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组周祭分属三王的再论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常玉芝 《文史哲》2001,(3):114-118
殷墟甲骨文中的“黄组卜辞”应属哪个王世 ,学界有多种论点。从黄组周祭卜辞和晚商青铜器铭文中的康丁及其配偶对武丁、文丁、帝乙的称呼 ,从以王二祀、王六祀、王二十祀的周祭记录复原的周祭祀谱看 ,都证明黄组周祭应分属于文丁、帝乙、帝辛三王  相似文献   

2.
殷代积年与各王在位年数一直是殷史研究中的难点。史籍中有关各王在位年数之记载互有异同,而积年总数也不相同,有251年、264年、271年、273年等不同说法。殷史年代学中的难点是在对文了、帝乙、帝辛在位年数的推断上。根据周文王在位年数和殷代甲骨卜辞、金文之研究,发现此三王在位年数之和的最低值为65年或66年;对史籍的研究,发现三王在位之和的最高值为 73年或 74年,帝乙、帝辛在位之和为 52年;据“黄组”周祭卜辞研究,确定帝辛在位 31年或32年(含武王伐纣之年)。据此,分别得出了文丁在位22年、帝乙在位20年、帝辛在位31年或32年,殷代积年为273年或274年(含武王代纣之年)。  相似文献   

3.
陕西岐山凤雏甲组建筑基址是周人的宗庙。凤雏周庙中出土的殷人先王庙号成汤、大甲、文武丁、文武帝乙和册命周方伯的卜甲,是商纣王帝辛伐周、客居周人宗庙时祭祀殷商先王神主牌位的位祭卜辞,是在帝辛伐周、西伯昌归顺后,册封为周方伯,并赐给周方伯所能统辖的国土范围吉凶的卜辞。《史记》关于商纣王囚文王的记载相互矛盾,疑点甚多,难以信据。庙号卜甲性质与来源与帝辛伐周有关,而与商纣囚文王无涉。  相似文献   

4.
王晖 《殷都学刊》2003,2(1):6-9
殷墟卜辞中帝辛卜辞确实是存在的.黄组卜辞王廿祀的资料可分为两组按文字分,"王廿祀"之祀,一作"祀",一作"司";按事类分,一为周祭祀典组,一为"在上(比吾)"组."王廿祀"用在周祭祀典组,"王廿司"用在"在上(比吾)"组.卜旬加周祭祀典的"王廿祀"卜辞应为帝乙时期,"(辶必)于上(比吾)"、"在上(比吾)"的 "王廿司"应为帝辛时期.  相似文献   

5.
序《殷墟花东H3卜辞主人“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宇信 《殷都学刊》2008,29(3):152-154
1991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花园庄东地有重大甲骨发现,这就是编号H3的一个甲骨窖藏坑,集中出土了甲骨1583版,其中有刻辞的689版,而且大版和较完整的卜甲不在少数。如此之多的甲骨集中出土,是继1936年YH127坑和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发现以来的第三次重大发现。而花园庄东地H3所出卜辞,是目前发现内容最重要、数量最大的“非王卜辞”。特别是此坑甲骨材料单纯、完整,  相似文献   

6.
帝辛十祀征夷方卜辞数量多,内在联系性强,据此可以编制帝辛十祀征夷方日程表。由于利用董作宾先生首创的甲骨复原法,对帝辛十祀征夷方的材料重新搜集整理,因而获得征夷方卜辞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本文结合帝辛十祀征夷方甲骨复原的实例,阐述甲骨复原法的重要作用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西周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殷”是盘庚迁都至帝辛亡国时的国号、王朝名称。殷墟卜辞发现后,罗振玉首创新说:“文丁、帝乙之世虽居河北,国号尚称商。”此说先后得到了王国维、陈梦家、郭沫若等甲骨学专家的认可、补充和发展,在学界颇有影响。现在,距罗振玉提出此说已80年了。依据周原甲骨及文献史料看,因盘庚徙都后国号仍可用商为国号而说“殷代无所谓盘庚以前称商,盘庚以后称殷的事实,旧式史籍中的殷、商之分是毫无根据”的观点并不与史实相符,不足信从。  相似文献   

8.
通过全面整理和分析《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的祭祀动词双宾语和三宾语句型情况,并与其他甲骨卜辞的双宾语和三宾语句型进行比较,完善甲骨卜辞非祭祀动词双宾语句和三宾语句类型。  相似文献   

9.
殷墟甲骨历组、出组、无名组、何组卜辞中存在一种现象:同版部分或全部卜辞内容相关、服务于同一占卜主题,可称为"成组卜辞";其语辞格式大体固定,可据以对文辞残缺的卜辞进行校勘、验证甲骨缀合、考察卜辞字词的意思等。  相似文献   

10.
殷墟甲骨卜辞是我国殷商后期保留下来的文字资料,完整的殷墟卜辞一般包括前辞、命辞等九个部分.其中"前辞"位于一条卜辞的最前面,它通常记载占卜之日、占卜之人以及占卜之地.在与其他组类卜辞中的前辞形式对比后可知,花东卜辞前辞具有多样化特征,其前辞形式共计有二十五种.认真分析这些多样化的前辞形式,可以发现其中的某些规律,如贞人绝大多数都出现在"某贞"式中等.研究花东卜辞前辞形式,有助干判定该批甲骨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尚书·周书》所载的殷商事可借助甲骨卜辞得到验证,但贸然的两相对比极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通过与甲骨文类似的辞例比较,《尚书·酒诰》“自成汤咸至于帝乙”中的“咸”实与甲骨卜辞中的“成”无关,亦不指“成汤”,而且句中的“成汤”与“帝乙”还存在先后的等级落差。“自……至于”的辞例不仅具有表示落差排列的义项,其中也往往添加“卒”“皆”“撤”等一类的范围词,《尚书·酒诰》“自成汤咸至于帝乙”中的“咸”就属于这一类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七十年前以董作宾、郭宝钩等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在殷墟首次进行田野发掘。他们为挽救殷墟遗址和殷墟甲骨,采取了这一重大举措,开创了殷墟田野发掘和殷墟卜辞研究的新时代。殷墟卜辞的研究,其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了文字考释、内容考证、商史研究、卜辞断代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3.
小屯南地甲骨的出土,为殷商史研究提供了许多新资料。近年来学术界陆续有一些著述发表,对这些新资料的研究和利用都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本文结合其它资料,试对小屯南地甲骨中有关“封人”的几条卜辞作些分析,以证成“殷有封人”这一观点。 《屯南》3398片: 畜封人。 畜封人。  相似文献   

14.
商史研究察州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字辨伪 胡厚宣(一、5)甲骨还乡之慰 欧阳可亮(一‘、7)试论帝乙、帝辛纪年 何幼琦(一·、9)商族罔惜崇拜及其名称的由来 马世之(。‘、j7)台西与是城 唐云明(二:、1)商代建筑技术考 王慎行(二、8)试说郛淋若《殷契余论》对甲骨学的贡献 谢济(二、j3)司7引j乏大鼎埋藏位置初探 申 斌(三、1)新中国的建、:,=与r『l骨学的深入研究时期 王宇信(三、4)试淡《尚书、髓突》中的“众” 聂玉海(三、jj)从甲骨卜辞看殷商时代的神话传说 田 璞(三、j5)j、辞句法结构研究刍议 郭青萍 郭胜强(三、2 7,)蔫城台婚与安阳殷墟 唐…  相似文献   

15.
甲骨文中的"及"字较早就被孙诒让释读出。但是其在卜辞中的用法各家意见不一。动词、名词用法各家争议不大,只是在某些具体卜辞的释读上存在差异。甲骨文中"及"有无介词用法各家一直争议不断。通过运用最新的甲骨分期断代理论重新系统梳理卜辞中的"及"的辞例,发现甲骨卜辞中"及"只有作动词、名词的实词用法,没有出现后世常用的连词、介词等虚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6.
■(師)组卜辞"壬午卜扶,奏丘日南",与《左传》"日南至"为冬至、《周礼》"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相印证,提供了一个冬至干支壬午;小屯南地出土的■组"奏岳"卜辞提供了另一冬至干支丙戌,两者相差365天,是前后两年的冬至。以《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武丁年表为标准,以小乙在位10年、武丁在位59年为范围,把与"奏岳"卜辞共存的小屯南地■组卜辞记载的月份干支作为边界条件,搜索科学历表中的冬至干支,得到"奏丘"卜辞的天象年代为武丁28年(前1223年),"奏岳"卜辞的年代为武丁29年(前1222年),证明■组卜辞的年代为武丁中期。冬至干支断代法开辟了卜辞天象断代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安阳甲骨学会论文专辑》第四集《殷墟甲骨拾遗·续》一文中的0 5 4号胛骨,其上的卜辞属于黄组征人方卜辞,虽然残缺,但根据其他相类的甲骨卜辞,可补齐其缺,使之完整。此版卜辞对了解商末征伐人方情况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再谈殷墟卜用甲骨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商王朝甲骨占卜盛行,李济先生总结殷墟前六次考古发掘时曾提到:"占卜以甲骨,遗留下来的,以无文字记载者为多,有文字者不过十分之一。甲以腹甲为多,背甲参用;骨以牛肩呷骨为多,羊、鹿肩呷骨参用'①。而历年以来又发现有用牛肋骨、牛距骨、牛头骨、鹿头骨、鹿角器、兄骨、虎骨、鳖甲、象肩肿骨、人头骨等占卜或者刻辞记事。70年代小屯南地又出上比较少见的猪肩胛骨卜辞②,近年殷墟苗圃北地还出上用人髓骨占卜的材料③,均极不多见。然而殷商王朝占卜所用骨料的大宗,主要还是采用牛肩肿骨和龟腹甲。晚商王朝甲骨占卜用量甚巨,昔胡…  相似文献   

19.
《甲骨文合集》第二册1182片,是有关商王室祖先世系的一片重要甲骨。这片甲骨是1937年3月当时史语所考古组对殷墟进行第二次发掘时出土的。原编号为2·0001,《殷墟文字甲编》失收,屈万里先生作《甲编》考释时方补入,编为该书图版第214号。因《甲编》失收,岛邦男未见到此片,故所著流传甚广的《殷墟卜辞综类》一书亦不可能录入,因而此片甲骨的内容,亦未引起治契者的注意。这片甲骨上共有5条卜辞,笔者曾在《殷墟甲骨文中的“河”》(收入《殷墟博物苑苑刊》创刊号)一文中,引录燎祭河、王亥、上甲用牲相同的内容,以说明河与王亥、上甲一样,是商人的祖先。其实在未引用的4辞中,有两辞更能说明河是商王的实在祖先,而不是自然神。现草此文以作为前论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中庸批判     
<正> (一)中庸的产生与发展中、庸二字联用,首见于《尚书·大禹谟》: 帝曰:“来,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意思是舜帝告诫禹说:“人心诡危,道义渺茫,唯当求精诚一贯,恰当执取中正。无证无考之言不听,无询无虑之谋不用。”用什么呢?用中,或者说唐中,也就是中庸,可见中庸的思想产生很早。或日《大禹谟》为后儒伪托之文,不可凭信;但殷墟卜辞是真的,它证实了殷代就有中庸思想。《殷墟书契前编》七·二十二·一片甲骨有卜文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