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汉族都有其表明自己家族的字,叫做姓。土族也有姓氏,多达数十种。有人说,土族本无姓氏可言,其姓大都随土司族姓而得。有人说,土族亘古以来就有姓氏,只是部分人后来更其姓而随了土司族姓。众说纷云,各持己见。那么,土族原来倒底有没有姓?是不是因随土司而得?换句话说,土族的姓氏倒底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对研究土族社会历史的同志来说是一个颇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土族花儿的文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族花儿曲调多样 ,内容丰富 ,艺术特色鲜明。土族花儿呈现出的艺术个性 ,是土族文化个性的显著体现。  相似文献   

3.
土族的伦理道德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族的伦理道德文化席元麟土族先民自唐宋以来由中央王朝管辖,与其他民族人民共同开发经营祖国西部边陲,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土族社会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伦理道德亦然。土族人民在缔造伟大祖国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中,创造了自己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他们...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述了日本学术界对我国甘青地区土族语言文化的研究情况。他们主要研究了土族语言的不同方言,土族格赛尔及其词汇,正字法;土族语言能够维持的社会原因;民间故事类型,民族服饰等。  相似文献   

5.
漫话土族服饰文/李琪美(土族)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的互助、民和、大通等地,人口19万,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由于地区、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的差异,土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头饰土族妇女早期的头饰称“扭达”,式样有八、九种。用彩布、银、铜、金属长针、...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土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土族人民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出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祖国的民间文化宝库。文章通过对土族民间故事的基本内客、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探讨,旨在更多的人了解土族积极健康的思想倾向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1992年9月5日,青海省土族研究会在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在西宁正式成立。土族研究会的成立,是土族人民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它对土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实现党的基本路线将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土族研究会是由本民族研究人员为主体,包括省内各族各界热心于土族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组成的全省性民间学术团体。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土族宗法文化的表现形式 ,认为土族的宗法文化是一种整合重构型的宗法文化。  相似文献   

9.
一位文学家曾经写道:“为土族创制文字,对土族的发展插上了起飞的翅,按上了前进的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为土族创制了民族文字,得到了土族人民的普遍欢迎,亦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国际有人认为:为土族创制文字,对于人口较少的民族如何发展自己的书面语,具有国际意义。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孙竹、吴安其二同志专程来青海就土族文字的推广情况进行了调查访问,对11年来土文工作的成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以《从试行到推行的土族文字》为题,发表在《民族语文》1990年第2期上,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我们特将此文转载,旨在鞭策土族语文工作者不辜负党和政府以及广大土族人民群众的期望,戒骄戒躁,奋发努力,使土族语文工作在已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0.
土族地区的白虎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虎祭(Rite of the White Tiger)是萨满教在甘青土族居住区所住持的最重要的防雹法事,这种法事今日似乎已不存在了,在汉文史料中更没有留下什么记载,《土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北京,1963年)一书对防雹法事无所记载,而《土族简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92页仅载:“过去,土族地区每一村落都有……‘苏克斗’(意为挡雹阵)”,此外就无所言及了。芉一之教授编著的《青海民族史人门》(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200页指出:“至于土族中流行过的道教,至今尚未见有专文论述。对于土族原始宗教的研究,吕建福的《土族  相似文献   

11.
土族是全国56个民族中人数相对较少的民族之一,"班斯纳得那"是土族民间信仰活动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有些土族聚居地,还保有这一古老的文化遗存.几年来,笔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思考,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班斯纳得那"的文化蕴含进行了分析、整理,认为现在的"班斯纳得那"中尽管有其他民族文化的成分,但仍保留了大量古老的土族文化成分,对土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探讨礼仪文化的基础上 ,对土族礼仪习俗及礼仪文化试作分析 ,并探讨了土族礼仪文化的功能及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传统的土族是中国西北的一个少数民族.土族是青海省独具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之一.本文在对土族文化简单介绍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土族文化所面临的问题并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介绍土族的由来,分布,信仰等.第二部分,作者描述了亲身体验土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出的感受,以及发现的土族所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作者在互助县彩虹部落附近所做的调查问卷,以具体化数字的形式让读者更加清晰土族的现状.第四部分,解决方案.作者从经济角度针对土族所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询问了有关传承人以及普通的土族人民对相关方案的可行性打分.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两个土族村庄中土族人的名字的调查,分析和介绍了土族命名习俗中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土族头饰类别、制作技艺、装饰功能等方面具体分析了蕴藏在土族头饰这一文化现象背后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解放前土族社会的婚姻制度做了初步的探究 ,对存在于土族家庭中的一夫多妻制、一夫一妻制、转房婚这三种婚姻形态产生的原因、表现的风俗特点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藏汉民族对土族宗教信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族聚居区处在藏文化圈和汉文化圈的结合地带 ,土族文化是一种典型的连接地带文化。这种文化在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 ,又大量吸收了藏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土族的宗教信仰深受藏、汉民族的影响 ,藏传佛教、汉族民间信仰和萨满教在土族的信仰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但藏传佛教和汉族民间信仰对不同地区土族的宗教信仰影响程度各有所异。  相似文献   

18.
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传统的土族是中国西北的一个少数民族。土族是青海省独具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之一。本文在对土族文化简单介绍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土族文化所面临的问题并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介绍土族的由来,分布,信仰等。第二部分,作者描述了亲身体验土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出的感受,以及发现的土族所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作者在互助县彩虹部落附近所做的调查问卷,以具体化数字的形式让读者更加清晰土族的现状。第四部分,解决方案。作者从经济角度针对土族所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询问了有关传承人以及普通的土族人民对相关方案的可行性打分。  相似文献   

19.
作为土族口头传统中的一种叙事方式,土族民间故事立体地展示土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中的母题类型更是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土族人的信仰习俗、以及家族文化等观念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土族民间团体嘛呢会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嘛呢会普遍存在于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的土族村落,是农村中老年居民自愿组成的民间团体.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嘛呢会的历史、构成、组织活动以及与村落管理系统的关系做了一些探讨.文章认为,嘛呢会是地缘、血缘和神缘关系三者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土族在宗教信仰体系上的多元特征.嘛呢会对于传承土族文化、整合土族社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是土族老年人进行社会参与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