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琵琶记》没有列入《荆(钗记)》《刘(智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大南戏之内,不少人为它叫屈。王骥德《曲律》(1610)已经说不清这个说法的由来,但是一个来源久远而被公认的说法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南词叙录》称《琵琶记》的前身《赵贞女蔡二郎》为“戏文之首”,但《琵琶  相似文献   

2.
(一)怨悱而不乱的苦剧风格 《琵琶记》是元末南戏,又称传奇之祖。关于该剧的评价,上至明太祖,下至一般文人,记载甚多。甚至可以说一部《琵琶记》的流传史,便伴随着中国悲剧观念的发展史。清代毛声山父子对《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的评点和总论,是目前所见最为细致繁密的专论文献。  相似文献   

3.
有明一代,《琵琶记》一直盛行不衰,当时有许多种本子在社会上同时流传。①保存至今的十多种明代版本,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版本理应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但到目前为止,它们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可能与已故钱南扬先生的主张有关。他将清初陆贻典的钞校本迳称为“元本”,并据以作《元本琵琶记校注》。为了推尊这一钞本,他对《琵琶记》的多种明代版本基本上完全否定。他认为明代人不谙曲学而又轻率粗疏,对南戏剧本的体格调式妄加改窜,使之“面目全非”;又认为明代人思想保守落后,改本往往削弱了原作的积  相似文献   

4.
《荆钗记》是一部在人民中间流傅甚盛的戏曲,即使文人,对它也极重视。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云:“《琵琶》《拜月》而下,《荆钗》以情节关目胜。”吕天成《曲品》也说:“《荆钗》以真切之调,写真切之情。情文相生,最不易及。……真当仰配《琶琶》而鼎峙《拜月》者乎!”可见他们都是以《荆钗》来配比《琵琶》《拜月》的。直到现在,还留存有《荆钗记曲谱》(朝记书莊,殷溎深本,192)全部能唱;苏州也有《道和曲谱》(振所书社,1922)以《荆钗记》?六出作为道和曲社的代表曲谱。倘若说这些都是文人搞  相似文献   

5.
元末明初人高明写就的《琵琶记》历来有“南戏中兴之祖”的称誉。谈到高明及《琵琶记》,明人张琦说:“自金、元入中国,……大江南北,渐染胡语;而东南之士,稍稍变体,别为南曲,高则诚氏赤帜一时,以后南词渐广,二家(指北曲、南戏)鼎峙”(《衡曲尘谭·作家偶评》);日人青木正儿说:“《琵琶记》实为南戏复兴之第一杰作,后日作南  相似文献   

6.
晚近以来,《琵琶记》的主角经历了从蔡伯喈到赵五娘的认知变化,而当下通行的各类《中国文学史》《中国戏曲史》也多将《琵琶记》界定为一部宣扬赵五娘仁孝贤德的戏曲,这种情况一定程度影响了对另一主角蔡伯喈情节线索及其相关主题的理解。《琵琶记》对乡村元素的书写透露出蔡伯喈“以耕养读”的家庭出身,而贫寒如洗和人丁不旺的家境则强化了蔡父意图通过蔡伯喈科考改变家庭命运的强烈愿望。“伯喈思亲”线索的绵延不辍,隐含高则诚经营蔡伯喈主角、主线的良苦用心。这些信息皆指向《琵琶记》演述的是,农村贫寒士子逾越阶层所面临的人生困局以及无法破解困局所导致的家庭悲剧。  相似文献   

7.
元代末年高则诚创作的《琵琶记》,现在有两个系统的传本.接近原貌的清陆贻典钞校的《元本蔡伯喈琵琶记》、明嘉靖年间苏州坊刻《新刊巾箱蔡伯喈琵琶记》及凌蒙初翻刻臞仙本《琵琶记》等是一个系统;而经过明人删改的通行本《琵琶记》又是一个系统.这两个系统的版本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但这种差别从来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一般认为,《琵琶记》版本的差别,总不至于影响到对它的总体评价.所以,不久前出版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所收的《琵琶记》,就是用通行本系统的汲古阁刊《六十种曲》本为底本向读者推荐的;现在有些研究者的文章,也还在使用这种通行本作为自己的立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典文学艺术遗产中,《琵琶记》是一部影响较深远的名剧。虽然这部作品也反映了下层人民的某些疾苦,揭露了统治者的专横残暴,但其主旨却仍然是通过对“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的表旌,宣扬封建道德。我们认为,评价这部作品,决不能抛开作品总的倾向,仅就其部分可取的情节,片面地加以赞扬,甚至连同反动的、落后的东西也一并肯定。但过去几年,在《琵琶记》的讨论中却存在这种不良的倾向,有人把它誉为“具有非常强烈的反封建意义的作品”,说它“是以和人民共通的情感,暴露封建制度的罪恶”。我们认为,这种背离科学的评价不仅不利于帮助人们正确理解作品,而且也有意无意地宣扬了封建道德。  相似文献   

9.
《琵琶记》对明清戏曲的理论、创作和舞台表演等方面影响深远,有"曲祖"之誉。从脚色体制和音乐结构两方面分析明清传奇对《琵琶记》结构范式的接受途径,可以看出《琵琶记》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侗族人民,不仅勤劳朴实,而且能歌善舞。侗乡素有“耶乡歌海”之称。侗族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琵琶歌,便是侗族文艺百花园中最为鲜艳夺目的一朵。它是侗乡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本文仅就侗族琵琶歌这种民族文化艺术的起源、分类和韵律,作些粗浅探讨。一、侗族琵琶与琵琶歌的起源侗族琶琵与琵琶歌,源远流长。由于无文字记载,其产生的年代,难以作出较为准确的考究。但从侗族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中,可以初探其来历。侗族款词《斗萨更》(侗语,即  相似文献   

11.
自居易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伟大诗人。自居易的诗在当时就发生极大影响,被称为“元和体”而竞相摹仿。他的诗流传很广,“二十年间,禁省、寺观、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特别是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不但歌妓们争着演唱,_由此增价;就是一般人也诵不绝口。白居易死后,宣宗皇帝为他写的悼诗曾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这两篇作品当时流传之广和人民喜爱之深。  相似文献   

12.
《琵琶记》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创作方面的典范意义,在理论方面也引发了很多思考。经过考察可以发现,古代曲论中不少重要命题,诸如寓言、怨谱、本色等皆最先与《琵琶记》有关。由此出发,更可全面衡量《琵琶记》及其批评在中国戏曲史和中国戏曲批评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以往的论著中,有不少史家将《太平经》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联系起来,论者着跟于经文有某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语句,以及张角也曾拥有《太平经》的记载,认为它是“我国历史上农民阶级流传下来的第一部理论作品”。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兹就此略陈管见。一、黄巾起义的口号与《太平经》无关《后汉书》载东汉朝廷因宫崇所上的《太平经》妖妄不经,遂由皇家图书馆收藏起来,不许流传民间。但以后黄巾军领袖“张角颇有其书”,论者据此把黄巾起义口号与《太平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典戏曲名著《琵琶记》,一向被看做所谓“南戏之祖”(虽然这个说法并不确切);它的作者高明,则被推许为“中兴南戏”的功臣(虽然也有人对这个“作者”表示怀疑)。六百年来,这个剧目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从皇帝到庶民都很欣赏,为古今观众所十分熟悉,蔡伯喈、特别是赵五娘,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戏剧人物;而且还产生了国际影响——继纪君祥《赵氏孤儿》之后在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一八四一年)有了法译本。前人  相似文献   

15.
魅力寻幽—评王安石的《明妃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妃(王昭君)汉元帝宫人。竟宁四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美人为阏氏,元帝许以昭君,昭君乘马提琵琶出塞,卒葬于匈奴。“古人曾以女人作苟安的城堡,美其以自欺曰‘和亲’”(鲁迅《灯下漫笔》)可以说,王昭君是一个悲剧人物。故事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敦煌有《王昭君变文》,后世诗歌戏曲以王昭君为吟咏题材者,多不胜记。固然其中不乏佳作。但也有不少是或抒个人幽怨,或铺陈扬厉就事论事。而王安石的《明妃曲》则立意高远,意蕴深厚。北宋时,辽、西夏“交侵,岁币百万”(赵翼《廿二史答刂记》)景礻右以来“西(夏)事尤棘”。诗人借汉言宋,而以明妃…  相似文献   

16.
严中 《金陵瞭望》2006,(11):52-53
在我国古典戏曲的百花园中,继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高则诚《琵琶记》和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之后,到了清代又产生了洪口《长生殿》与孔尚任《桃花扇》。而《桃花扇》的故事就发生在南京。如今,江苏省昆剧院将《1699·桃花扇》原汁原味地推出,乃南京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喜事。  相似文献   

17.
当为中国戏曲史翻开了光辉首页的元杂剧逐渐盛极而衰的时候,高则诚(1305—1368以后)随即接过戏曲文学的大纛,继续把中国戏曲的发展推向前进。他的里程碑式的鸿篇巨制《琵琶记》,成了风靡当时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四大南戏”的卫冕之作,被尊为“南戏之祖”;而它在宋元南戏基础上提高创新并更加完备成熟的剧本创作体制,则一直被尔后明清传奇剧创作奉为绳尺,几百年间沿袭运用,基本上没有太大的突破。与  相似文献   

18.
一部《渴望》使女性形象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男性呼唤着慧芳,而女性在为她掬一把同情的泪水时,更多感到的是困惑,更多引起的是内省,甚至发出了“刘慧芳,妇联工作的悲哀”的慨叹.在此,我们借刘慧芳这一形象引出贤妻良母问题,并试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这个属于过去又试图超越过去,且一直追随着时代,几度引起纷争的女性形象作出我们的评判.  相似文献   

19.
元末明初,瑞安高明著《琵琶记》,得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赞许,说:"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琵琶记》如山珍海错,富贵家不可无"。该剧自问世之后就风行海内,甚至达到了"几半天下"的盛况,明人胡应麟记载说"每奏一剧,穷夕彻旦"。此剧经过改编,长期流传在各地舞台,至今活跃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成为温州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为什么?本文试作解读。  相似文献   

20.
日本江户时代刊刻的佛教故事集《诸佛感应见好书》中有一则赞颂“观音利益”的故事,在故事情节和叙事手法方面套用了我国的唐传奇《离魂记》。《离魂记》在我国有多种版本流传,而《见好书》的作者以及日本禅僧们有关《离魂记》知识的来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依赖于禅宗典籍《无门关》在日本的流布,而给日本禅林接受唐传奇《离魂记》助一臂之力的是禅僧的注释书——《无门关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