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原理为中心,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分析了原理的逻辑框架与基本内涵,将原理改写为一组逻辑命题,进而展开对"联系"的关系分析和"普遍"的适用范围选取。考察了对原理形式化的四种途径:(1)每一事物影响有些事物,即xyH(x,y);(2)有些事物影响每一事物,即xyH(x,y);(3)任一事物影响任一事物,即xyH(x,y);(4)有些事物影响有些事物,即xyH(x,y),即强联系、弱联系与两类温和联系。结合"因果联系"范例,指出"联系"的不同类型。非确定性体系混沌的参照表明,原理本身存在"因果关系确定性"的预设。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验尝试。  相似文献   

2.
张科 《人力资源管理》2014,(12):201-201
一、慕课时代来临"慕课"(MOOC),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是"是古汉语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文言词语,一般可以用作代词、助词、形容词、动词。(1)作指示代词,相当于"此",意为"这、这样、如此";(2)作助词,一般用于倒装句中,充当宾语前置的标志,起强调作用,无实在意义;(3)作形容词,与"非"相对,为"对、正确"之意;(4)作动词,同于现代汉语中判断动词"是",有时活用为意动词,"认为……正确、对"之意;(5)作动词,同于现代汉语中表存在,表肯定的"是"。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所"字词组的结构类型,总结得出"所"字词组应包括"所+动"、"主(之)+所+谓(动)"、"宾(之)+所+动"、"状(之)+所+动"四种结构样式。四种结构中,"所"字皆用于动词或动词词组前;皆具有将与之结合的词或词组变成自己逻辑定语的功能,或具有将后面的名词或代词变成自己结构定语的作用;由此形成的结构皆相当于一个名词使用。  相似文献   

5.
经典化的文艺理论存在三大症结:(1)人为认定研究对象具有客观性、实体性、文本性;(2)理论旨归追求普遍性、同质化(单一性)、一元性;(3)研究者习惯于把书面"经典"作品个例的经验当作整个文艺领域的普适性规律,遮蔽了事物的丰富复杂性。研究黄飞鸿功夫影视现象可以发现,非经典文艺理论具有下列四项特征:(1)研究对象具有文本间性;(2)理论旨归在于特殊性、异质化(非同质化)、多元开放性;(3)克服以自我价值尺度为(唯一)标准,试图建立起一个彼此平等沟通的话语交往平台;(4)非经典文艺理论不追求排他性的"非此即彼"而是"亦此亦彼",追求文艺向度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尽管前人的智慧之光已照亮了个体心理这个神秘"暗箱"(Blacbox)的许多层面,但也并没有穷尽它的每一个角落,本文将继续新的探索,且将探索的视点集中在大学生这一特定的心理成长阶段,并试图从成长过程的标志(成熟、整合、迁移)、动力(二力之合)、规律(阶段性、不平衡性)这三个角度去描述它的运动轨迹,以求在众多束透视暗箱的光线中加进自己的那束,哪怕只是极微弱的。  相似文献   

7.
地方作为当代人文学科新的表述范式正被学界所强调,这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结合传统文化加以观照,地方还可以是一个政治性概念和历史性概念;人类学研究中"地方化"、"地方感"、"再地化(relocalization)"、"非地方(noplace)"等用法的出现则表明了"地方"的学术性以及应用性。  相似文献   

8.
攸州(湖南攸县)人、元代作家冯子振喜欢用典,几乎每一篇作品中都有用典的现象;用典强化了其作品类比联想、借代比喻、象征衬托、影射暗示等遣词造句的修辞效果,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楚河风光     
<正>几乎每一个美丽的城市都有一条河,没有河的城市缺少浪漫和灵气;几乎每一个美丽的村庄都有一条河,没有河的村庄少了许多童年记忆;几乎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条河,承载着不为人知的景致。我的眼前就有一条美丽的河,从楚汉相争过的土地流过,现代人赋予她一个崭新的名字——楚河。原本就是一条不起眼的泄洪沟,名字也土,就叫25里沟改造之后,简直是邋里邋遢的灰姑娘变成了光彩照人的皇后。因为喜欢楚河两岸的风景,我选择临河居住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中国英语教材中"建议"对话是否符合英语本族语者的会话习惯。研究发现,教材对话中"建议"的三种答复类型的比例和英语本族语者存在显著差异;教材对话中"延缓答复"方式和本族语者不同;教材对话没能像本族语者那样采取"相互肯定"和"转换话题"等方式退出建议;教材中几乎没有任何(元)语用信息。在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教材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1.
等待停靠的"陌生人"──从《金丝雀》看曼斯菲尔德的小说艺术罗嘉陵,赵友斌"我想写一首长长的挽歌......也许不是诗,也不是散文,几乎可以肯写,那是一种特殊的散文"(曼斯菲尔德语)。《金丝雀》正是这样一篇才情并茂,兼容平凡美、意境美、残缺美和忧郁美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田亩步制与亩积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田亩制度由于各朝代度量衡标准有同有异,导致今人认识的不统一与亩积换算繁杂。本文通过对史籍记载步尺文献资料的考证,认为应是"一尺二步三亩制",即计亩(里)之步尺古来为营造尺一种(0.32m);步制有六尺步(小亩步及唐前里步)和五尺步(中亩步及唐始里步)二种;亩制有早期司马法"步百为亩"(小亩)和后者商鞅变法经汉武直至清末民初的"二百四十方步为亩"(中亩)及部分地区的特制"三百六十方步为亩"(大亩)三种,亩积古今分别为小亩36方丈(368.64m2)、中亩60方丈(614.4m2)和大亩90方丈(921.6m2)。  相似文献   

13.
从构式角度重新审视了"一M比一M"句式,认为该句式有三重意义:(1)表客观比较;(2)表示变化;(3)表示周遍义。分析表明,第一种和第二种意义具有客观性,而第三种意义明显植入了说话人的主观色彩,具有了主观性,并有其特殊的语用含义——表强调。"一M比一M"在具体语境中有不同的语义,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主观化的过程,构成一个连续统,而主观化的诱因则是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相似文献   

14.
《山西老年》2013,(10):10-11
重阳节,也被称为"老人节",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孝",在重阳节祭祖和开展敬老活动已成为习俗。能够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老有所养"、"老有所尊",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在我国,短短几十年的改革发展,我们正在面临一个"未富先老"的局面,如何让每一位老年人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已成为焦点。  相似文献   

15.
"余(予)一人"是殷商、西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常见的君王自称语。"一人"原为数量词,而后语义转移,在殷商时期专指国家最高统治者,具体的语用涵义取决于语境。西周春秋汉语中"一人"所指泛化,且"我一人"、"余(予)一人"交替使用,说明"余(予)一人"不是固定语,与"一人"连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具有时代性。春秋时期诸侯、君王自称"余(予)一人"是使用古语现象。  相似文献   

16.
你会焦虑吗?焦虑怎么会成为经济体?曾几何时,忽然发现焦虑这个情绪悄悄的出现在周边,而且越来越频繁,我相信每个人都会焦虑,只是程度不同,我们都会在不同时间因为事情的发展或者预期的不确定产生焦虑的情绪。但是由于移动技术的进步,整个世界碎片化后,焦虑成为几乎时时会听到的一个词。在微博年代,每个人喜欢在微博晒幸福,朋友看到表面上必须"赞"一下,但是心理的潜台词几乎不会有什么好话,这就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基本心态(我们的心里面都住着一个小恶魔)。然后随着微信人手一个,负能量终于在手机得到充足养分的土壤后一发不可收拾。  相似文献   

17.
回顾彭燕郊七十年诗歌写作历程,从"抗战写作"、"七月派写作"、"狱中写作",到"潜在写作"、"归来者写作"、"晚年写作",我们看到,彭燕郊几乎参加了与新诗成型之后的现场,本着"终点也不是结束"的旋梯思想,他朝着永无止境的艺术方向挺进,在每一个时代的浪潮中都留下了自己多元化的声音与思考。在这条曲曲折折又异彩纷呈的诗歌脉络上,彭燕郊一直都坚持着以大地为底色、以旅途为变奏、在"回归"与"流浪"的复调中寻找精神家园的诗歌吟唱。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实证法指出现代汉语中,"哪怕"是个连词,跟其他许多连词一样,它是由句法单位词汇化而成。文章重点分析了"哪怕"是如何从跨层短语结构(哪怕1)一步步演变为连词(哪怕2)并发展为一个固定的格式(哪怕3)。如今,"哪怕1"和"哪怕2"并没有因为"哪怕3"的形成而消亡,而是三种形式共存。  相似文献   

19.
元好问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在金元时期的重要继承者。他工于诗文创作,在诗歌评论上也颇有造诣。本文拟从两个方面梳理和分析其诗歌理论:一、诗歌创作论:元好问强调了诗歌创作两个方面的要求——"诚"和"雅"。二、诗歌风格论,包括:(一)崇尚豪迈壮美的诗风;(二)强调清新自然的诗风;(三)主张简约含蓄,反对铺排。  相似文献   

20.
晋龙 《山西老年》2012,(4):23-23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但这一事件中的一个"意外",却让张学良和中共建立起了朋友关系,张学良也从而成为后人敬仰的"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周恩来评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