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著名短篇小说集《去吧,摩西》中,福克纳把南方文明的衰败归结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及人对大自然的破坏,并在新人艾克身上寄予他的超越时代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2.
作为西方文学艺术宝库的《圣经》,不仅本身具有独特的叙事技巧,而且还极大地影响了后世作家福克纳的创作。福克纳在其代表作之一《去吧,摩西》中就运用了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圣经叙事技巧。从叙事学空间背景、叙事整体性和隐喻的运用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福克纳《去吧,摩西》中的圣经文学元素,福克纳在模仿和借鉴圣经叙事技巧的同时,更多地是在其基础上有所发挥和有所深入。  相似文献   

3.
许多批评家在讨论美国南方的种族问题和遗产处理时常常严肃地提到《去吧,摩西》一书。在以《去吧,摩西》为总题的七篇故事中,威廉·福克纳深入地探讨了南方的种族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矛盾。在历史上这些问题一直都深刻地存在于南方的社会生活中。仔细考察这些故事,我们就会发现福克纳并非仅仅是笼而统之地处理白人和黑人的问题,而是特别专注于血统混杂的问题,即混血黑人这一南方特  相似文献   

4.
狩猎一直是美国文学的重要母题之一。20世纪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和福克纳都创作了以狩猎为主题的作品,并不同程度地表现了狩猎道德和对自然界其它生命物种的关注。本文以海明威的《非洲的青山》、《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与福克纳的《去吧,摩西》等作品中体现的狩猎原则和道德为切入点.探讨两位作家的生态关怀。  相似文献   

5.
《去吧,摩西》中的短篇小说《熊》在看似简单明晰的文本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念。尤其是带有强烈议论性质的第四部分,其叙事不仅暗示了小说审美风格的转变,而且体现了福克纳小说人学救赎观念与生态伦理思想的交汇融合。强调自然生态环境是人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对自然生态环境宗教般虔诚的敬畏情怀构成了小说《熊》的生态伦理观念的第一层内涵。强烈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现代工业文明对荒野和自然的破坏,深化宗教人学意义上的罪恶与救赎的观念构成了《熊》生态伦理观念的第二层内涵。此外,《熊》还传达出了福克纳强烈的拯救与重建人的本质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略论《喧哗与骚动》的结构艺术郑东艳《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重要作品,也是现代主义的经典小说。威廉·福克纳(WilliamFanlkner1897-1962)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去世后.声誉与日俱增。他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1].又...  相似文献   

7.
苏童和威廉·福克纳在小说创作中都采用了颓败型家族叙事模式,如苏童的《妻妾成群》《米》和《罂粟之家》以及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去吧,摩西》,这让他们的小说创作从这个角度有了可比性。不过两位作家在进行家族历史叙事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很大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家族灵魂人物,也就是男权社会中的"家长"的刻画以及对家族衰败根源的认识上。而这些创作差异的出现与两位作家的家庭出身和社会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福克纳的第11部小说《野棕榈》是一部非"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其中像穷苦白人(哈里)、罪犯(高个子犯人)这样的"普通人"成为主线人物,不同于没落的庄园主继承人们,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受。福克纳刻画的他们,都有着灵魂和肉体的矛盾。借助这些普通人,福克纳向世人展现他一直强调的人道主义思想。本文从存在主义视角,通过解读相互对位的主线人物的存在,对比分析两个"普通人"各自寻求"真实的自我"的不同经历,来探索福克纳对人类的现实状态及人类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9.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威廉·福克纳创作艺术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传》)一书是李常磊、王秀梅教授十余年辛勤耕耘结出的硕果,既包含宏观的理论探究,又包含微观的文本分析,堪称一部福学研究的力作。其创新之处在于运用当前文学批评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对福克纳的创作艺术进行了全面系统而又富有深度的透视与分析,充分展示了福克纳将传统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完美结合的艺术魅力,可谓视野开阔,立意高远。  相似文献   

10.
福克纳与白先勇,同是美国和台湾20世纪文学中现代派文学的"大师级"人物。从《文学杂志》中领略了现代文学魅力的白先勇,无论在内容还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无疑都受到福克纳小说的深刻影响。文章试图通过对《台北人》内容、形式的解读以及与福克纳小说的比较,在分析白先勇小说特色的同时,揭示出白先勇小说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南方的社会历史、地域特征和传统文化造就了一批浪漫理想主义者,他们自视为英雄,传统的继承者与维护者,家族罪恶的赎罪者与正义的捍卫者。文章拟从这一角度分析福克纳笔下的昆丁、艾克、贺拉斯这三个悲剧性理想主义人物形象,从人物塑造方面对南方社会悲剧进行剖析,以求对悲剧给出一种阐释。  相似文献   

12.
爱情和家庭价值是福克纳高度重视和反复赞扬的南方传统价值观念之一。在《去吧,摩西》中,作者以其独特的手法把麦卡斯林家族一百多年的历史融入其中,通过对这个家族的白人和黑人两个支系的成员和发展进行了比较,指出南方社会毁灭的原因在于南方白人丧失了爱的能力,南方社会的重生则寄希望于拥有爱的能力的南方黑人。  相似文献   

13.
人们一般都认为《喧哗与骚动》是一部极具悲观色彩的作品,表现了康普生家族灭亡前的疯狂、绝望、喧嚣。但是当我们注意到福克纳写作《喧哗与骚动》的过程,特别是其最后一章的中心人物迪尔西时,我们发现了福克纳的创作意图。福克纳努力表现的是“人类不但会生存下去,而且将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4.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是"哈莱阿姆文艺复兴"时期非常重要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摩西,山之人》大多情况下被认为是一部仿写《旧约·出埃及记》的宗教故事。这样的观点,忽略了《摩西,山之人》中隐含的多重主题。  相似文献   

15.
一个白痴的意识流──浅析《喧哗与骚动》班吉部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著名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的第一部分进行分析,旨在向读者展示福克纳独具匠心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6.
《喧哗与骚动》中不可毁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喧哗与骚动》中不可毁灭的女性形象任文关键词: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女性形象悲剧《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过去评论家们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作品主题、表现手法的探索以及对男性角色的分析上,多少忽略了对其中女性形象的探讨和评价。其实,福克纳对女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小说《押沙龙,押沙龙!》(以下简称《押沙龙》)中朱迪丝这个人物形象进行了解读,认为生于一个种族主义盛行的南方家族,朱迪丝的成长历经了三个阶段:叛逆、觉醒、救赎。其中成年期间的转折是埃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即恋父情结失败后作的一次调整,是朱迪丝童年心理经历的一次解脱,她的变化寄托了作者福克纳对堕落的南方尚存的一丝希望。  相似文献   

18.
福克纳的许多作品都是对其早期发表的短篇小说进行二次修改而成的,这是福克纳创作生涯中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在其短篇小说《熊》的基础上,福克纳经大量修改和扩充完成了中篇小说《熊》的创作,从而实现了作品主题思想的巨大升华与超越。从《熊》的两个版本的对比中,我们洞见到了福克纳的创作动机,考察到了作者在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背后更深层的思想嬗变。较之同名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熊》不仅赋予荒野与文明以善恶对立的道德内涵,还试图据此为美国南方种族制度的痼疾和生态危机寻觅出路,表现了作家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生态伦理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借用弗莱的神话一原型批评理论与《圣经》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福克纳小说《八月之光》的原型叙事模式,进而探求作者对美国南方清教主义文化残余的态度。本文旨在说明,正是福克纳的人道主义文学观,使其作品得以超越美国南方甚至西方文化的边界而获得永恒而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中的主人公爱米莉表面看去象似一个悲剧形象 ,然而细细读之 ,就会发现福克纳赋予了这一形象以深刻的内涵。本文认为福克纳通过爱米莉形象的塑造 ,旨在揭示“人”生存的困惑以及颂扬“人”在与命运抗争中所表现出的超凡的“忍耐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