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7,(3):86-90
1978年以来是南海问题发展变化的重要阶段,在"内因驱动"和"外因刺激"下,南海局势变化历经"从岛屿争夺到区域外大国介入"、"在东盟化、国际化推波助澜下升级为国际热点"、"从海洋权益之争演变成为各国海洋战略博弈"变化。面对南海局势变化,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和国家战略指引下,制定南海政策,调整南海战略,从"军事维权与行政管辖并举",到"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再到"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内政、外交等措施应对南海问题。  相似文献   

2.
3.
越南借力大国博弈,在南海策略上,一方面推进东盟就南海问题形成"统一立场",以期将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应对南海争端,实现南海问题的东盟化;另一方面以法律手段、国防合作、学术交流等方式不断制造国际舆论,在双边和多边层面拉拢域外大国介入南海问题,推动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尽管越南在大国之间渔利心态加重,但越南的南海策略调整是有限度的:不会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不会牺牲发展利益而片面追求主权利益;不会突破中越关系框架。所以,越南的南海策略调整是在一定限度内的手段和方法上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盟关系和东盟地区主义的紧密相连是中国外交、也是地区主义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亚太地区国际形势的转变,二者关系出现了新特征、新挑战,需要得到更全面更深入的考察。本文从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双重性"特征出发,阐述东盟对华认知及相应的地区主义战略取向,归纳出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中国-东盟关系包含的地区主义逻辑,本文以南海问题为例,阐述了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行为和立场,并通过描述东盟内部分歧,论证了东盟地区主义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其随之做出的反应式调整。中国-东盟关系与东盟地区主义的相互作用是长期、复杂的过程,本文将从东盟视角透视其近期特征,并由此推想出中国-东盟关系的前景,为中国的应有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印度旁遮普邦的抗议活动始于1980年大选后不久。在此之前,该邦由阿卡利党执政。大选后,国大党(英)取代该党在旁遮普邦组阁。到1982年该邦的抗议活动发展成为骚乱,邦政府束手无策。1983年联邦政府宣布对该邦实行总统治理,但治理一年后亦未能使局势缓和,骚乱不断升级。联邦政府不得不修改宪法延长总统对该邦的治理。1984年6月,印度政府决定实施“兰星行动计划”,对占据锡克教圣殿——金庙中的武装极端分子采取军事行动。  相似文献   

6.
东盟与南盟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有两个重要的地区组织,即东盟和南盟,它们地缘邻近,历史、文化和社会联系密切,其成员都是发展中国家,但为什么前者取得的成就大于后者,其原因何在?本文从大、小成员国对地区组织的期望这一角度出发,在组织成立的动机、地缘结构、组织中最大成员发挥的作用、组织机制及对国家和地区二者关系的理解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以图试解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众多的邻国,形成独特的周边地缘格局和周边关系。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关系发展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历经反复。如今,中国正经历百年衰败后的复兴关键期,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大转变。"强中国"是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与周邻关系的显性特征。中日关系问题要放在两国历史性的实力对比反转、二战后地区秩序转变的大局来分析和认识,钓鱼岛问题也应该放在这样的大视野、大格局来认识。中日关系将继续经历一个不稳定的复杂调整。  相似文献   

8.
东盟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创始成员,与该组织的其它成员在经济和政治上关系密切。东盟的APEC政策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东盟为维护自身的利益,要求APEC保持松散性、协商性、非机构化等特点,使其对东盟具有更多的互补性而非竞争性。茂物会议后,东盟对APEC实施贸易和投资自由化采取了更为合作的态度,但仍然保持强烈的独立决策意识,把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的利益放在首位。东盟作为正在崛起的次地区国家集团,在APEC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广西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志朋  丁智才 《创新》2009,3(11):18-21
文化交流合作在广西与东盟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广西谋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当前中国和东盟双方的迫切要求。应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桥头堡,加强广西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和载体建设。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筹建合作协调机构;适时制定优惠政策,加大鼓励扶持力度;利用已有平台,确定交流合作的项目,推出重点;不断拓展和丰富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的范围、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0.
变化中的美国与东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后冷战时代以来,东盟与美国的关系一直处在调整过程中,由于东亚经济的飞速增长,以及日、中经济地位的迅速提高,美国从其全球政治经济战略利益考虑,日益重视其对东盟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尽管近几年来,由于美国奉行霸权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美国和东盟政治经济矛盾也时有激化,但从双方政治、经济利益出发,这种政治经济关系仍将会在波折中得到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战后日本与东盟关系可以划分为各具特点的若干阶段。日本对东盟的政策在每个阶段均有所调整。同时,日本对东盟政策也保持了高度的连续性。在日本对东盟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过程中,中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不论积极与消极,主动与被动,日本对东盟政策的调整都或多或少与其对华政策相关。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日本对东盟关系中中国因素的作用日益凸显。日本对东盟政策的定位与对中日关系的调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互为表里,虚实相间。  相似文献   

12.
南海维权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及海洋权益的维护,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然而,由于中国在南海维权过程中的国际形象遭到曲解,中国南海维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这种挑战和压力源自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民间舆论基于大国尊严的需求与南海维权现况间的不平衡,二是东南亚地区其他南海争端方和美国等域外大国对中国南海维权行为的歪曲理解.因此,重塑和改善中国在南海维权过程中的国际形象,对缓解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所面临的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这也势必将为南海维权创造新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13.
周益锋 《江右论坛》2007,8(8):57-58
最近几个月,陈水扁当局"台独"动作频频,先是授意一批所谓的"邦交国"在联合国叫嚷台湾"入联",失败后又接着要在2008年"大选"时进行"入联公投",而此波未平,又开始提出"正常国家决议文",台海局势骤然紧张起来.但纵观两岸各方面的情况,未来台海局势走向,一定是"和"而非战这主要由四个原因所决定.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局势中十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来、特别是“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之后,世界局势越发复杂多变,令人关注和悬念。本文就世界局势中最具本质特征和全局影响且存在一定争议的十个方面的关系问题,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学问》2015,(5)
17世纪初,兴起于东北的满族政权成为左右中国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清军入关是清政权实现从地方到全国一统转变过程的关键环节。当时,清政权刚刚经历一场皇位争夺,即位的顺治帝也只有6岁,摄政王多尔衮不仅没有乱政,而且抓住时机,挥兵入关,其历史贡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6.
东盟历来是福建高度重视开发的传统市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签订后,福建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东盟已成为福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福建应采取进一步措施深化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争取在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以来 ,美国因素对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牵制作用。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美国因素对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影响绝不是决定性的。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是中国与东盟居于地缘政治和长远战略利益的需要 ,而不仅仅是对抗美国压力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的 40年间 ,新加坡从一个贫穷的和不发达的国家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的经济强国。1 960年 ,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足 5 0 0美元 ,失业率高达 1 4% ;而在 2 0 0 0年 ,新加坡的人均收入上升到 2 5万美元 ,其年均增长率也达到 8%。新加坡经济成功转型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尤其是通过外向型的工业化政策来促进自由贸易和鼓励国外直接投资。从历史的角度看 ,尽管缺乏自然资源并且仅仅拥有 40 0万人的国内市场 ,但自由贸易和国外直接投资过去是 ,今后仍将是新加坡经济财富的至关重要的源泉。近年来 ,…  相似文献   

19.
贺圣达 《创新》2007,1(1):17-23
本文在东盟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特点的大背景下,考察了当代东盟与中国的关系,认为现阶段中国—东盟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分析了东盟作为一个东南亚国家的区域性组织对华政策的基本定位、核心内容、重要目的,提出东盟对华关系实际上存在着一个整体(东盟)、两大板块(半岛和海岛)和10个国家三个局面,探讨了近期和从更长时期看影响中国—东盟关系的一些重要因素,并对进一层深化和发展中国—东盟关系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孟东梅 《创新》2010,4(3):11-13
2008年席卷全球的美国次贷危机虽然没有使东盟成为重灾区,不过却有可能促使东盟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做出新的调整,这其中包括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发展,并达到一个"战略互信"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