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政治学系的科学、理性与现代民主研究会”将于1990年5月10日—12日在密执安州东兰辛召开研讨会,主题为“西方传统的技术问题——20世纪的思考”。到会发言人包括:G.A.科恩(《论马克思》)、谢尔登·沃利(《论批判理论》)、赖纳·谢尔登(《论海德格尔尔》)、G.甘特姆(《论海德德格尔之后的思想》)、威廉姆·高尔斯顿和杰丽·温伯格(《论自由民主理论》)。  相似文献   

2.
由经济科学出版社精心组织,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南开大学副校长逄锦聚、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林岗等一批中青年学者担纲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和建设工程——经济学系列”首批4本(《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资本论)的现代解析》)近日在京举行首发式。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部分高校的专家学者出席了座谈会,对该系列丛书给予了高度评价。“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和建设工程”经济学系列丛书的推出,对强化马克思…  相似文献   

3.
"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一种后马克思的都市化乌托邦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斐伏尔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谓"后马克思哲学思潮"的不自觉推动者。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他在《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中所提出的以现代都市日常生活为平台的文化革命概念。他认为,马克思哲学基本上是"过时了"的工业主义、生产主义话语;马克思的经济、政治与文化革命宏观构想仍是一种理性设计范畴。但问题在于,列斐伏尔的总体性文化革命理想却是没有经济基础的"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4.
关于马克思实践观的诞生地,长期以来,学术界的基本看法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一文。笔者认为,《提纲》中有关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实际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都已基本提出来了。《提纲》不过是对《手稿》中实践思想的进一步概括和总结。本文就下述两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一、马克思实践观诞生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的诞生不是偶然、凭空的,是有其理论基础的。这一理论基础就是《手稿》中马克思所阐发的异化劳动理论。因此,《手稿》一书是马克思实践观的真正诞生地。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一直是国内外学界所关注的理论焦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将自身的理论定义为实践的人道主义,以使其区别于近代西方的理论人道主义。马尔科维奇继承了马克思的理论传统,并将之作为自身理论的基础与出发点,将对于现代性的反思问题还原为如何全面理解人的本质的问题,揭示了现代工业文明下实现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构想的可能性,对于国内学界在现代化进程中深入解读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向您推荐     
《社会》1989,(5)
现代生活有什么新的规律?现代人生活方式的特点是什么?怎样把握现代生活的发展方向?《现代生活思考》正是社会学家们对这些问题思考的结果。该书集中了在“全国社会改革与生活方式理论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对生活方式研究的精华,全书共二十八万字,第一编“理论的思考”汇集了社会学家对现代生活方式定义、范畴、结构及特征等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思路为背景,深刻地阐释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真实语境。作者认为,马克思《提纲》中的实践规定是马克思自己在经济学研究中对社会物质活动的肯定,具体说,就是从狭义的经济学语义上“工业”向一般的“社会的物质活动”的总体——实践的过渡。有着具体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物质发展基础的实践,才是马克思新世界的真正起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实践规定,不是形成于简单的抽象的哲学演绎,而是丰厚的社会经济历史积淀的结果。这是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略的重要方面,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学家和实践人道主义者们之所以误读马克思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都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希望达到对现存的事物的正确理解”,而不付诸实践去“改变世界”,去“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47页)。因此,他们的哲学总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把实践排除于哲学之外。 马克思和恩格斯恰恰相反,把实践引入哲学,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现代唯物主义。他们从19世纪40年代初,通过费尔巴哈哲学同黑格尔哲学分离退回到唯物主义,很快又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了费尔巴哈的观点。这一工作在1844年写作《神圣家族》一书时就开始了,并于 1845年春决定,清算他们的从前…  相似文献   

9.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的最早提出者,是在联邦德国和美国很有影响的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哈贝马斯。他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论者之一。 哈氏生于1929年,著有《理论与实践》(1963年)、《认识与人的兴趣》(1968年)、《技术与科学是意识形态》(1968年)、《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化问题》(1973年)等书。他继承了本学派马尔库塞关于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主要生产力”的观点,于1968年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命题。这一命题概括了当代新  相似文献   

10.
回归现实生活 --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代哲学是一种科学世界观,现代哲学则是一种生活世界观.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即是从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从本质主义转向生成性思维.回归生活世界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现代西方哲学家们所理解的生活世界只是人的日常生活或日常的语言交往;而马克思认为生活世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是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三大主题刘怀玉与“语言学转向”紧密相联,20世纪西方哲学研究还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日常生活转向”性质的革命。作为这场哲学革命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2.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张立波实践与自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树首先基于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重新理解。卢卡奇认为,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人们对自然的考察总是依托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社会历史作为“自然历史过程”,只能被理解为人类社会的实践过程,而不是单...  相似文献   

13.
近半个世纪以来,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在西方的历史命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由马克思在世时的“缄默抵制”和马克思逝世后20余年的“非难”与“攻击”,转向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重新研究”,乃至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沟通——融合”。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某些学者——不管是采取褒扬、还是采取贬责态度的——在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沟通一融合”中,一般都是以“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研究”马克思思想为旗号的,并在很大程度上自诩为“发展”了马克思思想。然而,这种所谓的“发展”究竟是把马克思理论推向前进,还是扼杀了马克思理论的生命力?这需要我们作出冷静的思考。一、西方学者“重新研究”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两个阶段纵观近50年来西方经济思想史,人们不难发现,西方学者“重新研究”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沟通”乃至“融合”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思潮,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危机为契机的;当然,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危机只是西方现实经济危机的结果。一般地说,同起始于  相似文献   

14.
伊什特万·梅萨罗什被西方学者称为有犀利好战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马克思的异化论》(1970)和《意识形态的力量》(1989)有较大的影响。最近,他正努力发展他的社会主义过渡理论与实践的某些根本思想。梅萨罗什于1956年离开匈矛利,现已从英国苏塞克斯大学退休。本文是记者C.阿瑟和J.麦卡尼与他本人于1992年4月在伦敦的访谈录节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使用价值理论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使用价值理论钩沉时珍有的同志认为,马克思价值学说的缺陷,就在它对使用价值的“忽视”或“缺乏完整的使用价值理论”。(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三联书店1990年版;《“苏联范式”批判》,《经济研究》1995年第10期)有人甚至以...  相似文献   

16.
试论葛兰西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树林 《学术交流》2006,23(11):5-9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之一,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知识分子与文化领导权理论、社会进步与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等在整个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并成为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然而,在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存在重卢卡奇而轻葛兰西研究的局面,葛兰西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贡献远未被发掘出来。以往的研究和评价或者满足于对葛兰西实践哲学作定性研究,以判定其实践哲学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哲学阵营为旨归;或者把葛兰西作为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源头,以探寻葛兰西实践哲学对后继者的影响为目的。但是,上述的研究恰恰忽视了葛兰西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贡献这一最为重要的内容。在我们看来,葛兰西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对马克思哲学所作的解读、从哲学理解范式根本转换基础上对马克思实践哲学所作的全新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其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想》一书的出版,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发掘和整理、探索和研究以及坚持和发展马克国主义并用之来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的专著,目前几乎是空白。1976年苏联哲学家库兹明出版过《马克思理论和方法论中的系统性原则》一书,主要阐述马克思个人学说中蕴含的系统观念以及马克思运用系统原则所作的理论贡献。库兹明的工作无疑是个有益的开端,他留下工作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想》一书的编纂者企图去完善和深比的。乌杰在1988年出版的《系统辩证论》一书中就明确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辩证法实际上是“开拓了系统思想的新时期”,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从哲学的高度来明确使用系统概念和系统思想”。乌杰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思想的哲学表述方式分为四个方面:(一)相互联系的宇宙体系;(二)系统整体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8.
理论界长期将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提出的“社会个人所有制”概念的涵义等同于或混同于社会主义公有制,进而也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出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论断纳入了社会主义范畴,这使得我们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遇到种种难解之谜。本文认为,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个人所有制”实际上是一种介于“孤立的单个人的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所有制形式,属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范畴;相联系着的所谓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亦是指私有制下的“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这种“社会个人所有制”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现实体现,就是股份公司和垄断组织。弄清这一问题,不仅使我们在理论上对公有制必然取代私有制的认识加深,而且对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首次发表了马克思的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作为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一份重要材料,《手稿》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是理所当然的。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的“新马克思主义”者们,竟然把这样一份仍然是片断状态的、没有最后完成的手稿,说成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主要关节点”,“马克思的中心著作”,“给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全部理论的起源和本来的真正含义,提供了完全新的基础”。根据他们对《手稿》的研究,发现青年马克思是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他们的著作中经常使用“条件”范畴 ,邓小平在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 ,也反复强调条件问题。条件是一个贯通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范畴。“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学说” (赵明义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第39页 ) ,条件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 ,它的地位不亚于物质、运动、实践等。但是在传统的哲学教科书上仅仅是在讲“联系”时联系一下而已。笔者认为这是不够的 ,有必要研究条件范畴的性质与特点 ,以更好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解邓小平理论。“条件”是指与某一事物相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