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公认的美国文学"现代经典"之一,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也是一个倍受评论家关注的形象.他厌恶现实社会的"假模假式",希望能返回理想世界寻求庇护.文章通过考察麦田和红色鸭舌帽的象征意义来揭示霍尔顿精神世界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英雄"式代表.他厌倦、痛恨成人世界的假恶丑,却无力改变这种现状,于是,他只得选择放纵、堕落、自暴自弃,以"虚伪"和"撒谎"的方式去反抗现实社会的虚伪和"假模假式",在绝望之余,他选择了逃避现实,皈依自然.霍尔顿"反英雄"式反叛方式所蕴含的内涵对于当今社会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就《破戒》性质的评论分为“告白小说”和“社会小说”两大对立的阵营,但二者一致认为:濑川丑松的告白和移民德克萨斯是其不彻底自我的表现,也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屈服和逃避.但基于基督教并结合《圣经》文本重新审视,就会发现这些均为基于宗教他力救赎信仰的抗争行为,丑松绝非屈服于现实的懦夫.藤村也藉此表达了对残酷的种姓制度和身份等级社会的谴责和彻底抗争的决心.  相似文献   

4.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开展的多方面的批判中,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是其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从法兰克福学派传统走出来的哈贝马斯,在其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表现出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对他的至深影响,又展示了他与老式批判理论的不同.此种不同表现在哈贝马斯完成了从意识形态批判向语言批判的转向,说明哈贝马斯与马克思主义批判传统的疏离.就批判现实而言,哈贝马斯批判角度的转换弱化了法兰克福学派激进的批判立场,而导向建构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维度--语言的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5.
让正义成为社会价值的首选,是罗尔斯<正义论>一文的主旨,也是我们社会的应然选择.罗尔斯的理论充满理想色彩,却是基于对现实的关注,其正义的两个原则也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社会腐败的滋生主要源于对正义原则的违背,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正义观念的确立和社会契约的重建.公平与正义应当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支点.  相似文献   

6.
优素甫生活在一个充满政治危机现实矛盾的社会之中。现实与理想之间产生的巨大反差。使他心中充满焦虑和悲痛。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诉求与身份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城市充满向往与归属的新生代农民工,不仅受到来自制度层面上的限制与约束,而且还有文化上的冲突与碰撞,表现在行动上是与主体社会的疏离和对防卫性认同的建构.要想摆脱这种局面,必须对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和社会制度进行双重解构和重构,在制度转型的同时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从主体意识到个体行为的全面转型,建构个体对工人身份的内在化认同.  相似文献   

8.
肖军以长达20年的艰苦历程,创作了80万字的长篇小说《过去的年代》(原名《第三代》)。作品以近代社会复杂多变的转折时期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东北人民在苦难屈辱中表现出的充满悲剧色彩的抗争精神。作者在艺术上不懈追求为作品表现悲剧色彩增添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抗战史剧在题材的选择与处理过程中,走了一条由文化主义的价值选择与诠释,进而上升到无产阶级政治认同的路线;新中国成立后,他选取了一条先有政治预设然后再下沉到文化内涵演绎的题材选择与处理路线。这样,在他史剧艺术探索中,历史、现实和艺术三者间的关系发生了的微妙的变化。在历史层面,形成了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翻案"式题材选择与处理;在历史与现实关系上,形成了以"敷粉"为特征的歌颂性隐喻化处理;在艺术本身层面,则凸显出郭沫若主体情感的突入与疏离之间的倏变色彩。  相似文献   

10.
吕周聚 《阴山学刊》2005,18(4):78-81
戈麦是新时期以来自杀的青年诗人之一。理想与现实的剧烈冲突,是戈麦走向自杀的主要动力;与“现实”的疏离使他成为一个“厌世者”,他生活在语言的乌托邦之中,颠倒了现实与梦幻的关系,孤独、焦虑、幻想、封闭成为其精神状态;他的内心深处具有一种浓郁的死亡意识,死亡对他来说成了一种挡不住的诱惑,成为他获得“新生”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的异化批判逻辑及其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岳论丛》2017,(11):47-52
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的建构呈现出清晰的异化批判逻辑。马克思对异化的阐释既蕴含了马克思对人与幸福本质疏离的深刻批判,也蕴含有马克思对幸福社会图景的启蒙性建构。异化概念成为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异化批判逻辑的起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命运及其幸福疏离是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异化批判逻辑的现实基础,扬弃异化是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异化批判逻辑的现实主旨。在异化批判逻辑中,马克思既为我们呈现了人的应然生存样态和幸福社会图景,也为人类真正实现普遍幸福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稼轩派爱国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与政治,他们的词作具有词体文学从未有过的政治色彩与批判意义,其词人、词作的情感世界包含着一种丰富复杂而又充满悲壮色彩的英雄主义情愫。作品的主题抒发出源于社会的群体性的共同情感,成为南宋文化精神的代表,实有探析之必要。  相似文献   

13.
<拉伯雷研究>中的狂欢话语分析在民问诙谐文亿的历史长河中找到人文精神自由欢乐的活水之源,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双重角度对"人"的重新发现.同时巴赫金对狂欢话语的放大也难免有"过度阐释"之嫌,其文本中无所不在的民间性和狂欢话语的非理性、集体性和鸟托邦色彩,又无可避免地拖出了作者身后时代阴郁的身影.从对过去的、未来的、集体的"人"的强调走向对现实的、经验的、个体的"人'的疏离,巴赫金的狂欢诗学在与人文精神的对话中既凸显了他的意义,也暴露了他自身的局限.  相似文献   

14.
袁可嘉借鉴西方现代派诗学理论,用"包含的诗"修正象征主义纯诗疏离现实的倾向,拓展了新诗的表现内容;他对人生经验与诗经验的关系、艺术的象征性、诗歌的玄学性等的论述,纠正了新诗大众化后偏离诗的本体发展的倾向.综合两股诗潮之后,他构建了一种"中国式"的现代诗学体系,即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  相似文献   

15.
世界历史的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向了和平与发展,随之而来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从充满战争与革命色彩的理论体系转为反映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气息的理论体系。文章强调实践唯物主义是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哲学。文章提出唯物史观要立足于当代的社会现实,以新的观念对自身的基本规律作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在曹禺早期经典作品中,十多个性格各异的母亲形象集体亮相,不仅有伟大慈爱的圣母,也有封建专制的恶母,亦有充满个性张力的"野玫瑰".曹禺正是在坚持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上,将自身人生经历与封建礼教对女性身心扭曲的细致刻画相结合,将对时代精神的积极响应与对女性现实困境的细致体察相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形象生动且内蕴丰富的女性人物谱系图,具有强烈的批判色彩和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穷究生命的底蕴——庐隐的悲剧意识及其创作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穷究生命的底蕴———庐隐的悲剧意识及其创作意义李少群(一)庐隐无疑是现代文坛上最具感伤色彩的女作家。正如苏雪林所说,她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嫉邪,视世间事无一当意,世间人无一惬心。”①对社会旧传统势力的抗争,对于女性命运的思索和探究,...  相似文献   

18.
黄秋耘的文学评论集《苔花集》、《古今集》、《琐谈与断想》、《黄秋耘文学评论选》和《黄秋耘自选集》等,给我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他总是对生活满怀深情,对人生充满热爱,对现实投注关心,因此他的文学评论是发自内心热情的自然流露,他对文学价值的整体感知、印象品评和情感批评,都带有独特的个性特点,呈现出鲜明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9.
网络抗争性政治研究已成为备受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公民网络抗争动员"这一概念是基于既有研究概念的不足而提出的,希望能够统合不同形态的抗争行动,打破虚拟与现实社会抗争行动的僵化对立,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立体和丰富的解释性框架。对于公民网络抗争动员的研究,还需聚焦关联性议题尤其是要对线上线下抗争行动转换、网络抗争形塑下的国家—市场—社会的内在关系、公民网络抗争动员与政府之间的博弈互动以及网络协同性治理等议题作出理性分析和反思,不断拓展网络抗争性政治研究的题域,以新的理论工具建构来寻求网络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社会抗争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议题。西方学者试图为世界历史与现实中发生的重要事件提供新的分析工具和理论解释,建构了社会抗争理论。西方社会抗争研究的理论范式经历了从心理怨恨理论、弱者武器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到政治过程理论的演进。目前,政治过程理论的影响最大。受社会抗争理论的影响,中国学者开始研究转型期中国社会抗争问题,形成了资源/条件视角、关系/结构视角、情感/意识视角、角色/性别视角。中国社会抗争研究具有明显的理论解读倾向,未能有效地解释中国的社会抗争,尚有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