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7年,加藤典洋以"战败后论"为题,提示了日本"战后"话语的延续,揭示出战后日本社会的"扭曲性结构"。1998年,江藤淳撰写《二次战败》一书,指出日本面对美国再度经历一场"战败",如何脱离美国、谋求自身独立成为日本反思与批判战后自我的重要问题。2013年,白井聪提出"永续战败论",将日本"战败"上升到国家认同与文化心理的层次,突出了日本面对"战败"的逻辑悖论与病理构造。2015年,绪形康以日本与中国为对象重提"二次战败论",就面对走向复兴的中国,日本将走向何处、将如何与中国交往进行了阐释。审视"战败后论""二次战败论""永续战败论",其背后潜藏着"自我—他者"的二元性的对立、对抗的思维结构,突显了战后日本"不可再败"的话语结构与强化国家主体意识的自我认识,同时也昭示出日本的对外认识之中始终存在着"中心与边缘"的全球化或地缘化的思维结构,或将对21世纪的中日关系产生根本性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南公布的官方文件、越南学术界一些学者发表的论著抛出了所谓"黄沙""长沙"问题,试图寻找各种"历史证据",将"黄沙""长沙"与南海中的我国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相混淆,指鹿为马,张冠李戴,为其对我国西沙、南沙两群岛的主权声索提供学理支撑。针对越南制造的"黄沙""长沙"问题,我国学者发掘中国的史籍文献、越南的有限记载和西方其他相关的各种史料,反驳越南官方文件的观点和"历史典据",剖析越南学术界一些学者提出的论点和论据,从多种视角与分析方法展开深入研究,考证出越南史籍中零星记载的所谓"黄沙""长沙"是指越南中部至南部近海海域的一些岛屿和沙洲,有力地驳斥了越南关于"黄沙""长沙"的非理和非法主张,为捍卫我国南海岛礁主权和海洋权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自2015年10月的"拉森"号事件以来,美国频繁派遣军舰擅闯我国南海岛礁邻近海域,开展其所谓的"航行自由行动",挑战我国南海的海洋权利和主张,严重侵犯我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法,通过对近年来美舰擅闯行动进行数据统计、分类,归纳出美舰擅闯行动主要挑战的三类事项,即"军用船舶在领海的无害通过须获事先批准"、"西沙群岛的直线基线"、"南沙群岛部分岛礁的领海主张"。通过分析美舰挑战这三类事项的原因及意义,可得出这三类事项在短期内仍然是美舰擅闯行动挑战的重点,且该行动的挑战重心正转变为西沙群岛与南沙群岛并重。经过分析可以预判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美舰针对我国南海岛礁邻近海域的擅闯行动不会停止。据此,我国有必要尽快制定有效的对策应对美舰的擅闯行动。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 ,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半个世纪前 ,日本开始在战败后的废墟中重建家园 ,终于跻身世界发达国家行列 ,这在亚洲国家中堪称一枝独秀。当然 ,其战后的高速发展 ,除了日本人民的辛勤劳动以外 ,还有很多客观原因的影响。但因不属本篇讨论的内容 ,在此暂且不论。实际上 ,80年代末至 90年代初 ,正值日本“泡沫经济”鼎盛时期。当时的日本人雄心勃勃 ,高歌猛进 ,他们进军华尔街 ,蚕食好莱坞 ,高价购名画 ,低价抛汽车 ,为日本产品雄踞天下而骄傲 ,为自己在经济战争中“战胜”美国而陶醉。可是 ,90年代初期以后 ,随着日本经济的下滑 ,…  相似文献   

5.
2000年以来,日本NHK纪录片中的战败话语主要是从"围绕战略、组织和媒体而展开的战败原因讨论""围绕伤亡、苦难和创伤而展开的战争后果叙述"和"基于宣告投降和审判事件的回溯"三个方面展开,而战败话语传递出来的意识形态的产生机制与表现形式,是理解战后日本历史认知的关键。通过NHK纪录片战败话语的媒介内容分析,可以发现战败话语未能厘清日本的侵略者身份,存在过于强烈的受害者意识,亦未能以事实视角去看待参战各国之间的关系。日本媒体对战败的历史认知中存在暧昧性,对战争的反思存在偏见性,也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反战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最近一年多以来,中国在南沙群岛的一些岛礁上开展扩礁填海的行动。尽管中国外交部对此作出了多次回应与解释,但是菲律宾、美国、日本等国持续进行无理地抗议或强烈指责。从国际法上分析,中国在南沙群岛的扩礁行为不仅是巩固且扩大国家领土主权范围的正当行为,而且也是积极履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正当行为。实际上,中国在南沙群岛的扩礁行为并未改变岛礁本身的法律属性,反而有助于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解决南海争端。在此基础上,中国应采取进一步的对策或措施,澄清是非,以正视听,从而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国家主权及促进南海争议问题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7.
从思维认识论的高度来观察,战后10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在日本急剧的社会文化变迁中逐渐解体,新的思维模式不断被提出.在研究社会思潮变化问题时,如何确定思潮变化的时间标志,尚有很大争议.有一种"五年周期论",认为基本上每隔5年时间,出现一次新的社会思潮以替代旧的社会思潮.我把战后40年大体概括为4个时期:(1)战败至五十年代末;(2)安保斗争的激烈冲突与新安保条约通过的六十年代;(3)经济高速增长和学生运动结束的七十年代;(4)1982年中曾根内阁上台以后.显然,每个时期各有不同的特点,但我认为只有1960、1970和1982年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日本与蒙古人民共和国(1991年改称蒙古国,以下均简称蒙古)的外交关系,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为以民间交往为主导的低层缓慢发展时期;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双边关系正常化,有进展,有突破,但日本在对蒙关系上的表现并不十分积极;80年代末以来,日本对蒙外交的态度与前两个时期截然不同,表现积极主动,进展突飞猛进,以经济援助作为对蒙外交的主要手段,并掌握了国际社会对蒙援助的主导权,企图以此取代前苏联和俄罗斯在蒙古的势力影响。从日本对蒙外交的战略来看,80年代末,由“经济外交”转向“政治大国外交”,政治外交色…  相似文献   

9.
民国海疆版图演变与南海断续国界线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诸岛,主要是指处于南海之上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历史上这些群岛,分别以"涨海崎头"、"磁石"、"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为名归入中国版图。但是到了清末民初,外国列强屡屡犯边,其中,日本和法国曾相继占领和控制了南海诸岛部分岛礁达40年之久。本研究从新近陆续查核到的历史地图证实,中国的海疆界线经历了一个从清末全面收缩到民国末年的部分恢复的过程。并指出,我国南海断续国界线主张与同期美国提出的大陆架主张、南美国家提出的200海里领海权主张一样,都是主权国家主张海洋边界的模式,因而理应得到国际法的尊重。  相似文献   

10.
肖伟 《日本学刊》2005,(3):90-105
随着自卫队海外派遣的日益频繁和"改宪"政治日程的启动,日本急欲恢复战后宪法第九条禁止的不保持军队和国家交战权的目的已昭然若揭.日本此番举动,固然有现实因素的影响,但根源则在日本历史深层.实际上,宪法第九条只是历史虚像,从来就没有成为战后日本的政治基石.日本统治阶级在战后初期接受第九条是策略大于理念的选择,是日本在战败的历史条件下,被迫签署的"对外条约",维护天皇制的政治"苦肉计",回避冷战锋芒的策略手段.  相似文献   

11.
秩序问题是国际关系的核心。科学判断和系统把握国际秩序变革中日本与世界的关系,应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加以考察。从历史视域下日本国际秩序观的演进、对战后国际秩序的认知以及"百年大变局"下日本对秩序变革的应对三个方面来分析日本的相关认知与实践,发现:"华夷秩序"下的日本,基于实用主义原则,在尊崇秩序中心的同时努力维护自身独立性;到近代,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日本谋求摆脱、参与颠覆"华夷秩序",实现"脱亚入欧",继而又从欧美主导秩序的追随者转变为挑战者;经历战败、美军占领、民主化改造后的日本,选择接受并融入美国主导的"自由国际秩序",并保持动态调整、努力趋利避害,形成独具特色的国际秩序观。百年大变局下,日本致力于提升"综合战略活跃度",修补陷入危机中的国际秩序,其与秩序的互构关系既体现了历史延续性,又呈现出新特点。  相似文献   

12.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军国主义的内外政策彻底破产。日本军国主义给邻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向邻国人民表示反省的诚意,为警示日本今后的发展道路,日本理应对军国主义进行严肃、认真、深刻的研究和批判。日本战败投降已阅一甲子,但令人遗憾的是,在20世纪50—70年代,日本国内除少数进步学者提出了一些研究成果外,从总体上看对军国主义的研究与批判十分缺乏。近年在日本虽出版了极少量关于日本军国主义的研究著作,但多是欧美学者的译作。对日本学者而言,甚至已发展到连“军国主义”、“法西斯”、“侵略”一类词语的使用都成为禁区的地…  相似文献   

13.
礼乐滩位于南沙群岛东北,由于蕴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故成为中菲南海争议的焦点。菲律宾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引进外国石油公司,对礼乐滩的油气资源进行单边开发,近年来又将之划成区块进行招标。2012年,菲律宾菲莱克斯石油公司总裁邦义礼南因资金与安全问题,提议引进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在礼乐滩"72号合同区"联合进行开发,但后来因菲方在合同中增加了联合"开垦协议",要求中方承认菲律宾对礼乐滩"拥有主权"而遭到中方的拒绝,导致双方谈判未见成效。此次谈判破裂预示,中菲在礼乐滩"共同开发"的前景很不乐观,其可能性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14.
论及日本在近代的领土扩张时,国内学者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日本通过武力对领土的强取豪夺上。然而,标榜"文明开化"的日本为扩张自身领土手段频出,除了诉诸武力外,还通过外交谈判来满足其领土野心,小笠原群岛正是日本通过外交手段获得的领土。无论是幕末至明治初期,日本通过与英、美谈判确立了在小笠原群岛上的主权,还是"二战"结束后日本通过对美谈判实现了小笠原群岛的"复归",日本都是通过外交途径实现了疆域的扩张。深入探讨日本外交中的小笠原问题,将有助于对日本近代以领土扩张为目的外交手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发现南海和南沙群岛是个历史的过程。古代的中国人移民形成了不少的南海古国,南海古国中也有的发展成为比较强大的国家,其中个别国家与东盟国家还存在继承关系。本文着重就南海古代国家与南海争议岛屿密切相关的若干历史和法律问题进行讨论,主要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论证的问题,希望能够为南海争议岛屿主权归属史地考证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正一涉中国主权的"南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难题,其基本现状就是中国的固有岛、礁被邻国长期占据。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南海问题除了本身的主权争议之外,又兼具了牵制中国的地区作用和国际角色的"天然"抓手。两者互相联系,又有区别,造成了南海问题的复杂性。80年代,中国提出"16字方针",从地区稳定的大局出发,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为地区的发  相似文献   

17.
元代"四海测验",是中国古代的纬度测量,即天文测量或天文大地测量。而20世纪南海科考"岛礁联测",既是中国海洋科考创新项目,也是首次南海海洋大地测量。本文概述"四海测验"和"岛礁联测",并将韩振华教授推算的古代南海测量点与当代精测黄岩岛地理位置展绘于同一幅图上,为考证"四海测验"南海观测点,提供精确、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45年8月15日日本的战败,使日本人感到精神极度沮丧。战前天皇制度及其思维方式垄断了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权力和权威,把昭和军国主义时代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全部纳入它的范畴。它的崩溃则给日本的统治精英们带来了不堪回首的挫折感,同时又成了普通日本人从残暴的军国主义下求得解放的起点。下限定在60年代的关于主体性的论战,是日本现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思想争论;是战后日本的特殊精神状态的产物。对于日本人来说,战败意味着昔日占统治地位的一切价值体系的瓦解,尤其是天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7,(3):86-90
1978年以来是南海问题发展变化的重要阶段,在"内因驱动"和"外因刺激"下,南海局势变化历经"从岛屿争夺到区域外大国介入"、"在东盟化、国际化推波助澜下升级为国际热点"、"从海洋权益之争演变成为各国海洋战略博弈"变化。面对南海局势变化,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和国家战略指引下,制定南海政策,调整南海战略,从"军事维权与行政管辖并举",到"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再到"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内政、外交等措施应对南海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实质性的个人化",对日本人的亲密圈子和人际关系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社会"个人化"既有作为现代社会普遍趋势的"个人化",也有作为日本"基本人际状态"变化意义上的、带有日本特点的"个人化"。后一种意义上的"个人化",是造成日本高自杀率和抑郁症患者增多、青少年自闭者和"自我萎缩"者增加以及"熟年离婚"等日本特有现象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