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桑植白族婚俗探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古至今,婚俗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社会价值,珍藏着灿烂的民族文化。通过婚姻,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一个民族富有凝聚力的源泉。桑植白族婚俗保存着云南大理那遥远古代传承下来的富有民主自由色调和浪漫气息的婚制礼俗,呈现出与湘西各少数民族相互交融的古朴、绚烂的风采,从而充满着欢快、别致的情调。桑植白族婚俗从一开始,就弥漫着神秘的湘西楚风楚韵。桑植白族婚俗自始至终有十四道程序,可以说内容丰富,色彩斑谰。  相似文献   

2.
桑植白族文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植白族,七百余年前落籍桑植以后,与当地汉族、土家族、苗族互相学习、和睦相处,却仍然保持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桑植白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民族主体精神的表现,它始终维系、协调和推动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反映着白族的整体精神面貌和根本性格。一、整体意识白族人民认为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有维护国、族、家整体利益的义务,整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为了整体利益,个人不惜牺牲以赴,个体的价值通过整体利益实现。白族谚语这样承传:“有天才有地,有国才有家”、“志士保国、庸人护家”。《武陵谷姓白族志·先训》中载有这样两条:…  相似文献   

3.
桑植白族本主神祠与宗族祠堂在功能上存在很大程度的叠合,其分布在空间上以城区及白族聚集区密集度为高,时间上以清代至民国较为密集,清代又多在乾隆年以后,损毁多在文革时期。桑植白族本主神祠的空间分布与桑植民家人的历史迁徙及落户桑植的历史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地理环境、宗教需求、经济因素、宗教文化传统以及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也是影响桑植白族本主神祠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行走在桑植的白族村寨,时时可以听到或激昂高亢, 或宛转悠扬的民歌破空而来。这一首首民歌凝聚着白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思,饱含着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岁月在流逝,山河在变迁,惟有桑植白族人的歌声还在传承着生生不息的文明…… 沉淀在民歌中的历史 白族是一个古老的高原民族,这个活跃在云贵高原的民族,在秦及西汉就有文字记载。湖南桑植的白族,是宋  相似文献   

5.
民族内部不同支系对所属民族的认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白族支系那马人的语言、艺术形式等的调查来呈现那马人的族群认同。那马人并非不认同于白族这一民族身份,他们只是根据不同的场合情境选择突出白族身份还是那马人身份。那马人不断强调与大理白族之间的差异是其摆脱和改变群体利益边缘化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6.
有学者认为,由于“族群”是由血统、遗传决定的,不能自由地选择,而"文化"是可以选择与改变的,因而,族群的自我认同与族属的客观标示之间往往存在着某些层面上的矛盾与冲突。本文试图以苗人居住相对集中的广西融水县红水乡为例,讨论虽然人们在认同现有族属的同时,也在追溯其久远历史记忆中祖先的渊源。但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境遇下,族群认同感往往是随着社会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边界往往具有可变性,而不是不能自由选择的。因此,族群主观认同与客观标示是可以兼容并包的。  相似文献   

7.
根在大理“桑植白族的根在大理!”说起桑植白族的渊源,桑植白族学会副会长谷利民说。湖南白族起源于宋末元初,是一场军事战争的终结。即1252年,蒙古军攻破人理国后,大将兀良合台率军攻取南京。兀良合台在云南建立了一支“寸白军”,由大理国王段兴智的叔父段福率领。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语境下的族际通婚与族群认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族际通婚研究是人类学、社会学有关群体关系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核心专题.族群认同意为族群身份的确认.从族群认同与互动方面去考察族际通婚则既体现了人类学对婚姻的关注,也表达了人类学对婚姻中的人的关怀.本研究旨在人类学的语境下从族群认同的角度对族际通婚研究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9.
当前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立之初的历史背景,以回应国际上针对中国民族政策的质疑及在认识论上的误区.这种审视和反思有助于我国各项民族工作的顺利实施,厘清并完善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关系,进而完善我国的民族政策.本文基于文献、档案和民族志资料,真实还原了土族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指出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具有重要而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澳门人的来源与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澳门是一个移民城市,居民来源复杂,汇集了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不同地区、 不同国籍、不同习俗的人群,因而其文化是多元的。文章通过问卷资料分析探讨了澳门人的来源及文化 认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引歌民家建乡三十年,白族仗鼓舞翩跹。玉泉酉水通洱海,武陵金英连苍山;  相似文献   

12.
吐谷浑与现代土族的族源联系在学术界尚存分歧,主要分歧点有以下几点:古代的吐谷浑人是否是现代土族的主体民族或族源来源之大部?历史上的吐谷浑国立国历经三百五十多年,吐谷浑国是否是以土族先祖为主体的部族国家?唐末,吐谷浑国被吐蕃灭亡之后吐谷浑人分散四处,甘青故地是否仍有吐谷浑人的遗留族群?上述的疑问,成为解决土族族源争论中的关键点.至于土族究竟与吐谷浑人、霍尔人抑或蒙古人是“源”还是“流”的关系?它们是直接的族源承接,还是仅仅就是间接的族体间的融合?上述的诸多疑惑需要学术界采用更为有效的方法,如考古学、体质人类学与历史学等多学科相结合,尝试进行整合性研究,应该是将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正羁旅赣西卸辔鞍,天门安憩倍恬然。偶因霹雳惊乡梦,烟雨关山路漫漫。这是桑植白族开山鼻祖谷均万于1279年4月登天门山留下的一首《思乡》诗。谷均万是宋末元初寸白军首领,云南大理人,为逃避战乱来桑植落脚建家园,如今已有700多年。根在大理桑植白族的根在大理!说起桑植白族的渊源,桑植白族学会副会长谷利民说。湖南白族起源于宋末元初,是一场军事战争的终结。即1252年,蒙古军攻破大理国后,大将兀良合台率军攻取南京。兀良合台在云南建立了一支寸白军,由大理国王段兴智的叔父段福率领。不久,  相似文献   

14.
论族群与族群认同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论在国家、区域之内,还是在国际事务中,族群认同、族群关系、族群冲突以及移民等越来越成为重要因素.因此,对于族群、族性概念以及族群认同理论的探讨,已经成为人类学研究的最重要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桑植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湘鄂西苏区的重要区域,也是著名的民歌之乡。这里产生和流传的大量的革命歌谣,是一种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文化现象。在革命战争年代,这些激动人心的革命歌谣具有启蒙和动员民众、激励和鼓舞红军斗志、震慑和瓦解敌军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6.
桑植民歌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桑植民歌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张家界文化旅游发展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促进了张家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从桑植民歌的发展演变历程及文化特征、桑植民歌的开发应用与张家界旅游品质的提升及内涵的扩充、桑植民歌在张家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开发与利用的困惑、桑植民歌保护与张家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分析等几个方面,对桑植民歌的保护、开发、利用与张家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探讨,围绕建立生态文化旅游区,提了出桑植民歌的保护、开发、利用与张家界文化旅游产业品质的提质与内涵扩充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民族旅游中文化中心主义夹带着经济利益侵入族群社区,引致族群文化急剧变迁,从而影响族群认同.文化中心主义首先是一个经济现象,通过经济诉求来实现文化影响,其中旅游舞台文化展演是文化中心主义的集中体现,常常沦为旅游开发商取悦游客的工具.族群旅游社区只有提振经济,掌握经济话语权,复兴传统文化,取得文化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克服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响,提升族群认同,使族群文化健康、生态地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河南蒙古族是厄鲁特蒙古和项特部的一支,在明代就已皈依藏传佛教,清初移牧黄河河曲后.由于受到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进一步影响,文化发生持续涵化,尤其是作为文化传承裁体的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丧失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再生产发生断裂,同时经济和生计模式的相似性和跨族群宗教认同的建立和强化,使得河南蒙古族与周围藏族间社会一体性和同质性加强,族群认同也愈来愈与文化认同叠合式模糊.  相似文献   

19.
任何族群认同都是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文化教育水平、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族群自我意识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清塘镇壮族认同的层次性明显,呈现出向汉文化演进中自身文化"多元化"的特性;随着经济发展和交往的加深,族群认同将淡化族群界限,在保留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接纳更多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20.
涂尔干曾以图腾物与图腾信仰来论证物在宗教信仰中的关键角色,由此分析物、宗教与社会团结之间的关系。马凌诺夫斯基则以库拉交换圈为例,说明库拉珍品的交换对于当地社会构成的重要性。人类对自身所造物件赋予意义并投射记忆,物成为记忆的对象物。物件参与了人类生活中的各种实践,通过意义的赋予和记忆的联结,物规范了人类的生活,而与人类主体相互定义,乃至形塑人类集体的共同意识。笔者经由对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甸北地区过年请春客习俗的观察,分析鹤庆甸北地区白族等当地居民,如何因神像物的毁坏、迎神绕境仪式活动实践的停止,最终丧失了对于跨村落祭祀圈十八大村的集体记忆,导致仪式消失与群体认同的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