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春 《学术探索》2015,(2):120-126
张爱玲对叙事时间以及叙事时间与人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掌控能力,张爱玲叙事时能充分地利用叙事时间中的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之间的差异和对比,来达到表达自己对时间和人生的叙事主题。同时叙事时间呈现出几组张力:现实时间和心理时间之间的张力;个体时间和集体时间之间的张力;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之间的张力。这几组张力使得张爱玲的作品展现了无穷的魅力。张爱玲的小说能够在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转化和穿梭。而叙事时间的四个维度——世界时间、作品时间、作者时间和读者时间对张爱玲作品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拜伦的叙事诗作品,尤其是其代表作<唐璜>,显示出诗人极强的叙事节奏感.无论是叙事主线的跌宕起伏,还是叙事辅线--各类非叙述性插入文本的错落有致,抑或是诗歌文本中场景与停顿等技巧的穿插运用,都可见出拜伦对叙事节奏的驾驭能力.拜伦这一能力的发挥与其对时间的敏感与重视息息相关,作为诗人的经验和智慧告诉他:时间为诗歌叙事提供了素材;佳作不仅是应时的产物,同时也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8,(4):104-110
时间作为现代小说叙事艺术的重要一维,对现代小说的内容、形式、结构等均具有重要影响。中国现代小说在其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转型过程中,蕴含独特时间形式与审美意义。从现代小说时间观念变革新方向、文本时间设置与叙事功能、时间形式的叙事意义等方面,可以透视出现代小说家们在其文学实践中的时间艺术策略与小说文本的独特审美旨趣。  相似文献   

4.
贾丹丹 《船山学刊》2009,(2):135-138
杜诗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古人以“诗史”论之。本文从叙事方法入手,认为长安十年和安史之乱两个时期杜诗对客观世界的叙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以抒情为重心的简单叙事”、“背景式、广角式的全景叙事”、“以单一场面为主的戏剧性叙事”和“客观故事的完整叙事”。  相似文献   

5.
影视广告是最长于、也最多表现叙事的独特广告形式,而时间问题又是叙事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分析了影视广告叙事时间与其他文本叙事时间存在的三点差异,分别从时序、时长和时频三个层面论述影视广告叙事时间的多维形态,归纳了影视广告的三大特征:以时间来建构空间;以空间来拓展时间;综合运用画面、词语、声音等多媒介因素的和谐共振来赢取时间.  相似文献   

6.
爱伦·坡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命运多舛而身后盛名。他被尊为恐怖小说大师、侦探小说鼻祖。被奉为美国文学的先驱之一,被法国象征主义诗派尊为始祖,是欧洲文学史上极富盛誉的人物。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一直对他和他的小说津津乐道,笔者有幸翻译他的作品,也深受作品中的哥特因子、狂欢情结、女性情结、死亡美学和商业催化等特点感染,故而一表拙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分析扎西达娃小说中的时间叙事入手,一方面利用热奈特的叙事理论分析了造成文本独特的美学效果的原因,另一方面在指出这种分析方法不足的情况下,提出了介于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之外的时间经验这一概念,具体分析了扎西达娃小说中独特的时间经验,同时在总结小说中时间问题的变迁中来分析其小说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8.
莫言是中国当代最具"复调型的艺术思维"的小说家,他主张小说应该要有密集的思想,要有多种思想的冲突和"众声喧哗"。莫言小说复调叙事的艺术表现为:他改变了传统小说中作者控制人物的叙述姿态,建构怪诞的狂欢话语世界,并在矛盾和复杂的思考里赋予小说多元意识。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空间转向,文学批评不再视空间为单一、抽象的背景,开始重视文本中的空间叙事及其背后的政治、文化、身份认同及权力关系.作为一种具有鲜明的都市文化与现代性特点的文类,侦探小说从公认的开山鼻祖爱伦·坡那里,其空间属性便居于突出的地位.在细读“杜宾系列”、《人群中的人》《金甲虫》等文本的基础上,从亨利·列斐伏尔的“三重空间”理论出发,将其小说中的空间叙事置于景观空间、社会空间和个体空间的体系下进行梳理和分析,指出爱伦·坡的侦探小说由都市景观、大众媒体和异位想象共同构成,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则构成小说的内在推进力;而在“三重空间”中的死亡、凶杀和逃离则深刻揭示工业社会下的身份焦虑,是美国19世纪上半叶由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城市化导致社会矛盾加速过程的象征性再现.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 ,叙事技巧和程序的革新与实验是中国现代主义小说最大的艺术成就。小说中“心理—情绪”型叙事结构的采用 ,展示出人类灵魂深处的颤抖 ,打碎了叙事整体感以及因果逻辑链条 ,动摇了中国传统小说“情节—性格”结构一统天下的地位。“限知型内视角”、“呈现式”叙事口吻以及“跳角”的使用 ,从根本上瓦解了中国小说编排叙事视角的传统 ,使文本呈现出多义性、模糊性特点。叙事时间刻度的模糊和时间转换语的消除 ,不但为文本带来强烈的象征效果 ,而且使文本本身成为一个大的意象 ,产生多元化的意义 ,迫使读者必须与文本进行横向“对话”,调动了读者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1.
爱伦.坡的侦探小说与其他小说一样具有审美作用。所不同的是爱伦.坡的侦探小说讲述的是犯罪与侦破的故事——追查犯罪线索,揭开犯罪之谜,解开虚假符号,而所有这些都是要把世界的真实和心灵的真实带向澄明的境界。他的侦探小说蕴藏着深沉的复仇意识、非凡的逻辑推理与浪漫的灵知精神,为19世纪通俗文学的兴起和大众阅读兴趣的变化,提供了最新、最美和最富创意的范本,启迪读者的思想和心灵通向更高远的人生关怀,以展开对人文意趣的追问。  相似文献   

12.
唐传奇<莺莺传>在叙事方面表现出鲜明独特的艺术性:矛盾的人物形象,镜像化的人物关系,叙事空白的表意形式,以及"诗"与"史"的内外结构互补.这使小说在唐代传奇文学中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治学严谨又富有创新意识的学者、作家吴组缃先生,其创作的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体现了其圆熟的创作技巧,同时也在这种精到简洁的叙事技巧中突显了处于男权中心社会中的女性命运。  相似文献   

14.
叙事"视角"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叙事学大框架下,对"视角"的划分,不论是英国罗杰·福勒的"外视角"和"内视角",还是法国茨维坦·托多罗夫的"外视点"和"内视点",都与以中国近千年前北宋画家郭熙的"三远"为主的"四远"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且后者更具有视觉文化的效果.笔者以为,不管是西方的叙事"视角",还是东方中国的"四远",都存在着人的"眼睛之视"与"心灵之视"的问题."眼晴之视"会受当时当地等条件的限制,但"心灵之视"却可以穿越时空、跨越国界彼此相近相通;心灵之视的没有偏向将使得我们关注到更多应该被关注的文本、文论、画论等;也使"建构一种更具'世界文学'意味的"叙事视角并使其担当起文学范畴内应负的职责更加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企业管理艺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管理成败的影响因素很多,它不仅取决于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而且更关键的决定因素是人。企业管理者必须积极深入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内容、方法,才能有效地实施现代管理,使企业与职工形成良好的人性化关系,形成企业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中国企业才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文学正迅速成为当代文坛一种新生的文学现象,网络小说作为其中的一种文体,在当下备受关注.形成于网络小说中的叙事空间很有特色,在这些自由的空间中,作者可以畅所欲言,进行天马行空式的"无厘头"创作,这些叙事空间既体现了时代发展对文学的新要求,也体现了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同时,空间在叙事中又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对网络小说中一些特殊的、充满奇思妙想的叙事空间进行总结、分析,有利于把握网络小说的本质和特征.  相似文献   

17.
艺术是人类社会系统自我维持和自我发展的动力结构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艺术发生的深层原因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艺术的客观需要,艺术发生的主体条件是因这种需要的压力而在种族演化中造成的艺术冲动和艺术形式共相,人类早期生存活动的文化条件催生了艺术,艺术实际产生于人类的多种生存活动而非某一种特定的活动中。  相似文献   

18.
关于手机短信证据效力的初步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手机短信证据效力是指它对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明力。手机短信具有信息保密性和内容准确性等特点 ,它在证据形式上属于书面形式 ,并符合证据原件规则的要求 ,目前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已将手机短信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其在诉讼法上的证据效力是明确的。为保障手机短信的证据效力 ,在实践中应恢复手机卡实名制 ,并应加强对运营商的监管力度和加快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爱情小说的叙事体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聊斋志异》自问世至今,不同时代的读者,一直把各异的经历、视角和体验自由地呈奉给它。前人对《聊斋志异》的评说已有很多,本文虽不能完全跳出前人的藩篱,却是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它进行新的解读。爱情是人生的华丽乐章,是最能迸发绚丽火花的永恒母题。在《聊斋志异》中,描写爱情的篇章最多,写得最优美,也最精彩。1985年西方著名学者詹明信(FredJameson)曾指出,《聊斋志异》中的大多故事,尤其是与仙狐幻化成的美丽妇女有关的爱情小说,肯定有一个生发故事的格式(或称叙事语法);而对这个格式的研究肯定是非…  相似文献   

20.
嵇山 《社会科学》2001,4(1):72-76
文艺规律问题,近几年来已引起舆论的一定重视。但究竟什么是文艺规律,似尚未十分明确,亟须进一步探索;实际也未偿不是个世界性课题。笔者曾就此谈过一些初步认识①,然仿佛窥豹于夜幕将临之一片苍茫暮色,虽诱人却难辨。这里仅以现时管见所及,再作几点讨论,求正于同好者们。文艺规律的研究:范围、对象、方法人们看到,目前时有将文艺创作的规律、文艺审美活动中的某种主体性、外部关系或内部关系等视为文艺规律的现象发生。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文艺规律所涉及的范围,文艺规律研究的对象又是什么?与之相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我们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