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中欧航线的北极航道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航道全面通航的可能性日益增加,引起相关航运与贸易国家的关注。北极航道的开通,将使中欧间的海运航线大幅缩短,可以节约营运成本,降低航行风险,并能增加新的货种。鉴于此,本文通过对现有中欧航线与北极航道的经济性进行比较,从航线里程、船舶成本两方面论证了北极航道通航的经济性及其对我国对外贸易和航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北冰洋海冰随着气候变暖加速融化,北极西北航道通航成为可能。加拿大在西北航道管理及主权诉求过程中,加大航道安全及污染防治等航道管理力度,以环境保护名义通过国内法间接谋求其西北航道主权地位,并使其国内法相关原则成功在国际法中得以体现,从而为本国赢取了航道管理的有利因素。但是,悬而未决的西北航道主权之争,航运法律体系的缺失,航道通航服务设施的落后,政府的不力等制约因素,使加拿大西北航道的管理之路和主权诉求困难重重。本文认为,西北航道法律地位问题尚未定论,其主权归属仍存变数,这无疑是加拿大面临的最大挑战。  相似文献   

3.
张瑞  杨柳 《太平洋学报》2013,21(6):11-18
北极气候与环境正在经历快速变化的过程,北极的地缘政治和法律问题也随着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与响应变得十分敏感。争取并维护我国在北极地区的权益,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北极地区的资源,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为此,我们必须对我国北极安全法律保障问题进行评估,构造“中俄北极合作组织”的法律框架。本文认为,在中国北极安全法律保障问题上要充分行使在北极事务活动中的参与权,保持我国在北极航道上的航行存在,从北极气候变化直接造成我国气候灾害的情况入手,努力将军事问题和经济问题分开考虑和解决,围绕着北极争议的共同点来寻找我国北极安全法律保障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北极航道:欧盟的政策目标和外交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剑 《太平洋学报》2013,21(3):41-50
气候变暖和海冰的快速融化向世界展示了北极航道开发的经济前景。经济上高度依赖贸易和海上运输的欧盟对参与北极事务和北极航道开发给予了高度关注,同时也面临着北极国家和北极理事会一定程度的排斥。欧盟充分利用北极多层级治理结构的特点,开展多支点外交,将自身在北极的利益与北极生态环境保护和北极治理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自己塑造成公共产品提供者;同时,以市场和投资为手段使自己成为北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合作者。中国与欧盟在北极事务上具有许多类似的战略利益和外交立场,欧盟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20世纪以来,对北极地缘区位的认知逐渐从地理边缘的概念,向更具战略意义的地缘政治边缘地带转变。冷战期间,北极地区更是超级大国进行全球战略竞争的重要场所。冷战结束后,北极成为在政治和安全意义上自成体系的地区。开展北极区域合作、淡化北极安全的不确定性并使地区局势正常化,成为包括美国、俄罗斯在内的所有北极国家达成的阶段性共识。一些涵盖北极地区的军控协议的签署和信任措施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北极的"去安全化"进程。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中后期以来,北  相似文献   

6.
鉴于北极地缘空间呈现向全球扩散的趋势,对北极地缘政治的分析不仅需要涉及国家间关系的地区层次,更要考虑该地区与周边地区互动的地区间层次,以及大国关系对体系影响的全球层次。北极地缘政治的一个显著特征为其外部压力是内生的,区域内大国俄国和美国在区域外互动的影响力非常强大,以至于产生外溢效应使得地区国际关系或安全机理从属于俄美结构性的矛盾和竞争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俄美北极关系构成推动北极地缘政治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同时,北极区域治理机制的存在、合作性共识的建立以及地区在互动过程中形成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与排他性,使作为区域主导性关系的俄美北极关系已经不完全是俄美全球关系在北极的简单投射,而呈现出一定的隔离或滞后效应。以俄美北极关系为驱动的地缘政治核心层和不断增强作用的治理层之间的互动,构成北极地缘政治发展的基本构架。  相似文献   

7.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在亚洲地理板块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在全球地缘政治比较中,以“亚洲重心”和海陆兼备而拥有较大的优势。前文(上)通过与欧美的地缘政治比较,认为欧洲的地缘政治特征是无中心的绝对“破碎型板块”,北美洲是以美国为中心的“绝对主体板块”,亚洲则是以中国为中心的“相对主体板块”。本文(中)通过中国内陆地缘政治的区域比较,认为中国的地理大势是北部陆域广阔,东部大部分地带与大海衔接,这样的地形对中国政治产生着双重影响:它既保护了也弱化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当今的中国作为海陆复合型国家,其国防务必海陆兼顾,方可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8.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在亚洲地理板块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在全球地缘政治比较中,以"亚洲重心"和海陆兼备而拥有较大的优势。前文通过与欧美的地缘政治比较,认为欧洲的地缘政治特征是无中心的绝对"破碎型板块",北美洲是以美国为中心的"绝对主体板块",亚洲则是以中国为中心的"相对主体板块"。本文(下)在中国内陆地缘政治的区域比较基础上,特别阐述长江流域地缘政治的功能和意义,认为中国的地理大势是北部陆域广阔,东部大部分地带与大海衔接,这样的地形对中国政治产生着双重影响:它既保护了也弱化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当今的中国作为海陆复合型国家,其国防务必海陆兼顾,方可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9.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在亚洲地理板块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在全球地缘政治比较中,以"亚洲重心"和海陆兼备而拥有较大的优势。本文通过与欧美的地缘政治比较,认为欧洲的地缘政治特征是无中心的绝对"破碎型板块",北美洲是以美国为中心的"绝对主体板块",亚洲则是以中国为中心的"相对主体板块"。中国的地理大势是北部陆域广阔,东部大部分地带与大海衔接,这样的地形对中国政治产生着双重影响:它既保护了也弱化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当今的中国作为海陆复合型国家,其国防在实现台海统一后当注意海陆兼顾,如此方可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0.
"印太"作为近来美澳印积极推动的地缘概念,不是印度洋和太平洋两个地理概念的简单相加,而是印度洋和太平洋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发展的产物,客观地反映了全球经济重心转移的现实。中国因素是"印太"相关国家将传统上两个相对独立的地缘政治单元整合为单一战略弧形地带的显性因素,中国战略利益外延的拓展使中国超越了传统的亚太国家而成为典型的印太国家,这是印度与澳大利亚战略界的"印太"设计者始料未及的。中国没有必要对"印太"消极抵触,但应对"选择性排除"及"针对性推动"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11.
赵隆 《太平洋学报》2022,(12):76-88
在乌克兰危机长期化、扩大化和复杂化的冲击下,全球能源治理陷入市场原则和非市场化干预的路径博弈,政治共识与权力争夺的目标落差,以及气候安全让位于能源安全议程的多重困境。面对国际油气贸易加速“去俄罗斯化”,以及非市场化措施频繁介入和能源议价权、市场份额争夺持续加剧,俄罗斯尝试拓展北极能源开发的价值效能、权力效能、安全效能和试点效能,通过资源变现增强危机“承载韧性”,发展替代市场提升卖方话语权,强化“能源—航道”发展的正向联动适应新安全态势,打造可再生能源发展试验区。受此影响,中国参与俄北极能源开发合作面临政治和商业场景的全方位变化,而优化互动格局和丰富合作主体,强化技术平台建设并探索可再生能源议程,成为提升中俄北极能源合作潜力的重要内涵,以及适应全球能源秩序变革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2013年是美国政府实施北极战略力度最大的一年,这是白宫和五角大楼日益认识到其在北极事务上严重落后于其他北极国家而做出的补救措施。对于北极这个充满希望的"新边疆",奥巴马政府将推行"向北看"外交,在北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以争取东北、西北航道的自由航行权和北极事务的主导权。尽管美国步入战略收缩期,其北极新战略的落实还将面临诸多障碍,但美国这一新变化必将给北极地缘政治、经济乃至地区治理产生重大影响,这值得我们去分析和预判。  相似文献   

13.
后苏联俄罗斯的社会进程与中国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而出现经济腾飞几乎出现在同一时段。冷战结柬后,俄罗斯在不断重建的过程中不得不在外交政策构想中加大俄中关系的比重,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得以建立并顺利发展十多年,俄罗斯社会对中国的好感不断增加。这种情形为中国所乐观其成,不仅是因为俄罗斯和欧洲之间地缘政治的结构性冲突依然存在,更重要的是俄罗斯汉学界坚守俄国汉学传统,积极研究不断崛起的中国之政治进程、经济改革,以及俄罗斯如何与持续壮大的中国相处的问题。他们的研究对俄罗斯政治和社会产生了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正>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第三届中国—北欧北极合作研讨会"于2015年5月26-28日在上海举行,来自中国、芬兰、冰岛、丹麦、瑞典、挪威、俄罗斯的80余位参会代表汇聚一堂,就北极政治、治理、法律、经济、航道利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的海洋地位和海上力量已今非昔比,但作为昔日的全球性海上强国,俄罗斯依旧拥有重新崛起为海洋强国的巨大潜力。2015年最新颁布的《俄联邦海洋学说》规划了俄罗斯在新时期的海洋战略和任务。本文分析了俄罗斯重新修订海洋学说的背景,对比了新旧两版《俄联邦海洋学说》的内容。本文认为,随着力量对比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俄罗斯海洋战略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维护国家安全和恢复国内经济转为维护战略空间安全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并致力于谋求地缘政治博弈的优势和海洋强国地位的回归。同时,俄罗斯海洋战略的嬗变不仅事关俄罗斯国家的兴衰,而且对中国和世界将产生深远影响,不仅直接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而且对中国未来海洋战略的发展和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日本“印太战略”是依据日本在当前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地缘政治现实制定的,目的是对冲和制衡中国在印太地区影响的扩展,以维护当前有利于日本的国际秩序,进而实现维护日本的国家利益。日本“印太战略”在政治和安全领域主要依托“四国安全对话机制”,以构建地区同盟架构的方式,逐步实现日本的地缘战略。这既是当前东亚地缘政治的现实,也是日本作为海洋型国家的战略选择。但是,由于合作国家的战略偏好和地缘利益的差异以及中国周边外交的成功实施,特别是国际格局演变的趋势,从不同的层面制约日本“印太战略”的实施。日本“印太战略”是一项综合性战略,是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针对性措施,对中国地区利益的影响较为广泛,中国应从战略上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2005年4月22日,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育部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课题组、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和平发展的地缘政治环境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新楼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国防大学、中央党校、中央外事办公室、中国社科院、中国军科院、光明日报、太平洋学报、中国经济时报、世界知识杂志社、国际先驱导报、参考消息报、国际政治研究等单位的多位知名学者、专家出席了会议,并围绕当前的地缘政治、经济环境及发展趋势分析、当前的安全环境与发展趋势分析、中国的地缘战略及对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现将本次会议讨论…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北极地区的形势变迁,奥巴马自第二任期以来加大了对北极事务的关注和北极政策的调整与落实。在2013年颁布《北极地区国家战略》的基础上,美国进一步整合和优化了北极事务机构和决策体制,并推动北极气候治理以引领北极事务议程。奥巴马政府的此番调整有其深刻的原因:北极地缘政治重要性的提升,美国担任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引领北极事务议程的雄心,以及美国力图实现以其为主导的北极地区新秩序等目标。奥巴马政府尤其重视提升国内北极事务决策体制的效力,加强北极战略的落实以及重视北极地区的安全利益。随着奥巴马任期即将结束,其北极政策的遗产以及美国北极政策的走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北冰洋海冰消融使得北极航道得以开通,而北极航道的利用也带来了相应的治理需求。作为世界航运大国,中国在北极享有航行、航行中的安全保障和环境保护以及航行中的搜寻和救助权利义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极地水域船舶航行国际准则》等国际法律制度为中国参与北极航运治理提供了国际法依据。现有国际法依据主要围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展开,同时它们还显现出了从软法向硬法过渡以及全球性条约区域化的特征。基于此,中国可以通过加强与北极国家合作以及提升本国履约能力等方式,充分利用相关国际法依据,积极参与北极航运治理。  相似文献   

20.
浅析地缘政治中的石油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立忠 《学术交流》2007,21(4):44-48
石油在现代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石油生产区与消费区之间的错位与失衡,导致了以石油为核心的能源地缘政治的勃兴以及各国在能源地缘政治领域的博弈。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逐步形成,以日本和印度等国为代表的能源消费大国为争夺能源展开了激烈的博弈,而以俄罗斯、委内瑞拉和伊朗等国为代表的产油国,却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能源地缘政治优势。在此格局下,作为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和能源进口大国,中国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与美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外交关系,实行能源来源多元化政策和保证能源运输线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