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004年9月1621日,由安徽大学和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主办,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承办的“徽学与明清安徽典籍研究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5届年会”在安徽大学及太平湖召开,来自全国24个省市区70多个单位的130多名历  相似文献   

2.
<正>[主持人语]学术界对于朱熹、戴震、胡适的研究早已蔚为大观,只是人们少从"徽学"角度看待而已。其实,"徽学"一词早期的学术界定,就包括以朱熹为开山之祖的"新安理学",及其后的"皖派"学术。清初赵吉士尝言:"文公为徽学正传,至今讲学遂成风尚。"(《寄园寄所寄·故老杂寄》)民国朱师辙亦云:"徽学江湾衍,乡贤泰岱尧。流风宜继绍,敢不勉承祧。"(《婺源乡贤江慎修公弄丸图遗像题赞》)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门新兴而稚嫩的学科 ,徽学的科学内涵、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建设还存在许多争议。对此 ,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遵循徽学研究的发展规律 ,实事求是地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和研究。文章认为 :徽学主要是以徽州社会经济史特别是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为主体 ,综合研究徽州整体历史文化以及徽人在外地活动的一门新兴学科。就学科性质和归属而言 ,徽学应当属于历史学中的专门史或历史文献学研究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论徽州古村落研究对徽学发展的方法论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徽学研究之方法论的发展状况是徽学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徽州古村落的研究不仅会借助于实证主义、功能主义、结构主义、文化唯物主义等方法论取向上的创新而发展出一系列的具体研究方法,更会因此而改变徽学研究由历史学范式一统天下的沉寂局面,实现徽学研究范式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5.
由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室、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安徽大学桐城派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文化传承发展与徽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5月12-14日在安徽大学成功举办.来自韩国、日本及中国内地和香港、台湾的高校、研究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传统文化继承、地域文化挖掘、经典文献释读、徽学拓展提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安徽大学副校长程雁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出席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6.
论当代徽学     
当代徽学是利用历史文书档案和其他历史资料 ,研究宋代以来徽州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变化规律 ,阐明徽州人在异地他乡的活动和徽州文化的发展 ,探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运动问题的学问。当代徽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是 :内容丰富、成就辉煌、现象典型、影响广泛。在当代徽学形成过程中 ,宋代以来徽州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及其在外地的影响 ,是社会基础 ;2 0世纪 5 0年代 ,徽州历史文书档案的大量发现 ,是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8月21日至23日,安徽大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儒学与地域文化: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省合肥市成功举办。会议收到论文84篇,来自韩国、日本、中国香港、台湾以及内地的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90多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8.
蒙古历史文献及其国外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世界蒙古学学者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蒙古历史文献,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蒙古历史编纂学,而且成为蒙古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在世界蒙古学学者中掀起了一个研究蒙古历史文献热,他们认为,蒙古历史文献是研究蒙古学的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已完成的百万言的《徽州典籍文献综录》的基础上 ,对徽州典籍文献在徽学的学科建构中的价值和地位进行了纲要性的理论阐发 ,认为徽州典籍文献是与徽州文书及地面文化遗存并列的徽学研究三大基础支柱之一。徽学研究的纵深发展 ,必有待徽州典籍文献的进一步系统发掘整理和价值重估。  相似文献   

10.
徽学     
<正>[主持人语]徽州是文献之邦,除了丰富的地方文献(如方志、族谱、文集)之外,20世纪以来徽州文书的大批发现,是"徽学"之所以成为独具特色的专门学问之基础。近十数年来,以第一手的徽州文书从事明清以来中国社会史的研究,成为相关学术领域的重要趋势。在这方面,诸多论题得以开拓或进一步展开。在清代的徽州,"乡有祠,有社,有文会,有水口","祠以聚族,社以聚农,文会以聚礼"(抄本《书启》)是当  相似文献   

11.
民族古籍与民族古籍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民族古文字创制于不同时期,记录了大量的史实,还有不少用汉字写作的文献,它们都是古代不同民族的智慧结晶。整理与研究民族古籍,其文化财富才会有现实意义,民族古籍学亦在此基础上得以创立。  相似文献   

12.
古籍文献研究与利用的新层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的时代要求出发,运用新的观念、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方法,重新系统地审视和回顾古籍文献,从中提取有用的材料,为当前研究项目服务,是古籍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古籍研究的一个新突破。  相似文献   

13.
从内容到功能对《中国基本古籍库》与《雕龙古籍全文数据库》进行综合性对比研究。因收录古籍范围的不同,两大古籍库的分类系统存在差异;针对两大古籍库使用的版本类型,对二者的应用环境进行比较;因古籍库的主要功能在阅读与检索,故为论述重点所在;《基本古籍库》配备的辅助工具和特别机制是《雕龙古籍全文数据库》所不具备的,故另立章节阐述。古籍数字化已蔚为大观,学习利用古籍库进行文史研究,乃必备"预流"之术。  相似文献   

14.
源远流长的巴渝文化,在巴渝大地上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典籍。为了让束之高阁的这些传世文献活起来,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现代城市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软实力支撑,在文献的开发模式上,既要结合传统方式,又要紧跟数字化发展趋势,在便于检索与查阅的优势上,走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书装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书装史研究成果有近百种,其中最集中的是图书装帧形式,视角较为独特、新颖的,有文化、对现实的影响、装帧与时代的关联等。不足之处主要是学界存在不少重复介绍古书装帧形制的作品,具体内容、理论方法、认知模式、资料整理、研究队伍与结构等亦有待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16.
略论湖北地方古籍文献整理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楚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作争辉,著述如林,对这批珍贵地方古籍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出版,于湖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都将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湖北地方古籍文献丛书》,从编选宗旨到本身具备的诸多特色,均体现出了与湖北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7.
祖先留下的浩瀚古籍记载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传承古代文明成果,首先要准确地理解这些文献。在整理研究古代文献时,存在的一个最大隐患就是"代古人立言"。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受着现代汉语语感的影响,这样在解读古代的文本时往往会歪曲古人的原意,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必须牢固地树立历史语言的观念。  相似文献   

18.
古书序跋是古典文献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 ,序跋可鉴定版本、辨别真伪、反映学术兴衰。  相似文献   

19.
古籍整理类图书的出版便于后人阅读利用,对保存和弘扬民族灿烂文化意义重大。对古籍整理类图书的校勘,不仅要检查文字的讹误、脱落、衍文、倒置等错漏现象,还要斟酌读句是否准确、标点是否规范,繁简切换是否正确、用字是否规范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辩证先秦古籍标点、注释四误:(1)陈鼓应先生注《庄子.人间世》"栎社树"曰:"以栎树为神社",误。社乃土神,古无祀树以为社神之礼。(2)郭彧先生标点《易.系辞传上》讲《乾卦》上九爻辞一段话为:"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错。此系不了解《易》六位之义而致。(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文公二年:"宋祖帝乙,郑祖历王,犹上祖也"为"宋以帝乙为祖,郑以厉王为祖",误。帝乙、厉王为宋、郑祖之所出之王,而非二国之祖。(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宣公十二年:"拔旆投衡"引黄承吉说云"拔去旆,又拔去衡",错。衡乃古代战争重要构件,是不能拔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