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太平洋地处中国外交大周边,构建良好的南太平洋周边环境是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到南太平洋地区独特的外交环境以及中国与南太平洋国家关系的现状,中国应坚持将南太平洋地区作为"经济伙伴"、"政治依托"和"安全保障"的战略定位,抓住双方的共同需求和合作愿望,通过多种途径推进双方关系的发展。尽管中国与南太平洋国家关系的发展受到一些内外因素的影响,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双方在各自对外战略中的地位将会继续得到提升,从而为双方关系持续、稳定、深入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公共外交是全球化时代塑造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与台湾当局"外交"博弈的需要,中国亟须获得南太平洋岛国民众对中国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增强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近年来,中国通过文化外交、华侨华人外交、援助外交等公共外交项目的开展,在南太平洋岛国的影响力有所增强。本文认为,由于大国竞争性公共外交的影响,中国在南太平洋岛国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仍显不足,应秉承"和平、合作、和谐"的外交理念,继续拓展外交空间。  相似文献   

3.
由于二战后日本与南太平洋岛国外交发生演变,有必要探讨日本从环境外交向海洋外交转变过程中对该地区的外交定位。二战结束后,日本势力一度彻底退出了南太平洋地区。随着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和南太平洋岛国纷纷独立整合组建"太平洋岛国论坛",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起,重新开始加强对该地区的外交攻势。此后,通过举办八届"日本—太平洋岛国首脑峰会",日本对南太平洋地区的外交逻辑实现了从环境外交到海洋外交的转变,在历史惯性和现实主义外交的双重作用下,日本力求在南太平洋地区构建符合自身利益与偏好的外交模式。目前,日本已将其对南太平洋岛国的外交,提升到与中东地区、非洲的"西翼"并重的高度,成为其海洋战略的"东翼"。中国今后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外交将不得不直面日本的海洋战略,并与之展开博弈。  相似文献   

4.
南太平洋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和重点方向。南太平洋地区是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之一,南太平洋岛国具有典型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属性。近年来,美国强调重返亚太,澳大利亚试图巩固在该地区的领导地位,台湾地区试图扩大其在该地区"邦交国"的影响等,该地区各方博弈态势加剧。考虑到南太平洋地区小岛屿国家的特殊性和各方在该地区的博弈,"一带一路"倡议在该地区的实施应充分发挥多边外交和首脑外交的作用;重视援助效果评估,实现精准援助;加强人文交流和公共外交;促进海洋与环境合作。中国应通过与沿线国家的战略对接与合作,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蓝色伙伴关系,共建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蓝色经济通道。  相似文献   

5.
于镭   《太平洋学报》2014,(1):49-60
在全球和次全球(区域)体系中,中国作为全球性经济和地缘政治新兴大国,其上升态势有力地推动了与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大周边邻国的经济融合,以及政治和战略合作。在全球"复合依存"架构下,这种日益增强的经济融合与多领域的合作反映了中国地缘政治新趋势,即将自20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经济外交和针对中国大周边邻国的"外交魅力攻势"紧密结合。这种新的地缘政治战略推动中国和澳大利亚采取"和解"策略,增进经济合作和政治磋商,并最终促使双方构建战略伙伴关系。中澳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推动双边贸易和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扩大,而且也有利于双方构筑政治和战略互信。中澳战略伙伴关系还有助于确保当中国凭借其新增的财富和力量获取相应的全球性大国地位时,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其他盟友不要视中国的"和平崛起"为威胁,并进行自我约束,避免卷入美国遏制中国的任何企图。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中国周边外交的拓展有赖于平衡安全合作与经济增长两个方面。本文首先梳理了周边外交在整个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格局中的地位,进而分别以中国亚洲贸易格局调整与企业“走出去”战略为例,论述了贸易、投资如何与安全合作、地区合作相互促进,拓展了中国的周边外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制度建设快速增进了东南亚、中亚与中国的投资贸易关系,而投资贸易关系的深化又促进了中国的周边外交。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日渐均衡的相互依赖阶段。  相似文献   

7.
贺圣达 《创新》2011,5(5):9-14,127
中国周边五个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包括与美、印、日等区域外大国关系)的新发展对中国西南边疆稳定和发展存在着许多影响,周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与区域外大国关系的互动,使中国西南边疆面临的安全形势复杂化。在此基础上,中国要加强同东盟的全面合作,强化“周边是首要”,推进融合性外交,充分发挥滇桂两省的前沿和桥头堡作用,全面推进与周边太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合作。  相似文献   

8.
自2013年党中央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国周边地区已成为共建命运共同体最集中的区域、实施“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合作区域以及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和中国软实力辐射的重点区域。然而,2017年美国发起对华战略竞争、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和乌克兰危机以来,中国周边战略环境面临一系列新挑战。第一,美国以“印太战略”对中国周边安全和经济环境进行双重塑造;第二,乌克兰危机给中国周边战略环境带来新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第三,中美博弈叠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引发对华供应链重组;第四,周边国家在中美博弈中的对华态度可能进一步分化。基于此,中国应围绕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目标积极塑造周边战略环境。秉持“优先东盟,深化俄罗斯中亚,改善南亚,推动韩日”的战略思路,积极处理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在战略举措上,加强开放合作,抓住“战略时间差”,将周边地区打造成新发展格局战略节点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示范区;创新战略思维,积极探索建构周边安全合作体系,妥善处理热点敏感问题;加强人文交流,夯实民意基础,增强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韧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不断扩大政策利益和战略力量,中国在该地区开始扮演积极的战略角色,引起了美国的担忧。中美目前在南太平洋地区处于一种"软平衡"的博弈态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美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博弈态势将以"软平衡"为主。未来,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应该以合作为主,不应直接挑战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同时需维持目前的博弈态势,稳步推进我国的南太平洋地区战略。本文首次从"软平衡"的角度探究了中美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博弈态势、动因及双方所采取的战略手段,不仅将丰富学术界对"软平衡"概念的认知,而且有助于我国合理践行在南太平洋地区的战略。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是美国亚太战略的"南锚",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一环。基于自身国家身份与地理位置的错位、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的背离,自霍华德政府执政以来,平衡外交一直是澳大利亚外交的基本立场。但自2016年以来,澳大利亚平衡外交出现滑向失衡的新动向:地缘政治考量优先于地缘经济、中澳伙伴关系滞后于澳美同盟、强硬保守多于务实理性。中美权力转移加速、中澳实力差距急剧扩大、澳担心被美国战略抛弃、澳国内民粹主义等极端思潮抬头,共同导致澳大利亚对华外交日渐失衡。对此,中国可采取加快南海共同行为准则磋商、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开启南太平洋地区"非安全化"进程、加大话语能力建设等措施予以应对。受大国权力斗争加剧、意识形态回归、地缘政治超越地缘经济的影响,在未来一段时间,澳大利亚对华外交失衡趋势难以得到彻底扭转。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日本和印度交流加深,特别是在军事领域双方合作关系日益紧密。日本出于本国地缘战略、能源供应路线安全、东北亚地区主导权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等多方面因素考虑,积极推动日印两国军事合作向前迈进。日印军事合作尽管尚未达到战略同盟级别,但在军官互访、联合军演、军售等方面都日趋深化,这种合作趋势对中国产生的压力值得警惕。探析日本积极强化与印度军事合作的表现及动因,对中国维护周边安全环境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日本与法国在双方“印太战略(构想)”的相互交汇与影响下,陆续开展了涵盖机制建设、防务装备与技术合作、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及非传统安全等领域的海洋安全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日法两国能够在印太地区开展海洋安全合作,除了受到“印太”地缘结构变化及美国“印太战略”等外部条件影响外,也与双方巩固本国既得海洋利益、维护西方自由国际秩序和稳定的双边关系等内在基础密切相关。在当前美日等国不断扩大海洋安全合作联盟的背景下,日法海洋安全合作无疑会对中国的海洋安全及权益带来一系列影响。然而,由于法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多元化的外交传统、日法在遏制中国和对俄问题上存有分歧,以及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也将面临集体行动的困境,这都不可避免地制约着双方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南太平洋岛国的气侯援助在中国气候政策中具有多维定位,包括缓和双方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分歧,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对《巴黎协定》的严格履约,落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线规划,以及将中国国内发展外溢为国际公共产品,体现中国的大国责任。南太平洋岛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时的需求也存在提升生存能力、产业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三个维度。中国对南太平洋岛国的气候援助应该具有"精准援助"的思维,即将援助内容与对方需求精准对接,以自身发展带动南太平洋岛国发展,实现中国整体气候政策与南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  相似文献   

14.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域外大国介入及中国的战略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庆忠 《太平洋学报》2011,19(11):40-49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自启动以来不断推动了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在参与合作中的力度也不断加大,成为推动次区域合作的重要力量。但是随着大湄公河次区域地缘战略重要性的日益彰显,域外大国也开始关注该次区域的合作进程,并且不断加大对次区域相关国家的支持力度,逐渐介入到合作的进程中。对外部大国介入到本次区域的合作,我们应该持谨慎的态度,具体分析大国介入的动机差异,以稳妥、正确的战略应对,从而把本区域的合作建设成我国周边外交的良好范例,为制定更加灵活的周边合作战略奠定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5.
韦文武 《创新》2010,4(4):34-37
冷战后,中国与新加坡建立了外交关系,双边关系得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中新在教育方面的合作也取得不断突破。中新教育合作是政治和经济合作之外重要的内容,是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教育走向国际化的有益探索。中新教育合作得到双方高层的重视,目前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阻碍双方教育合作的障碍。  相似文献   

16.
宋均营 《社科纵横》2010,25(5):56-59
冷战以来,周边区域对我们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全局中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中国提出了"和谐周边"外交战略,"睦邻、安邻和富邻"是"和谐周边"战略的具体体现。本文从"理念"、"实践"和"对策"三个角度对"和谐周边"外交进行了全面分析。在理念上,"和谐周边"外交是对睦邻友好外交的"继承与超越";在实践上,论述了"和谐周边"外交的"成就与挑战";在对策上,推进"和谐周边"外交要注意政策上的"退让与进取"。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的中国与多边外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化时代的多边主义与多边外交 ,对于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和外交决策层是一个全新的命题 ,对于不断壮大、受到广泛瞩目的中国又是一个急迫的课题。本文研究了与此相关的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 ,分别涉及多边主义与多边外交的概念与范围 ,多边外交与多边机制的联系 ,多边外交与地区一体化的互动 ,中国外交的成就与缺失 ,中国外交思维的反思与深化 ,中国如何利用多边外交推动自身与周边世界的协作等等。结论是 ,能否恰当运用多边外交 ,既是衡量大国外交风范的标志 ,也是中国走向“合作性崛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南太平洋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延伸路线。加强与太平洋岛国深海采矿合作应该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项。论文首先分析了加强中国与太平洋岛国深海采矿合作的原因;其次,探讨了中国与太平洋岛国深海采矿合作可能存在的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地缘政治等方面的挑战;最后,提出加强高层交往、构建合作伙伴、深化科研合作、参与环境治理、遵循商业原则和善用国际法律等有效合作方法和策略,为推动中国与太平洋岛国深海采矿合作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从1991年到2021年这30年,中国与东盟的地区合作取得很大成功,并优化了东亚地区秩序,堪称中国周边战略和地区合作的最佳实践。中国与东南亚的合作,总体上形成以东盟为基准,多层次、多渠道、多进程的合作模式。在此过程中,中国与东盟克服了种种地区合作的知行难题,形成知行共同体,在促进双方关系的基础上,优化了以东盟为中心的东亚地区秩序。当前,中美在东南亚的战略博弈加剧,各方“印太战略”兴起,中国与东盟合作面临新的知行难题,也蕴含了双方进一步升级合作并优化地区秩序的新机遇。在此背景下,中国可通过接纳和推动“东盟印太展望”,实现与东盟合作的升级,共同推进包容性地区秩序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韩国两国经贸外交的大规模开展始于1992年的中韩建交。中韩经贸外交尽管起步晚,但是成效显著。中韩经贸外交迅速发展与两国经济互补、相似的人文地理环境有关,除上述因素外,从宏观上,中韩经贸外交得以迅速发展还应该考虑韩国因素、中国因素以及中韩两国共同努力,应当站在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以及推动东北亚经济整体繁荣稳定的框架内来考察中韩经贸外交,立足现世,放眼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