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制定,受国际体系变迁、意识形态因素考量、民间交流的促动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中日复交前主要对中国进行"围堵与遏制",中日复交后,由对中国实施积极的"建设性接触"转向积极合作与"战略性防范"并举的嬗变特征。  相似文献   

2.
战后初期,日本还是一个贸易小国;1950年的出口贸易额仅有8.3亿美元。但是,三十年后的1980年其出口额猛增到1,298亿美元,扩大了156倍多①; 那么,究竟是何原因促使日本的出口贸易获得如此迅猛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战后日本的主要媒体及其政治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刚 《日本研究》2008,(3):56-59
在现代日本社会结构中,传媒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本文旨在通过对El本媒体结构的变化及其对舆论导向作用分析,考察当代日本社会保守思潮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青年政治行为对战后日本政治进程的影响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刘杰战后日本的政治进程是一条从战前法西斯军国主义迈向民主政治、在国际上争当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的轨迹。麦克阿瑟的民主化改革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在这一进程中分别起了外部强制规范和内在保障作用。但是,对...  相似文献   

5.
对战后日本政治保守化问题,应作为一个过程来全面把握。战后日本政治保守化,经历了四个高潮:(1)1951年旧金山片面和条约签定后,美军结束了对日本的军事占领,大批被解除"褫夺公权"处分的战前政治要人纷纷重返政治舞台。在1952年10月举行的众议院选举中,解除褫夺公权处分的人大量当选,使保守党议员在众议院超过总议席数的2/3。在战后第一次保守化高潮中,保守政治力量在政界确立了对革新力量的绝对优势地位。(2)1960年以社会党为代表的革新力量所支持的"反安保斗争"以失败告终,从此,群众性的政治斗争走向低潮。日本政府成功地把…  相似文献   

6.
论战后日本政治多元化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郭定平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实现了经济腾飞,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而且在政治的权力关系、结构形式和决策模式方面也经历了巨大的冲击和变革,实现了政治的革故鼎新,从而步入了政治多元化的轨道。多元政治强调介于国家与个...  相似文献   

7.
战后日本天皇制保留原因初探南京大学历史系刘金源1945年8月15日,二战中最先发动侵略的法西斯国家日本,终于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国投降。日本投降以后,中、苏、澳等战胜国都强烈要求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并废除日本的天皇制。可美国在占领日本以后,却...  相似文献   

8.
战后日本中小企业之多,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首位。据统计,日本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4%,从业人数占全国非一次产业从业人数的88.4%。①日本中小企业在战后日本经济不同发展阶段所起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促进日本经济重化工业化、实现充分就业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已为众所周知,本文仅就其迅速发展的诸因素予以浅探。一在战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资本主义条件下,企业兼并风潮迭起,但中小企业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得到迅速发展,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6,(7):116-118
战后初期,日本的内外政策在追随美国的基调上展开,尤其是在对华政策上与美国亦步亦趋。日本的对华政策在吉田茂担任首相时期日趋清晰,奉行了基于意识形态因素的敌视中国的外交政策。《吉田书简》的出台以及日本政府与台湾当局签订的《日台和约》,是日本在冷战体制下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的产物,阻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日本推行反共和反华外交政策的确凿证据。  相似文献   

10.
集团文化心理与战后日本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文化的集团性特点几乎已为人们所公认。谈到这种文化特点与现代化的关系时,人们往往注意到战后日本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忠诚心、企业工会或社会生活中相互依赖的共同体意  相似文献   

11.
日本作为后发型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经济发展尚未达到推广普及性福利政策的条件下,岸信介内阁推动建成了基本的福利体制框架,实现了全民皆保险与皆年金制度。从福利体制构建的政治逻辑来看,岸信介内阁利用福利政策均衡国民经济收入,实现"安民"的同时进而"统民"来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在战后民主政治的背景下,其以福祉体制的构建来顺应民意达成政权稳定的目的。最终巧妙地将"福利"与"防卫"进行捆绑,力图突破外在美国制约与内在反对声,对防卫力的发展进行"松绑"。可以说岸信介内阁有意识、有目的地顺应与引导福利发展最终朝着不仅是体制地建成,更是一种国家主义之下统合国民,实现政权稳定、计划经济的总动员以及国防重建的多重目的。  相似文献   

12.
依据经济发展与劳动力供求之间的相互联系,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中共出现过三次劳动力短缺,分别发生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泡沫经济时期、经济长期低迷时期。劳动力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体现在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两个层面,随着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劳动力短缺的演变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劳动力短缺越来越成为日本经济增长的瓶颈,也加剧了日本经济结构的不均衡和脆弱性。目前的中国经济发展也一定程度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通过分析日本劳动力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给中国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日本对华政策进入新阶段济南陆军学院杨运忠90年代初期以来,在争当政治大国目标的驱动下,日本政府对其外交战略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作为日本外交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对华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进入了强化政治外交的新阶段。日本对华政策的新变化,直接影响到未来中...  相似文献   

14.
自二战结束以来,日本的核政策发生了一个比较明显的演变过程:从坚持“无核三原则”到在核问题上政策立场与实际运作相当矛盾。对于这种态度变化的原因,传统的分析存在着缺陷。本文通过建构主义的视角分析,发现这一变化是伴随着日本对自身身份认同从“核武器唯一受害者”到“普通国家”的变化而演变的。身份认同的转变是日本核政策调整的原因。身份认同是通过国内、国际因素共同构建的。  相似文献   

15.
试析影响日本对华政策的“台湾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关系自1972年实现正常化以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发展一直较为顺利,其间虽然出现一些不和谐的杂音,但从总体上看,友好与合作一直是主旋律。随着两国政府首脑的互访特别是江泽民主席对日本的访问,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主旋律将会继续高奏下去。中日关系的顺...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旧体制解体,戏剧界获得艺术表现的自由。1945年12月,俳优座、文学座、新协剧团三家剧团联合公演了契诃夫的《樱桃园》,新剧复苏。《樱桃园》在战前是新剧的代表剧目。村山知义(1901-1977)重建的新协剧团、东京艺术剧场等戏剧团体活跃起来,歌舞伎、新派别也逐步复兴。文学座剧团诞生于1937年9月。  相似文献   

17.
信息化,是日本经济发展的趋势,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是实现信息化的物质基础。战后,日本经济在走完恢复阶段以后,不断增  相似文献   

18.
一围绕着战败的悲剧“哲学是时代的思想把握”,这是黑格尔的名言。在这种意义上,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的命运如实地反映了该时代一个国家人民的命运。在太平洋战争前后,河合荣治郎的悲剧正是这种国民悲剧的象征。战前,在日本知识分子中,脆弱的、容易流于投机迎合的社会自由主义占了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9.
战后初期美苏对抗对日本的影响沈阳师范学院政经系高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苏联和美国分属于东西方两个世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决定了它们之间关系的敌对性。然而,二战爆发,尤其是美国参战后,德、意、日法西斯已成为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恶势力,成为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战后初期的苏联对华政策及其对中共争取东北斗争的影响,认为对这一时期苏联所执行的对华政策及其历史作用应予基本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