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社会融合视角研究城市新市民的融入不仅能从宏观上反映社会基础的变化,也可从微观上评估这一群体的生活境况,从而为探讨采取什么政策手段来缓解社会矛盾提供理论支持。文章对杭州新市民的生活状况展开调研,走访了部分企业负责人和政府官员。这些调研和访谈反映出新市民群体在户籍入户、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和社会参与等方面遇到了困难。结合社会融合的视角并从公民权利、就业市场准入、福利服务和社会网络等维度对新市民的城市融入进行分析,这些因素既与政府社会政策实践密切相关,也是衡量社会融合维度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失地农民经济贫困有许多特点.从宏观的制度设置、中观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以及微观的人力资本层面入手,可以探讨失地农民贫困问题形成的制度原因及其解决的障碍.文化、教育、年龄、知识技能和生活方式等对失地农民有明显影响.社区建设是解决失地农民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带来人口在空间地理上的转移,城市中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突破户籍等城乡二元结构制度性障碍后,转变为真正的市民仍需历经长期的复杂过程。通过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农民工群体以及城中村村民、失地农民的研究发现,准市民群体的价值观既有重视经济价值的一面,也有重视政治权力和公共参与的一面;既有重视家族、宗族和道德伦理的一面,也有善于学习先进都市文化、崇尚教育的一面。如此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对于其市民化过程既有积极作用,也有阻碍作用。只有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探索准市民群体新型价值观的塑造路径,才能使准市民以更好的思想状态融入城市社会并完成其市民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失地农民规模急速增长背景下探讨其身份认同问题并推动其向积极认同转变具有重要意义。生命历程理论为之提供了可能的分析视角。各代际群体在土地依附、乡土记忆、互动空间等要素上呈现的不同组合样态,决定了失地农民在身份认同的结果上并非是普遍"危机"的状态,而是宏观制度和社会结构变迁下的分化,呈现出老年群体身份认同的"内卷化"、中年群体的"边缘化"和青年群体的"市民化"特征。这为政府部门制定失地农民市民化政策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晓煌 《兰州学刊》2004,(2):173-174
在城市化进程中 ,农民失去了土地 ,又找不到稳定的工作 ,正在成为城市中新的边缘群体 ,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已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对失地农民群体性困境进行了分析 ,反思了现行的政策和土地制度安排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即调整“重城轻农”的发展思路 ,改进土地制度 ,为失地农民适应城市生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农民失地风险的分配不仅由城市和政府流向失地农民群体,同时在失地农民群体内部也因个体差异而呈现出群体内部的两极分化。失地农民群体在行动能力上的差异影响着失地过程中失地风险的分配,而个人承担能力的不同也影响着失地之后风险的应对,同时失地农民群体两极分化不仅表现在阶层内部也表现在地区差异上。这种风险的分配机制和贝克等人的风险分配机制吻合。研究失地农民的风险分配差异可以使得政府对于失地农民的救助政策得到最大的发挥,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失地农民市民化社会融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失地农民要想融入城市生活,成为一个真正的市民,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首先,身份转为市民,并且能够在城市找到相对稳定的职业;其次,能够获得与城市市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并逐渐形成与城市市民接近的生活方式;再次,由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与城市市民文化的接触,使他能够形成与城市市民相同的价值观和城市归属感,进而产生自我新身份的认同.本文通过对这三方面条件的分析,认为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社会融入尚未完成,并对如何促进失地农民的市民化社会融入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失地农民社会排斥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地农民是在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一群体日益成为新的弱势群体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其受到的社会排斥机制.失地农民群体受到了来自社会政策、社会保障体制、劳动力市场就业、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的排斥,这些排斥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对失地农民群体的排斥机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城市外来人口的身份认同问题成为公共政策和学术研究的重要问题.主流的“制度建构”研究范式在城市外来人口身份认同问题上渐现偏颇与不足.实现城市外来人口“身份-认同”的前提并不是“制度建构”研究范式所诉求的政府相关政策、制度的变革,关键在于通过强化既有内群体身份或创生新的“共享内群体身份”,实现其自我及社会的现实认同.相关研究应由“制度建构”范式向“文化实践场域”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0.
就我国推动城市社区建设而言,不应当只是将由市民所构成的社区视为建设的主战场;也不能只是强调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在城乡统筹发展大格局之下,失地农民卷入城市社会发展过程且卷入程度很深.建设“国家社会治理、公共服务覆盖以及居民利益表单元”的城市社区,失地农民在适应城市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社区形态以及社区所发挥的特定功能都应当被毫不犹豫地予以关注.随着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的解决步入深水区,当前失地农民在城市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发展瓶颈”.如何借助城市社区建设实践解决失地农民城市发展诉求满足的问题,文章以聚居型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展开了具体分析,并基于发展性视角提出了“社区重建”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200-207
农民工城市融入分为经济融入、社会融入、文化融入和心理融入四个维度,农民工社会资本划分为个人关系、组织参与、政策制度和社会关注四种类型。基于珠三角地区农民工调查问卷数据,通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农民工社会资本对其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表明:四种类型社会资本都对农民工城市融入具有显著影响,但作用强度不同;高中以上学历农民工,主要依靠个人关系型社会资本促进其城市融入,高中以下学历农民工,个人关系、组织参与和政策制度三种类型社会资本共同作用促进其城市融入;政策制度对高中以下学历农民工心理融入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10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凸显了农民工问题的新特征以及探讨和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迫切性。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在文化程度、人格特征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迥然不同。由于现存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使他们的利益诉求无法得到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目前面临的问题令人堪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高度关注这一群体的利益诉求,以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3.
赵爽 《中州学刊》2007,(3):121-124
城市化进程产生了丧失基本生产资料的失地农民,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的“二元用工制度”和现实存在的“城市二元社会”使失地农民失业并且缺乏基本的就业保障。当前,失业失地农民市民化存在着制度障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为失业失地农民市民化提供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保障和相应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4.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融入城市的历史机遇,但该群体较低的个人资本水平却不足以支撑其融入城市的行为选择。个人资本框架体系分为物质资本和非物质资本两个类别,其中物质资本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设备等经济资本,非物质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个人资本框架体系中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能够向经济资本转化。通过克服其在消费上的短视提升物质资本水平,通过拓展社交网络重构微观的社会关系网络资本,通过制度援助提高宏观的社会资本水平,从而提升其城市融入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对失地农民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及其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宏斌  惠晓峰 《兰州学刊》2008,1(2):105-107
在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由征地引发的失地农民问题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矛盾日益凸现,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必须改革和完善对失地农民的土地征用制度和征地利益分配机制,使失地农民“失地不失利”;建立留地安置和土地入股等制度,就地消化失地农民,使他们“离土不离乡”;积极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使他们“失地不失业”。  相似文献   

16.
回顾与展望:制度社会学视野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已往的研究分别在宏观上和微观上研究了农民工体制:宏观上主要从政策分析、制度公正、社会排斥和法学等视角进行研究的,微观上主要对户籍制度、农民工就业制度、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子女教育制度等进行研究。但是农民工问题仍存在制度社会学研究空间,如制度困境与农民工共享社会发展成果问题研究、农民工组织建设研究、民间组织的培育与农民工权益保护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17.
黎相宜  秦悦 《广东社会科学》2022,(2):189-201+288
本文基于失地农民与水库移民的比较个案,尝试建立“政策性合约”这一分析概念来理解政府对于政策目标群体的内部差异化治理。研究发现,国家基于不同目标与失地农民和水库移民分别建立了普遍异质型和特殊(类)同质型政策性合约。在宏观政策性合约的规制下,地方政府细化政策性合约内容与失地农民和水库移民产生具体的交换,并通过长期执行政策性合约,使这两个群体呈现出差异化的治理结果与发展轨迹:前者面临市民化挑战,而后者则某种程度延续了乡土性。  相似文献   

18.
低收入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是应当引起社会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根据统计局对农民工的调查以及行业分类,本研究将低收入农民工职业合并而后分为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和自由职业,采用问卷法、深度访谈法、文献法收集资料。通过对问卷资料和深访资料分析发现:低收入农民工因行业不同而呈现在住房面积、住房形式、住房内基本设施困境程度的不同,他们的住房质量低于城市居民最低标准。从社会排斥视角来分析,低收入农民工因行业不同而呈现在城市户籍制度、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城市租房市场、城市建设规划四个维度上被社会排斥程度的不同。排斥低收入农民工的多项制度互相嵌入,强化了低收入农民工被社会排斥的困境,形成制度性社会排斥,阻碍了他们在城市的社会融入。我们要改革户籍制度、住房市场政策、住房保障政策和城市建设规划政策,以实现低收入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满足他们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社会制度的融入是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机理。在新时代,随着我国的政策基调转向“共同富裕”,以共同富裕为核心的政策制度势必会成为形塑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力量。本文深入比较了社会工作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二者具有一定的耦合性,这表明可以将社会工作应用于促进共同富裕。但传统社会工作的“西方立场”以及具有的“去社会化”“实证化”倾向,却无法回应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属性、宏观议题以及本土实践智慧。基于此,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型社会工作实践范式,将有助于超越现有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局限,进而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共同富裕型社会工作的实现路径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价值立场,以反身性实践为重要方法构建理论知识,以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为服务取向明晰介入特征,以制度融入为发展策略塑造实践内容。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城市劳动力新移民的系统构成及其行为选择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移民”是当代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逐步形成了大规模的国内劳动力移民浪潮 ,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城市的“新移民”群体。这些新移民在一定意义上已构成了一个“移民系统” ,并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上分别受制于制度政策、社会网络和人力资本的影响。新移民正是在这个移民系统的基础上 ,根据理性选择的一般原则而做出自己的行为选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