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古代中国,都城作为文明的容器,也是政治理想和哲学观念的物态呈现。西汉的政治与哲学均自有特色,这种特色烙印于长安。首先,长安随着政治理念和政治路线的变化,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都城意象的转变。前期以宣示权威为主,追求“壮丽以重威”的美学风格;后期则通过一系列的礼制化改造,将一个世俗而物欲的都城转型为一个更体现礼制原则的都城。第二,西汉哲学虽短于思辨,但长于想象,融入阴阳五行的儒学和神仙方术、谶纬学说等一起提供了“鬼神术数”的世界观。在这种世界观下,长安成为天命的暗示和能通阴阳消息的神圣都城。总之,长安作为西汉政治与哲学的物态呈现,从根本上讲都是在为其政权提供不同向度的合法性证明。  相似文献   

2.
作为专有地理名词,“长安”本指立都关中的汉、唐等王朝京城,但是进入宋词意象体系的“长安”,除指称本朝都城汴京、临安之外,也被宋代词人赋予丰富的文化意义。从宋词文本出发,通过对宋词中频繁使用的“长安”意象之考察,认为“长安”在宋词中不仅是官场、君恩、文人政治理想、政治名利场以及玩乐之地等的代称,甚至在南宋词中,它也指王朝丧失的北方疆域;“长安”在宋词中的丰富含义及其意义的变化,既与宋王朝治下国运衰微的现实有关,也与宋人对前代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有关。  相似文献   

3.
“闲”作为一个心理情绪——生活状态意象,在宋词中出现的频率极高,这一意象映射出了不同时期宋代词人的内心底色:社会承平之时,“闲”意象包蕴着词人对于闲淡雅致美人姿态的赏爱之情以及自身洒脱闲散人生情绪的自得之意:亡国失都之际,“闲”意象凸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孤愤情怀和悲观厌世的末世情结。这一意象内涵的转变,清晰地昭示了宋代词人的心路历程,从中亦可见出宋词由娱宾遣兴到抒情言志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4.
玉楼春     
一雕鞍好为莺花住,占取东城南陌路。尽教春思乱如云,莫管世情轻似絮。古来多被虚名误,宁负虚名身莫负。劝君频入醉乡来,此是无愁无恨处。这首词可以看作是词人晏几道蔑视封建世俗观念的政治宣言书,也是反映晏几道处世态度的代表作。晏几道是当朝宰相的儿子,他本人也很有才华。他本可以依靠父亲的权势或凭借父亲的同僚、门生的关系获取高官厚禄,享尽荣华富贵,但事实上他却一生潦倒,在强烈的反差之下,必然形成他叛逆的性格,对封建世俗观念表现出极大的蔑视。在这首词的上片中,词人开宗明义直抒胸臆。他要骑着彩画装饰的马在春天美…  相似文献   

5.
地理意象是古典词作解读的重要范畴和视角,词句中与地理环境相关的语汇能否从意象的角度进行阐释,取决于其对作品的表情达意是否有显著影响。《花间集》地理意象的生成有基于文学传统的虚拟想象、由现实的空间感知生成的意象和在场纪录的真实描绘等方式。花间词人对江南、边塞、荆楚、南粤等地域空间的表现,既有对前代传统的继承,也有独特的全新感知。《花间集》中都市意象的差异化样貌,暗含着词人对不同空间感知的心态差异。后世词人对花间词人选用地理意象方式的继承和突破,是梳理千年词史演变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从创作的文化背景来考察,唐代游侠诗主要表现为两大特点:一是游侠大量聚集于都城长安,这体现了长安都城文化对侠文化的包容;二是游侠与边塞战争的结合,这表现了侠文化对儒家文化的互补与回归;这些特点均体现了侠文化在唐代文化影响下表现出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7.
曹溶是清初著名浙江词人.他的词表现了深沉的故国之思.由于他贰臣的特殊身份,这种故国之思多比较隐晦.词人往往采用一些隐含故国之思的意象,如南国、汉宫、落花等意象.由于宋和明的相似历史命运,曹溶还大量使用了与宋朝有关的意象.  相似文献   

8.
晏几道是北宋著名的小令词人,他的《小山词》情感真挚,感人腑肺,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作为一位“古之伤心人”,他的词中有很深的“悲苦”情结,通读其词,可以发现一组组的感伤词语和意象。文章中选取了《小山词》中几组重复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语意象,从这些词语意象的分析来看晏几道是如何在词中构筑自己的苦情世界。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月亮情结在中国文学和民俗中普遍存在.且在华夏民族心理中被一贯认同。月亮意象在古典诗歌中表现为乡思、别离、隐逸、幽怨、闲愁、相思等六种主要类型。探讨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古典诗歌的内涵和意义,也有助于加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10.
汉大赋主要反映汉代主流意识,而汉代的抒情赋除反映汉代文人政治情结外,世俗生活、男女情感是其重要内容。无论西汉还是东汉,所涉及的男女情感,特别是对女性形体、男女之间性事的表现,还不是追求感官刺激,主导方面是审美的愉悦;但也能看出东、西汉审美情趣的细微变化。抒情赋题材的扩大,也反映汉代特别是东汉后期文学表现世俗生活、人性情感方面的进步。汉末文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对魏晋文学起到了先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2.
作为抒情文学体式之一的词,其意象研究历来被词学界广泛关注,但大多数焦点聚集在历代著名词家的单个典型意象的研究上。对于宋末元初的遗民词人意象研究到目前为止还只是处于单个词人的单个意象研究上,而本文对南宋末期的遗民词人词作的意象研究予以梳理,有助于下一步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相似文献   

13.
意象作为诗的本体,在其组合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结构性空白。这种意象空白,有四种形态:一是意象内的空白,表现为象显而意隐;二是意象间的空白,表现为象断而意连;三是意象外的空白,表现为象止而意生;四是“直白诗”的空白,通过主体内心冲突的展示,表现为以某种情绪性或者意绪性情结存在的空白  相似文献   

14.
“庭院”作为宋词惯用意象,亦是典型的性别空间。结合性别空间理论再看宋词庭院意象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归纳宋代男女词人在庭院书写中的异同,结合女词人的在场自述,还原庭院意象“性别化”的真实状态;而在男性词人进入庭院书写后,庭院意象的内涵得到部分延展,其中历史积累的写作经验亦是不可忽视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对东坡词较少为人涉及的若干局部和侧面的考察。词作所表现的“故乡情结” ,大略出于故乡山水的秀美 ,词人政治上的不得志以至受挫折 ,以及佛老思想的影响。其纯写伉俪之情的词作 ,取自个人的爱情生活 ,是真挚爱情的颂歌。官妓送往迎来 ,是唐宋官场一种特有的风气 ,东坡词可供“典型解剖”。东坡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文人生活 ,范围广阔 ,内涵丰富 ,有其重要的文化意义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作为都城记忆的文化影像,长安书写从唐到宋大为减弱,且内涵和功能都发生很大变化。宋词中的长安书写,不仅作为地理名词出现,更是含义丰富的语码,还体现出词人对有关长安意象的刻意选用,不同的长安意象,包蕴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与唐诗比较,宋词中的长安书写,发生了由"地方"到"空间"的变化,其意味自然有从价值、认同和归属向距离、冷静和理性的转移。  相似文献   

17.
汉长安城位于今天西安市的西北,是西汉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西汉之所以能将都城放在这里是因为这里自然环境优越,特别是水环境优越。众多的河流和湖泊既为长安城提供了充分的水源,又为长安城带来了生机。在对周边水环境的利用过程中,当时人发挥聪明才智,对其加以改造,使其更利于都城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第18首十四行诗在自然主义理想情结与人文主义理想情结的比较中凸显了人文主义理想情结,而诗歌中第三组四行诗在确立人文主义理想情结主导地位的同时引入死神意象,展现出与人文主义情结相龃龉的思想元素,表现了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19.
“梦”意象在南宋遗民词中的出现次数与两宋其他时代相比较为频繁,且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与情感内涵.饱尝失国之痛的南宋遗民词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矛盾、挣扎,在词的创作中不约而同多次选择了“梦”意象作为感慨人生、抒发情感的途径之一,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与“梦”意象本身的特点及时代背景、词人命运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论汴京意象     
在宋人的词曲生产过程中 ,汴京不仅是以都城的形象进入生产活动 ,而且更是以一种别致的词学意象进入生产活动。这种词学意象包括京阙意象、长安古道意象、玉京仙子意象三种主要生存形态 ;其流变过程分为晏柳勃兴期、苏黄回潮期、清真鼎盛期、南渡持续期、南宋转型期五个阶段。汴京意象的兴盛与宋人的都城文化意识、地域文化意识、精神家园意识具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