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新技术产业化与中国社会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过程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是各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共同道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化 ,是“第二次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与核心内容。我国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和根本途径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  相似文献   

2.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我国开始了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 ,实行了依法治国 ,推动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现在已经写入宪法 ,我国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将这一治国方略确定下来 ,使之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的特点与中国现代化的出路董宝训“现代化”是当今社会人们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但是关于现代化的定义学术界却一直未能形成一种大家一致共认的较为权威性的阐释。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现代化所包含的内容具有多变...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公民社会的出现。公民社会是与传统的“臣民社会”不同的社会,这给德育提出了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发展的要求。德育功能将在坚持政治意识形态导向功能的同时趋向于强化育人、协调和发展等功能;同时将形成并推崇“主体—发展性”德育,这是中国现代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向。  相似文献   

5.
卢作孚人才美学观的核心,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富强的第一要素;人生真正的快乐不是获取,而是为社会奋斗、创造和奉献,“个人为事业,事业为社会”;“勤”和“俭”是中华民族最高的传统美德,是建设现代化社会“两把最锋利的刀子”。  相似文献   

6.
不同于“中国的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之“式”,可以说是某种逻辑的“式”。事物之“式”使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具有某类事物质的规定性,即事物的某种典型性。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长期、曲折和迅速的发展,我们现在正处于中国现代化历史发展中渐趋成熟的具有某种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在这样的发展点上,普遍意义上的“中国的现代化”,正在向特殊意义上的“中国式现代化”转型。中国式现代化之“式”,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关系中加以考察,就其基本涵义而言,大致有六个层面应该加以思考和讨论:(1)中国现代化的形态即形式之“式”;(2)中国现代化的活动即方式之“式”;(3)中国现代化的样态即模式之“式”;(4)中国现代化的结构即构式之“式”;(5)中国现代化的程序即程式之“式”;(6)中国现代化的规则即法式之“式”。贯穿所有这些层面的“式”之中的,是作为主体即人的目的、价值和取向。由此就形成了纵横贯通于其中的历史和逻辑的关系,需要各门科学,包括哲学的研究来揭示和把握,从而有助于引导中国式现代化主体人的认识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发展目标,如何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涵盖了现代化的领导主体、发展道路、价值立场、核心主题、基本构成、文明形态等领域,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构成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到“小康社会”,再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党团结带领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昭示着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和世界影响。  相似文献   

8.
个体的风险感知不仅被各类客观因素所形塑,也是在不同参照中“比来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新旧群体的涌现与分化为“比较”提供了新的场域。本文依此分析了社会比较对农村居民风险感知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第一,时序上的个体比较优势和横截面的群体比较优势均能显著降低农村居民的风险感知,这证实了人们对风险的感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与“他人”相互比照的结果。第二,农民倾向于与亲戚和所在城市其他居民进行比较,而农民工倾向于跟邻居与所在城市其他居民进行比较。第三,心理情绪在社会比较优势对风险感知的削弱作用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个体现代化能力加强了群体比较优势对于风险感知的削弱作用。因此,不仅需要引导农村居民进行合理的比较,关注其风险感知更是维护良好社会心态、建设和谐乡村,实现全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公民社会就是“公民”作为社会主体的社会。公民社会与其他社会形态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就在于社会主体的“公民身份”(Citizenship)上。公民社会的这一表述如同政治社会、经济社会一样,代表的是整体性社会中的一个功能领域,这个功能领域强调的是社会的自组织性。它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分权的现代性价值精神,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新全球化与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世界正发生着从“旧全球化时代”向“新全球化时代”转变。由于新旧全球化在产业轴心、结构特点、内在张力、控制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决定了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独特时空结构,即处于新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发展是在全球后现代氛围中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因而既不是传统工业文明意义上的现代化,也不是如西方发达国家的“后工业文明”意义上的“后现代化”,而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现代化”。在新全球化时代,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因素经常在同一时空中集中展现,因此,21世纪的中国发展将不可避免地陷入种种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1.
法治: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法治具有同质性,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选择。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历史经验证明,和谐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调节中实现的,而实现手段之一就是法治。因此,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法治本身就是一个制度性、根本性的问题,它可以为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塑造诚信友爱的社会精神创造一种基本的制度环境。和谐社会蕴含法治价值,二者在本质上契合,因此,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2.
杜林在批评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的个人所有制思想时提出了个人所有制何以又是社会所有制的问题即“杜林问题”。这一问题的答案蕴含于马克思早期的法哲学思想之中。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和国民经济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把社会理解为个人活动的社会性质,另一方面又把个人理解为社会存在物,把社会和个人看作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在分析财产之本质的时候指出劳动产品是一种感性的社会联系纽带,赋予了所有制以实践、总体性与所有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私有制作为所有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结果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对社会关系的控制,是人对人的剥削。社会所有制的目的则在于更好地保证个人对于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占有与利用,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真正的保障。因此,把社会所有制称作个人所有制更能体现其本质内容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女性哥特将性别与体裁有机地结合,是女性作家以哥特体裁为载体、以哥特因素为手段,探究父权制社会里女性的共性问题。20世纪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充满浓郁的哥特色彩,透视出作家处于萌芽状态的女权意识。本文结合女性主义视角对文本中的女性意识、性别身份、黑色幽默式的氛围和"家"的双重意义等女性哥特元素进行分析,探讨作品中蕴含着的对父权社会男性中心主义和性别二元对立的质疑和控诉。  相似文献   

14.
如何正确理解与界定抢劫罪8种加重处罚情节,是理论和实务界争论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要正确界定抢劫罪的8种加重情节,关键是要对这些法定情节进行实质把握,而不能仅从形式上理解,也就是说离不开对刑法为什么将这8种情节作为特殊保护对象问题的追问,即刑法为什么要将这8种情节作为加重处罚的条件。舍此,将很难对这些情节作出正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15.
以宗教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将萨满的宗教体验置于其所属的社会环境与仪式场中予以考察,社会因素对萨满宗教体验的制约作用具体有:1.传统的宗教信仰是萨满激发神秘体验的基础;2.民族的共同心理文化和对萨满的价值判断体系是萨满追求获得超自然体验的内动力;3.特定的宗教氛围是引发萨满神秘体验的催化剂;4.氏族的宗教教育为萨满掌握昏迷技巧,实现人神沟通提供了保障;5.致幻药物的使用是诱发萨满神秘体验的助化物.  相似文献   

16.
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是近代思想家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人们研究问题的出发点、立场不同以及研究方法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对二者关系的解决程度。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纯客观主义的实证方法,为了经济科学而牺牲人。费尔巴哈哲学由于对抽象人崇拜而忽视现实人的物质利益关系。马克思超出同时代人的地方就在于他是从科学和价值统一的角度,科学地说明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英语社会传统的化价值观对英语语言有着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词义的演变过程和词义从属关系上的歧视女性现象。这种因社会对男女性别不同的价值判断而导致的“男尊女卑”现象,并不是英语系统的问题,而是语言使用的问题,了解这一点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8.
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始终在共产主义与现代社会转型的统一前提下,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观点把握东方国家的现代转型及其未来命运可以看出:唯物史观、共产主义理论是马克思观察、思考、认识现代社会转型的独特的视角,现代社会转型是在共产主义这一具有人类整体性和终极性理想目标引导下的人类自觉的历史活动,因此,它有着鲜明的共产主义思想特质。  相似文献   

19.
信息社会管理者合理决策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决策离不开信息的支持.进入信息社会,先进的信息技术为管理者决策提供了信息收集和处理的技术手段,使得决策方法更加科学化,同时,决策行为的科学化同样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文章探讨了在当今信息社会环境中,管理者的合理决策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20.
正义是什么?这是一个曾经困扰了人类二千年的难题。西方古代的思想家曾经给予了不同的答案。在17世纪,基于"人权保障"和"权力制约"的正义观被提出,到20世纪中叶在全世界获得了基本共识。但是就每一个具体国家而言,正义社会的建设内容本身需要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时代要求而确定。基于生产力落后以及封建官僚传统这一国情,我国正义社会的建立具有鲜明特色:以"生存权保障"为核心建立权利保障制度,以"反腐倡廉"为基础建立权力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