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海洋生态安全日益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海洋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越来越明显,并由此引出了海洋文明区的概念。本书作为海洋公益项目"海洋生态文明区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定位分析"的研究成果,不仅对我国海洋生态文明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而且对海洋生态文明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孙芬 《阅江学刊》2012,4(5):57-61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制度是调整人与生态环境关系制度规范的总称。生态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国际社会关于生态制度设计的经验为中国生态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在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我国应切实加强生态制度建设,健全保护生态环境的市场化制度,完善促进生态和谐的法律,推动政府行为的生态化转向,促进全体公民的生态参与。  相似文献   

3.
时讯     
<正>辽宁出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2015年11月,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在全国率先出台了《辽宁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2016年~2020年)》,勾画了全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路线图和时间表。《计划》提出了全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实施工程、规划期工作进度安排等。"十三五"时期辽宁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一  相似文献   

4.
黄娟  高凌云 《创新》2015,(2):70-76
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两大组成部分,两大建设紧密相关而且相互影响,建设生态文明促进政治文明,建设政治文明保障生态文明。生态政治化与政治生态化是当今社会重要的发展趋势,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各方面是党的十八大的重要精神。厘清了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提出并分析了生态环境危机就是政治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转向生态政治,以及大力推进我国生态政治建设,重点分析我国政府建设生态化、法制建设生态化、民主建设生态化问题,是推进我国政治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5.
胡素清 《浙江学刊》2015,(1):131-134
海洋观是人类关于海洋认识成果中最基本的部分,是人类对于海洋及人海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以人海关系为核心、以海洋价值认识为主体,并内含着人类认识海洋的思维方式,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作为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深层次的海洋文化,海洋观教育对于提升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角度对我国海洋开发与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三种文明形态主导的海洋发展理念的变迁。我国海洋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可归结为,传统农业社会重陆轻海观念影响下的海洋农业理念与工业社会中的自由主义的经济发展理念相冲突。对当前海洋开发和管理进行思考,实现生态文明理念下人与海洋和谐发展,是我国海洋可持续开发和有序管理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5,(6):23-27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滞后于时代发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以及大学生存在相悖于生态文明的价值观等突出问题。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注重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建设、发挥学生生态建设主体作用、强化生态文明实践育人环节和开展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活动。新时期新阶段深入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要始终坚持主体性和创新性原则,要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养成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统一,还应把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8.
胡火金 《浙江学刊》2012,(2):220-224
海洋是自然地质的产物,海洋文明在人类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意义.当今世界,能源资源环境等种种问题不断凸显,海洋文明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海洋是一个普遍关联的生态系统,海洋文明及其海洋文化建设基于“场域”的视角,在自然与文化、开发与保护等方面取得平衡,以利于人类永续发展.舟山海洋文化建设需要树立“文化场”理念,全面整合海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发挥场效应,增强海洋文化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不断深化拓展海洋文化功能,在国家海洋战略及其文化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气象灾害的人类学研究途径是灾害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气象灾害的“组织一制度”研究途径和“政治一社会”研究途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文化回应为主线的新型气象灾害研究途径。结合我国气象灾害的实际,可以将气象灾害的人类学研究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气象灾害类型学的文化诠释,气象灾害应急、救灾中的文化应对和适应,气象灾害恢复、重建过程中的文化恢复、变迁和构建。气象灾害的人类学研究应综合运用追踪调查、田野调查和灾害民族志等方法。在应对气候变化视角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要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审视生态文明,在解决气候危机的基础上引入生态文明,在人类文化回应的主线上建设生态文明,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发展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0.
李丽红 《探求》2023,(1):25-34
当今生态文明话语认知存在差异,亟待建构一种最可被广泛接受的话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和谐共生话语,源于历史的深厚积淀、理论的高度自觉和实践的总结省思,主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统筹兼顾,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一体发展,遵循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相得益彰,注重平等多元、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珠联璧合,分别从战略重点、发展模式、方法论、胸怀格局等维度实现了对西方生态主义话语的超越,有助于突破西方生态强化话语挤压,有助于消融当前世界生态主义话语差异,推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对话、互鉴与升华。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文化样态,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影响。从四重论域系统考量生态文化,发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文化功能,是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从“本体论”透视生态文化的内在结构要素,旨在进行生态文化内涵的本质审定;从“方法论”视域透视生态文化的发生逻辑,明确生态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从“境遇论”透视生态文化的现实处境,把脉生态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从“建构论”透视生态文化的建构路径,力求找准生态文化建设的可靠路径。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生态文化的引领作用,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2.
从国际公约看我国海洋生态溢油损害评估的相关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就我国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标准的确定问题专家之间存在很大争议,其中关于生态溢油损害索赔及评估标准是否符合国际公约的规定,有关专家学者认为溢油造成的海洋生态损害不能作为损害索赔的范围,其不但违背了国际公约的赔偿原则和规定,且与我国国情不符;不仅如此,包括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标准的法律效力也应受到质疑。本文从六个方面表达了对以上观点不同的看法,认为建立本国溢油损害赔偿法律机制完全符合对国际公约的履行义务,同时表明我国应参照国内法相关规定建立符合国情的海洋生态侵权索赔法律。  相似文献   

13.
刘锦  阚凯 《探求》2015,(1):93-98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理念下,过去以行政管制保护生态环境的手段现已逐渐转向偏重市场的力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以成本有效的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发展的趋势。然而,市场有效需要不足、缺乏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投资主体权责不明等因素严重影响了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治理。因此,政府必须以培育市场需要、强化政策驱动、优化政企合作模式等措施,创新条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助推新时期、新常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将社会发展观置于生态哲学视域中加以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在发展观念上,它经历了从经济发展观到生态发展观的转变;在文明形态上,经历了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范式转换".从生态哲学视域来考察社会发展,不仅要求我们将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状况作为社会发展的评价尺度,实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诸领域的"生态学转向",而且要求实现人类财富观以及财富尺度与价值取向的"人本学转向".  相似文献   

15.
李欣广 《创新》2019,13(3):66-73
时代变化,要求社会主义事业由建设工业文明转向建设生态文明,由此需要有一些重大的转型。文章对社会经济根据生态文明的未来而转型做出了前景规划,在走向生态文明的意识形态方面提出了超越市场经济理念、解决物质欲望过强的思想。在农业领域、工业领域、服务业领域要有生态文明的产业转型。在生产关系方面,从产权关系的作用、竞争模式、调节机制、共同富裕道路要有生态文明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美学的实践转向在现代实践转向到后现代实践转向的发展过程中,遵循着"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文化现代性"的内在逻辑。20世纪后半期的文化转向使得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及其产品的精英化和大众化界限模糊,失去了深度性而平面化,消解了形而上学性;同时,文化转向使得审美活动和艺术生产的主要方式——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大众化、消费化、休闲化以审美方式和艺术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着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实践转向的文化转向应该以先进文化引领发展方向,以新颖创意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薛玲仙 《唐都学刊》2008,24(5):31-36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本文研究<老子>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分析"道法自然"与生态系统平衡发展、"万物自化"与社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知常日明"与生态系统各组分适度增长、"知足不辱"与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去奢崇俭"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传承关系,探索在西部退耕区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源流,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的文化内驱力,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自觉性,巩固发展退耕还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理论话语存在着以生态中心论为基础的"深绿"思潮、以现代人类中心论为基础的"浅绿"思潮和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红绿"思潮。"深绿"和"浅绿"思潮由于脱离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维度,单纯从抽象的生态价值观的维度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解决途径,客观上推卸了资本对全球生态治理应尽的责任,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话语";红绿"思潮把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看作生态危机的根源,强调只有建立生态社会主义或市场社会主义,才能解决生态危机,是一种"非西方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话语。从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范式看,存在着"深绿"思潮和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研究范式"、浅绿"思潮的现代主义研究范式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范式。建构中国生态文明理论话语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范式,秉承"环境正义"的价值取向,维护中国的发展权和环境权,既作为一种发展观指导中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又作为一种境界论以促进全球生态治理。  相似文献   

19.
王建新 《创新》2011,5(6):13-15,126
任何权力文明,由于社会制度不同、阶级本质不同、民族历史和文化不同,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我国权力文明建设既要体现人类权力文明发展的共同要求,又要考虑我国的制度属性。推进社会主义权力文明建设,在权力设置方面应充分地体现人民主权的原则,在政党制度方面应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在权力文化方面应汲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其基本的取向应该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民族性与普适性相结合、中央与基层相结合、执政党内部与外部改革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协调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以威海市为例,分析了威海市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威海纽约"姐妹城市"海洋垃圾防治合作框架下的海洋垃圾防治现状。借鉴国际经验,对威海市海洋垃圾现状以及海洋垃圾防治长效机制提出新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