指配置教育资源时所坚持的一种合理性的原则 ,而教育公平观是指在对配置教育资源合理性原则的不同理解的基础上所作出的各种不同的原则选择。教育公平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平等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 ,我们在配置教育资源时应坚持平等性、差异性和补偿性相统一的原则 ,以体现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盛卫国 《学术研究》2007,4(9):59-62
只有从历史观的角度来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才可以使其与整个提纲的主题和内容相吻合。对哲学问题的实践解答不是小写的真理——对某一问题、方面的科学认知,而是大写的真理——历史的真理,是人类历史真理的真正呈现。马克思正是在对人做出受动与超越的二重性分析的基础上理解实践的。体现和贯穿人类自身的二重性矛盾的实践在其本性上内蕴着历史理性与历史价值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12.
“透过现象看本质”一直被视为认识论的经典思维 ,它预设了一种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等范畴的先验性存在 ,认识直接就是主体对客体绝对本质的认识。但是得益于康德现象学认知的马克思历史认识论则一举粉碎了这种认识的直接性 ,提出了一个意义重大的认识论命题 :认识主体与客体并非是一种先验性的存在 ,而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与此相连 ,认识主体与客体是一同作用于人的认知结果的。这就要求一种革命的批判的实践介入其中 ,摒弃认识理性的原子式的个人直观及其虚假优先性 ,以达到一种社会地完成了的历史性认知结果  相似文献   

13.
启蒙意味着历史意识的觉醒,而历史领域之发现正是人的自由所以可能的前提,自由与历史在启蒙视域中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启蒙思想家坚信历史有章可循,并以不同的理论方式为历史寻找规律,尽管立场迥异,但他们都持历史进步的信念.而历史进步论以及"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在20世纪遭到批判,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仍是我们重新理解、反思启蒙的重要思想坐标.  相似文献   

14.
历史真实与历史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本体论是历史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注的是"历史是什么"以及"史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这就必然涉及到史实与史料的关系,即历史真实与历史记忆的关系问题.研究表明,历史记忆分为自然事件历史记忆和社会事件历史记忆两类.自然事件的历史记忆是有局限性的、不完整的.社会事件的历史记忆又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和谐性的历史记忆,另一种是冲突性的历史记忆.在冲突性的历史记忆中,应该存在两种以上相互对立、相互冲突的历史记忆.仅仅存在一种历史记忆,意味着它可能是强权的结果,或非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5.
陈新 《文史哲》2002,(1):112-117
人们在日常意识中理解的“历史”,并非原始的历史实在,而是经过思维加工的产物。人类的行为产生了原始经验,极少一部分原始经验通过思维进入历史。这一过程不仅使原始经验转变成历史经验,也使思维本身成为历史思维。由于我们的认识只能意识到被思维加工的经验,因此原始经验的存在只是一个逻辑预设,它使描述历史经验与历史思维的共生状态成为可能。原始经验进入历史思维的过程,也是历史经验的概念化过程,即历史经验在历史思维编织下的生成过程。由于历史思维能够按不同的结构与技巧来编织历史经验,这就使历史经验的概念化具有多种可能性。因此,被人们认可的历史本体,实际上是历史思维活动存在的概念化多样性可能中某一种可能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恰恰摆脱了以往形而上学的抽象的人,从现实的人出发把历史理解为现实的人的活动的历史,把人理解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存在并不断超越历史当下的能动性的存在,理解为不断发展的存在、不断走向自由的存在,从而把历史认识的真理性与价值性统一于“现实的人及其发展中”,也就有力驳斥了诸如认为唯物史观是“见物不见人”以及“谈人色变”的立场、观点。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中期接受马克思主义以来,郭沫若自觉走上以唯物史观研治中国历史文化的道路,成为现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文史的一代宗师。他主张"以科学的方法回治旧学",所谓科学的方法即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主要包括人民本位标准、历史主义眼光和全面辩证的观点等;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古文字学与古代史研究结合起来,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形成其著名的殷周奴隶社会说和战国封建社会说;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主张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处理好古今中西的关系,主张吸收古代遗产,会通东西文化,以期继往开来,创造出更高一级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8.
杨耕 《学术研究》2001,2(1):5-12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内部存在着两个派别,即机械唯物主义和人本唯物主义,二者有不同的理论来源、理论特征和理论归宿.从研究主题的历史性转换这一视角看,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了三种历史形态,即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真正批判的世界观",它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由于历史唯物主义内含着"否定性的辩证法",所以它又是辩证唯物主义.法国唯物主义一开始就反对"形而上学",但又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形而上学".真正终结"形而上学",并高扬人的主体性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9.
徐忠明 《学术研究》2001,2(6):78-83
国内学界通说认为,历史乃是对以征真人实事的"客观"记述,而文学则是想象和虚构的产物.本文以中国法律史为例证,旨在说明作为思考与解释人类命运问题的人文学科--历史与文学,尽管两者之间存有区别,然而它们之间也颇有相同之处,为了更好地证明这一观点,本文进而以中国古代"判牍"为范围,对正史、档案、文学三者之间的关联意义作为独到的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20.
]如何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是破解这一科学视域真谛的关键.本文作者提出,社会生活中一定的历史时间是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基本逻辑平台,也只有在有限的历史实践中,抽象的物相才有可能被还原为真实存在的非实体社会关系,马克思对现实历史的全部批判性审视,都建立在这一重要理论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