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人口流动趋势和规模来看,县域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县域经济基础,将县域城镇化主要划分为外生型县域城镇化和内生型县域城镇化两种类型。不同的县域城镇化在国土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随着县域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县城在城乡关系中的地位也逐渐凸显,并主要塑造出“依附型”和“融合型”两种新型城乡关系。这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是:一方面要运用类型学思维和区域视角去开展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另一方面要以县域为基本单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根据县域人口流动和人口分布特点,通过规模效应和分层分类供给不断提升县域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增进县域内不同群体的社会福祉。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退出是农民农村退出的关键.对云南省9个县(区)调研资料的分析表明:农户的政策认同会显著增强其退地意愿;非农化能力对农户退地意愿具有门槛效应,非农化能力处于中间水平时与退地意愿显著正相关,但较低或较高时对退地意愿无显著影响;承包地与宅基地的功能分异使农户"两地"退出意愿存在差异,宅基地退出意愿弱于承包地退出意愿;农户更愿意选择低风险和收益稳定持续的退地方式,承包地退出偏好"货币化补偿"方式,而宅基地退出偏好"实物置换"方式.应强化政策宣传,提高农户的政策认同度;要警惕非农化边界效应陷阱,厘清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要构建和完善一种分期、稳定、持续的退地补偿机制,并基于承包地与宅基地的功能分异因"地"施政.  相似文献   

3.
我国人口城镇化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内容,需要加快实现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依据2001-2010年相关的平均数据,以全国及3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从协调关系、生存能力、发展质量、生活质量等四个层面对我国人口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我国人口城镇化质量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同时滞后于城镇化率发展速度;区域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从东向西呈现明显的高—中—低分布,同时区域内部质量水平差异较为显著.我国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提升人口城镇化发展质量,应从推动人口城镇化与非农业化协调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区域内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及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二律背反"现象是指农业转移人口群体市民化意愿强烈,渴望融入城市成为市民,但是由于市民化能力不足、落户城市困难而又不愿舍弃农村的特定社会现象。"二律背反"现象不仅延缓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还会诱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主要根源在于以传统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消除这一现象,必须深化户籍和相关配套制度改革,构建合理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推进城市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增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城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镇化过程牵涉到农业、农民和农村,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又是其中的核心.目前,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口城镇化又滞后于土地的城镇化,这是由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畅造成的.要解决中国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就要对中国土地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加强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最终促进人口的城镇化和土地的城镇化相协调.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等西部农业大省城镇化水平较低,而其人口城镇化又远远滞后于土地城镇化进程,这是由传统的以征地为特征的政府主导型城镇化模式所决定。为了实现人口和土地城镇化均衡发展,进一步平稳、有序、公平地推进人口城镇化,必须着力构建新型城镇化模式,让农民带着财产权利有选择性地进入不同类型的城镇,同时给予农民工与本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城镇化政策。  相似文献   

7.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居民与农业转移人口的关系是影响这一进程的重要因素。对两大群体的潜在矛盾应具有理性认知,在此基础上构建促进两大群体关系的机制,着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素质,促进两大群体相互交流相互认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8.
基于安徽省农户微观调研数据,从村庄资源禀赋认知和个体资本差异双视角出发,构建返乡群体参与乡村治理意愿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计量模型展开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村庄资源禀赋认知和个体资本差异对返乡群体参与乡村治理意愿存在显著影响;(2)异质性分析发现,主动返乡群体乡村治理参与意愿明显高于被动返乡群体,且在村庄资源禀赋认知和个体资本差异表现上存在影响差异;(3)进一步研究发现,个体资本在返乡群体政治效能感及其参与乡村治理意愿这一路径中具有调节效应,当两者协调发挥作用时,返乡群体参与乡村治理的意愿会得到显著提升。据此,研究提出进一步优化村庄社会发展环境、激活个体资本要素活力、提升基层政权治理效能,以激励和吸纳返乡群体有序参与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9.
在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中,如何提升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留意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CMDS)来构建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指数,可以厘清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对流入地居留意愿的影响机制。相关实证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指数越高,其居留意愿就愈强,越倾向于居留流入地;流动人口的个人特征、家庭禀赋及流动特征对其居留意愿均有显著影响,而不同队列、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流动范围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对其居留意愿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性。因此,政府应持续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重视对流动人口身份认同感的培育,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针对流动人口的各种歧视性政策,增强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鼓励和支持流动人口返乡就业创业。  相似文献   

10.
研究发现,福建省农村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长期的地区差异,但可喜的是,近几年有下降的趋势。实证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优化以及人口规模的增大对提升城镇化水平有积极影响,而城乡收入差距和人口流动对城镇化的发展具有抑制作用。另一方面,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人口等因素对沿海和山区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论农民和农民工的主动市民化与被动市民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动市民化与被动市民化是从意愿上对于城镇化、市民化的区分.本文探讨了当前中国城镇化中的突出问题,提出要充分认识农民生活的利益格局、农民生活的基本逻辑与市民生活的巨大差别.符合农民利益的城镇化,农民才会有积极性.本文通过对实证调研数据的分析,探索了主动市民化、主动城镇化的多种途径、多种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工农业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各国人口、土地、自然资源和社会条件都有差异,各国的人口城镇化的道路不尽相同,人们在探讨人口城镇化问题中,对人口城镇化的水平、人口城镇化的基础和人口城镇化的规模结构问题,都有各种不同的看法,需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与农民收入增长:机理、方法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其实质是农民工的市民化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持续增收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基于上述考虑,研究结论表明:整体而言,城镇化与农民各种收入增长呈明显的正向相关性,但积极影响表现不充分且影响程度不同;从不同区域来看,城镇化率区域差异导致区域农民收入差异。因此,中国应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但欲保持和增强新型城镇化对农民各收入和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积极作用,关键在于农民增收对策创新中着力点和扶持度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镇化发展在水平、速度、空间格局等方面区域差异显著.与此同时,东、中、东北、西北、西南五大区域自身的地理、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完全不同.因此,区域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东部地区要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提升城镇化质量.东北地区要注意提高主要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中部地区要着力打造城市群和城市圈.注意城乡统筹发展.西北地区要促进人口向城市主要是大城市集中,同时注意能源城市和边贸城市建设.西南地区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地区在少量的城市密集区,对于边缘区域要大力发展特色城镇.  相似文献   

15.
农民的城镇化意愿及其主体参与机制建构:苏浙沪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化建设不是政府的独角戏。作为重要参与者的农民,其主体意愿应该得到重视并发挥作用。从调研数据看,现阶段农民对城镇化建设的认知表面上处于两栖状态,但实际上对城镇化建设的理想状态还是比较清晰的。因此,无论是出于对城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考虑,还是对现实中农民参与城镇化建设的客观诉求的真切关照,建构农民主体参与城镇化建设的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河南省"百村调查"数据,能够分析农民工的城镇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数据分析表明,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打工地点等因素对农民工的城镇化意愿有显著影响,年轻的、文化程度高的、收入高的、在省内打工的农民工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城市梦"。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应充分尊重农民工的进城意愿,分类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重点关注青年农民工群体,促进该群体融入城市;完善产业集聚区配套设施,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就近城镇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山西省左权县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以农林产业化为先导的城镇化"推动"模式。这种城镇化模式以农业农村农民为起点,率先实现了农林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庄园经济初见成效并拉动了农民增收。但人口集聚快于经济集聚、政策刺激强于市场调节的隐性特点影响了城镇化进程。因此,提高农民的收益率和就业率、增强产业的带动力和辐射力、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和连续性,提高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欠发达山区城镇化道路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针对农家餐馆的消费群体的消费动机及影响因素开展研究,由此探讨农家餐馆经营者应如何更好地吸引消费者.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消费者在选择农家餐馆及其主要产品、服务质量、硬件设施、经营风格以及消费满意度体验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消费愿望和动机;其中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收入等不同形成的群体体现了对农家餐馆的消费动机以及消费意愿的差异性;通过差异性比较分析帮助农家餐馆经营业者了解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便于更好地设计餐饮产品服务,提升其经营水平.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对城镇化需要深化认识。城镇化是中国改革发展的起点之一,打开了农民自由进城的大门。过往中国城镇化是残缺不全的,新型城镇化要实现城乡社会要素双向良性互动。城镇化不是简单的拉动GDP,而是为了人们过更高品质的生活;不仅实现农业转移人口顺利融入城镇,而且农村人口能够享受城镇化的公共服务,进一步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城镇化是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的体系,不同的动力推进从而形成不同的模式。城镇化是一个包括人、地、财、治、路在内的系统工程,也是现代化的重要节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的含义及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是未来更长远的时期内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新型城镇化包括人口城镇化、市场城镇化、文明城镇化、绿色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城镇化等,其中核心和关键的是人的城镇化,即要解决农民进城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问题,真正使农民变为市民,并享受市民所享受的福利及诸多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