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度—印尼)在海洋安全领域的合作不断升温,海洋安全合作逐渐成为两国关系中的重要内容,两国在海上联合演习、海洋安全合作机制建设和多边合作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印度—印尼加强海洋安全合作的逻辑动因既有地缘战略因素和"制衡"中国影响等因素,也有维护自身安全利益、追求大国地位的综合考量。可以预见,海洋安全合作将是印度—印尼未来合作的重点内容,并成为两国深化双边关系的重要动力。但是,受印尼大国平衡战略、两国经济联系的不紧密以及域外大国因素等影响,印度—印尼海洋安全合作面临着一定挑战和限度。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与印度尼西亚有望在未来深化战略合作。地缘战略是两国战略关系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决定了澳大利亚始终有同印尼改善并加强战略关系的动机,并使印尼在南海争端中同澳大利亚拥有部分共同利益。中美战略竞争格局是两国战略关系发展的推动力,催生澳大利亚以海洋战略为核心的新"前线防卫"政策,并增加印尼在"独立积极"外交政策下同各方加强战略合作,甚至做出有倾向性选择的可能性。若两国在未来加强传统安全合作,将对中国周边战略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区域大国、中等强国及海洋强国是印尼外交中三种主要的自我身份认知。当前海洋强国的战略化是这三种身份历史承续使然,也是佐科政府权衡前两者实践不足,旨在平衡印尼区域经济与安全能力,协调国内、区域与全球实践,以谋求战略互构的结果。海洋强国是一个综合化概念,具有补充性、通联性的目的与特征,其中,经济与安全内涵是战略核心,各自具有跨层次的特征,彼此间形成领域间联动。海洋强国战略下印尼的南海政策将有所强化,中国有必要统筹印尼的多重角色,重点通过政策沟通来运筹两国海洋强国战略间的耦合。  相似文献   

4.
巴基斯坦视角下的中印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印两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导致两国超越了敌对关系而进入到经济合作关系,但还是不能超越合作伙伴关系而成为友好邻邦,中印友好关系受到一系列因素的限制。中巴友好得到四个支柱的支撑,但中国开始用全球利益的视角看待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和中国需要发展其他具有建设性的和具体的合作领域。  相似文献   

5.
安倍上台以来,以"俯瞰地球仪"视野倾力推动其所谓的"战略外交"。战略外交的开展,以深刻的国内外形势变动及日本战略调整为背景,以维护体系、提升政治、助推经济、保障安全、制衡中国为主要目标,以政治性外交、经济外交、安全防务外交、社会文化外交为达成路径,以全球治理、"价值观"纽带、经济协力、安全合作、社会贡献等为实施方法,行为特点则有顶层设计、综合统筹、全球经略、借美出海、内外互动等。战略外交的很大一部分内容被认为是针对中国展开的"包围外交",已在战略、外交、安全、经济等多个层面,对中国的发展及安全利益产生影响。中国应着眼全球、着手双多边,保持定力、扬长避短、多向操作、综合平衡,展开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6.
自特朗普政府提出印太地区的战略愿景以来,孟加拉湾对美国的重要性进一步显现。美国不断加大对该地区外交、安全方面的投入,试图通过采取离岸平衡战略,在保持其优势地位的基础上,推动印度扮演"责任承担者"角色,自己居于幕后成为保证区域安全的支配性力量。同时,美国还试图在该地区拓展伙伴关系,参与地区机制建设,运用排他性制度制衡策略阻挠中国在区域内的制度建设努力。美国在该地区采取的疏离或针对中国的举措明显出于"大国竞争"的战略考虑,这必然会压缩两国维护共同海洋利益的合作空间。同时,"下注印度"会诱导印度在孟加拉湾采取强势海洋政策,最终导致中印美在该地区的战略互动朝对抗性方向发展,干扰地区安全治理模式的选择与进程。美国在环孟加拉湾地区的政策调整能否达到其预期目的,还将受到自身实力相对衰落、印度的态度及区域内中小国家外交决策偏好等多重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中印战略合作:历史与现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不同时期中印战略合作的内容、特点和水平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在"和谐世界"理念指导下两国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日本对东盟的安全合作政策,分为非传统安全合作与包括非传统领域的综合安全合作两个阶段,安倍再次上台后首次将其列入《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从马六甲海峡沿岸国、中国南海岛礁主权声索国、东盟集团、日本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四个层次上的政策实施情况可以看出:日本制造和利用各国间的竞争关系扩大在马六甲海峡的存在;通过提供ODA对东盟十国分而治之,以经援促安全,培育战略支点;以双边促多边,利用菲律宾等声索国"绑架"东盟从中渔利;努力构建"2+2"外交安全合作框架及"3+3"海洋安全磋商框架,打造"中国包围网",将地区一体化引入冲突与对抗的歧途。  相似文献   

9.
陈然  王义桅 《南亚研究》2022,(4):68-87+156-157
《美国印太战略》报告提出要构建开放、互联、繁荣、健强和安全的印太,其中数字合作成为新版印太战略报告的亮点,印度作为印太战略的支点国家和重要抓手成为美国优先合作的对象。由于美国与印度存在显著的数字鸿沟,美印两国在数据本地化、数字发展自主权和网络安全及治理等议题上存在诸多分歧,美国团结印度提升自身印太地区数字发展影响力的尝试也没有得到印度的积极响应。美印数字合作的本质仍是相互利用,加之两国政治和经济关系存在不确定性,美印数字合作的未来可能矛盾重重。鉴于此,中国应认识到美印在合作目标和利益上的分歧,抓住美印数字合作的矛盾,扩大中印数字合作的战略空间,在数字人才培养、数字投资和发展中国家数字发展等议题上与印度积极开展对话与合作,推动两国乃至整个地区数字合作朝着更加开放、包容的方向发展,更好推动构建网络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尚劝余 《南亚研究》2005,2(2):67-72
尼赫鲁对中国国民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倡导给中国革命以道义上的同情和实际上的支持,寻求中印两国合作共同反帝,利用一切机会推动印度同情中国革命的运动。正是在他的努力和影响下,中印两国争取自由民主的斗争相互同情、支持与合作中达到了高潮:中印相互支持与合作发展到了政党之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11.
日本为构建与扩大海洋国家联盟,积极推动与英国的安全防务合作和交流,其中尤为注重推进在印太地区的合作,这一战略动向值得关注。在日本积极推动"自由开放的印太"构建的背景下,日英安全防务交流与互动相比之前更加频繁和高效,加之双边固有的意识形态认同,推动了日英"准同盟"关系的构建。两国不仅以安全防务交流为重点,还积极深化双边战略伙伴关系,强调维护自由贸易与"海洋秩序",寻求在全球和地区事务上进行合作,进而成为印太地区新的不确定因素。日英在战略利益和外交需求上存在互补,均强调共同价值取向,并与美国同盟机制联动,促进了日英关系"准同盟化"。但两国在国家利益、外交定位、战略指向方面存在"分歧",加之均受到国内政治的掣肘,将制约这种"准同盟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东亚两大经济体,中国和日本之间形成竞争关系难以避免,两国在国家实力对比、伙伴关系发展、地区制度偏好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竞争态势。尽管这种竞争对立关系长期存在,中日仍然能够在经济外交相关领域开展合作。这主要是因为,中日竞争不合作带来的国际风险与代价较高,一味竞争可能带来双输局面;并且,两国开展合作的成本较低,两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基础、共同制度联系有助于降低合作难度,适宜的时机亦为中日接近提供了便利。第三方市场合作正是竞争中的中日加强经济外交合作的又一个鲜明例证。可见,当前竞争对手国之间的博弈逐渐呈现非零和的特点:既是对手,又存在可以合作的空间与潜能;不过,由于其中的竞争实质并没有发生改变,中国还需在合作过程中保持清醒,继续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李丽 《南亚研究》2008,(1):26-31
中国和印度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能源外交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在收购海外油气资源的过程中相互形成了激烈的竞争。目前,这种竞争正在逐渐被合作取代。一方面是由于合作给两国带来了最大利益,另一方面也是两国共同突围"亚洲溢价"的需要。这种合作由于符合两国共同的利益而呈现了进一步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4.
于镭   《太平洋学报》2014,(1):49-60
在全球和次全球(区域)体系中,中国作为全球性经济和地缘政治新兴大国,其上升态势有力地推动了与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大周边邻国的经济融合,以及政治和战略合作。在全球"复合依存"架构下,这种日益增强的经济融合与多领域的合作反映了中国地缘政治新趋势,即将自20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经济外交和针对中国大周边邻国的"外交魅力攻势"紧密结合。这种新的地缘政治战略推动中国和澳大利亚采取"和解"策略,增进经济合作和政治磋商,并最终促使双方构建战略伙伴关系。中澳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推动双边贸易和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扩大,而且也有利于双方构筑政治和战略互信。中澳战略伙伴关系还有助于确保当中国凭借其新增的财富和力量获取相应的全球性大国地位时,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其他盟友不要视中国的"和平崛起"为威胁,并进行自我约束,避免卷入美国遏制中国的任何企图。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和印度正在迅速崛起为海上大国,两国不仅海洋互动频繁,而且海洋权力和利益也同步延展,两国关系中的安全困境逐渐由内陆边疆不断向海洋延伸。在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背景下海洋权力不对称、威胁认知偏差、民族主义沉渣泛起、外部行为体介入是中印出现海洋安全困境的动因所在。中印在海上竞争加剧、敌意螺旋上升,严重影响中国营造稳定和平的周边环境。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建设中印海洋命运共同体成为缓解中印海洋安全困境的有效"良方"。  相似文献   

16.
经过60多年的发展演变,印度外交理念中的大国理想和实用主义都在上升。2014年莫迪上台以后,加快推进外交变革,提出将印度打造成为世界"领导性强国"的战略目标,将"东向政策"升级为"东向行动政策",在实用主义理念下突出外交的"两面性",并加快对外交机制、外交方式等方面的转型和升级。这冲击了南亚地区乃至整个印太地区的原有秩序。然而,未来印度外交还面临着国内经济发展和国外战略平衡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同时也面临着中印关系竞合同时加强的长期考验。中印两国需要有效管理战略竞争,扩大战略共识,尽快走出当前战略互疑的"陷阱"。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大国在印度洋的政治、经济与安全领域的竞争态势均越来越明显,出现了经济合作与战略互疑并存的状态。地区问题带来的动荡和战略竞争引发的动荡"此起彼伏",给印度洋安全局势增加了新的紧张和动荡,由此也使得中印关系中的"印度洋问题"更加突出,两国关系中的安全困境不断向海洋延伸。中国西进印度洋,被印度认为是最大的威胁和挑战。即便在中印两国的利益交汇点逐渐清晰,挑战和威胁逐渐趋同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战略互疑从未改变。新德里对北京在经济合作上的态度相对积极,政治互信上的反应则相对谨慎,两国似乎正在陷入一种难以摆脱的"合作困境"。  相似文献   

18.
海洋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中国海洋公共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海洋强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海洋公共外交提供助力。中国海洋公共外交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部分,以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为理念,以阐释中国海洋战略、讲好海洋合作故事、扩大蓝色朋友圈、传播传统海洋文化、提升蓝色软实力为使命。中国的政府部门、沿海城市、中央企业、主流媒体以及智库机构普遍具有政治可靠性高、易于统筹协调的特点,因此可重点发挥其优势,形成"五位一体"的海洋公共外交主体布局,协力讲好海洋领域的"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2015年度《中国国防白皮书》所体现的新变化出发进行分析,从海军战略的角度予以观察,展望中国未来海军战略发展方向及可能面对的问题。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实践的新背景下,今年最新版国防白皮书中,中国海权战略被首度明朗化,海外利益攸关区也被首度提出。笔者认为印度洋周边是中国首要的海外利益攸关区,同时中国对外海洋军事合作将会面对新的目标。此外,除"近海防御"战略被再次强调,新版白皮书还提出了远海护卫型海军建设的目标,这将推动中国"远海护卫"战略,乃至两洋战略的成型。由于太平洋地区和印度洋地区的环境差异,中国较易也应该在印度洋利益攸关区着力发展军事合作伙伴,培养战略支点,实现军事外交创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中亚五国为中国倡导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要冲,是中日围绕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主导权的必争之地。日本对中亚的"丝绸之路外交"战略起步早,并以经济援助为主线推动了与中亚之间的经贸合作,但其规模较小,发展缓慢,缺乏地缘优势和产业重叠性。中国与中亚五国具有地缘优势,经贸合作起步晚但增速较快,加之经济发展水平较日本相近,产业重叠性较强,具有较强的合作潜力。中国"一带一路"构想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不仅有助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也有利于促进中亚国家经济的发展,中日两国的比较优势决定双方在中亚地区具有进行经贸合作的机遇和空间,中日在中亚地区的博弈和合作将有利于推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