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2009年6月27日下午,在传统羌族妇女节--瓦尔俄足节的最后一天,四川茂县举行了首届羌族"瓦尔俄足"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陕西、贵州、四川以及美国、韩国、日本等地的海内外专家、学者、羌族"非遗"传承人共聚一堂,共谋羌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2.
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聪明的民族。早在殷商时期即载入历史典籍之中。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茂汶、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县及绵阳专区的北川县。羌族多数居住在山区,从物质、生活条件看,不同程度地低于汉族地区的发展水平。由于生产发展比较缓慢,自然也就影响羌族社会经济、文化、家庭、婚姻及其观念形态的发展。在婚姻形态上,羌族有他自己的特点。研究羌族婚姻历史的发展,对于羌族史的研究不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羌族婚姻习惯法作为不同于国家制定法的另一种文化现象,在羌族婚姻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处理好婚姻法与少数民族婚姻习惯法的关系,我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的婚姻传统习俗,于1983年制定了施行婚姻法的<补充规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法制宣传的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习俗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与人们的婚姻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婚姻法补充规定也面临着根据婚姻法和民族自治地方情况的发展变化进行修改,予以完善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颁布的所有项目."汶川大地震"给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传人、文物、精神、经济、生态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同时在客观上引起了全国、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5.
传世文献之外的古代实物与图像资料因其凝聚古人最为真实可感的文化精神与思想情感,对研究古代文化及民俗现象具有独特的视觉说服力.文章考察高台县博物馆在骆驼城墓群、许三湾等地墓葬考古资料,结合流传在甘肃民间丧葬风俗"领羊"的仪式、文化结构、审美意向及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同时,与羌族图腾、文化习俗等相比较,最后得出"领羊"是古老羌族文化在西北地区遗存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两情相悦的自由恋爱和门当户对的媒妁之言是婚姻的主要形态,但在这两种婚嫁形态占据主导的同时,还有多种介于其间的亚形态存在,其中很值得一谈的是盛极一时的"以子妻之"式择婿婚姻,而"榜下捉婿"则是这种婚姻的极端表现形式.文学作品中所谓"才子佳人""郎才女貌"等,均与这种择婿婚姻有关.  相似文献   

7.
羌族情歌是羌族民歌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羌族人民历代口耳相传下来的民间文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所反映的思想基本上是健康的。这些情歌写得爽快热烈、痴情缠绵、凄楚哀婉,表现了羌族人民对爱情的向往和大胆的追求,对不幸婚姻的愤怒控诉。羌族情歌是羌民心声的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8.
羌族多声部民歌中有关仪式的"男声二重唱",是不同于其它任何民族的多声部民歌,具有独具一格的特性.它以两名男声不分上下高低声部,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演唱.  相似文献   

9.
东汉王朝的"三绝三通"西域,虽然是东汉与北匈奴军事较量的结果,然而其与"羌祸"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正是由于河西、湟中、陇右的羌族起义,直接影响了东汉王朝对西域的经营."羌祸"对东汉王朝"三绝三通"西域的影响,深刻揭示了西域与河西、湟中、陇右的战略关系.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民族建筑美术,羌族"俄鲁则(羌语:石碉)"与石砌(或土夯)民居是中华民族建筑艺术中的一部分,更是不可多得的、濒临消失于时间与灾难中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羌族建筑文化不仅仅是恢复几座碉楼和民居的物质行动,而是除了抢救和保护它的同时,更要抢救建筑中蕴藏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再论民族文化"灾后重建"中的民众主体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后,遭受巨大重创的各地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得到了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援,生产生活恢复迅速.但在灾后羌族民族文化的重建规划中,外来援助者的救援意志以资金和规划的样式,相对淹没了被救助者--羌族民众主体的有效参与.而缺失了位居主体的少数民族民众的有效参与,所谓的"民族文化重建"只能沦为人造的民族文化空壳.必须呼吁停止一刀切的民族重建规划,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主体在灾后家园重建中的根基地位.  相似文献   

12.
地震灾后羌族经济文化空间恢复重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给我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的经济文化空间带来了致命的打击,民族区域经济严重受损,羌族文化更是几乎面临着濒危的现状.因此,对这一特定经济文化空间范围里的羌族经济文化受损现状、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羌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进行专门的探讨,提出重建羌族经济文化空间的路径选择,是灾后羌族经济文化空间恢复重建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羌族释比戏和花灯戏的源流沿革及艺术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羌族释比戏和花灯戏是羌族古老而悠久的戏曲曲种,是羌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释比戏产生于羌族早期的庆祭活动中的"庆演神戏",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得到充实发展,进而派生出羌族花灯戏.本文在大量的历史考证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羌族释比戏和花灯戏的源流沿革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李银河的同性婚姻提案尝试将性少数人群的权利议题带入当代中国的公共话语领域.基于对上海48名中产阶级男"同志"的访谈调查,研究发现深度内化的异性恋正统主义导致同性恋社群内部对于同性婚姻存在不同的声音.对于"同志"伴侣关系的认可,多数受访者认为推动文化变迁,比进行法律创建更为根本.研究认为,在中国推动同性婚姻立法,象征意义多于现实意义,更加有效的途径在于推动性别多元意识的发展,拓展"同志"生存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羌族社会生活中的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了其中如"刻木传书"、"羌族史诗"、"羌族民歌"、"云云鞋"、"宗教舞蹈"等最具民族特色的几种传播现象加以介绍,并结合社会学和历史学,从传播理论的角度做了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爱情婚姻小说盛极一时.它们的命意所在乃是对现代人格和个性解放的追求.本文通过对三类爱情婚姻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分析,试图指出他们在建构现代人格时是如何受制于隐形传统的.  相似文献   

17.
羌族生育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运用田野调查法 ,采用典型抽样调查和分层抽样获取原始数据 ,通过对羌族生育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考察 ,认为现代文明进程中受经济发展、人口控制的影响 ,羌族生育文化在生育数量、生育质量、生育目的和意义方面都向着积极的方向嬗变 ,然而也出现了性别偏好、婚姻模式的逆向选择 ,羌族原始宗教中所蕴涵的现代生育文化理念受到严重挑战 ,国家法与羌族的习惯法、民族信仰形成了直接的冲突。最后 ,论文提出应从历史的视角与现实的基础为基点 ,构建利益导向机制 ,促进羌族现代生育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布依族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仍然保持着"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这种习俗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布依族社会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母权制社会的一种残留,是夫从妻居到妻从夫居的婚姻形式过渡的一种抗争,这种习俗还包含与体现了布依族人对"性"的看法,以及相关传统伦理思想,体现这个民族顾全大局、自觉维护家庭利益、男女间相互信任的品质.  相似文献   

19.
李绍明先生的羌族史研究不只是羌族研究,也是中国民族史重要的一章.这个研究与书写传统可溯及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与范晔<后汉书·西羌传>,以及清末民初章太炎的"中夏之族"和刘师培的"中国民族"概念下的羌族史书写.李先生早年曾参与少数民族社会大调查,他的研究范围是整个川康边境的彝、羌、藏等民族,并参考语言、考古学的新发现,因此他参与完成的<羌族史>成为近现代最经典的中国民族史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20.
通过深入调查仫佬族聚居村落,在获得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以社会性别作为研究视角,梳理出仫佬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入赘婚"、"嫁娶婚"、"两头走"的婚姻形式.同时探究不同婚姻形式下仫佬族妇女的社会性别角色、话语权等,展现当下仫佬族两性的性别建构,预测出两性和谐平等观念的植入以及去"性别化"的社会主义性别建构更能促进两性关系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